#1: 作者: 胡思, 時間: 2025-6-29 10:09
#2: 作者: 胡思, 時間: 2025-6-29 10:10
1. 先把底料炒香:黃河谷子農民
時間軸:公元前五千年到兩千年。
角色:仰韶、龍山這些“北方卷王”,主打 谷子種植+土灶蹲。
槽點:他們自以為老大哥,但其實早跟附近獵人、草原商旅攪在一起,基因裡早早混了“西域孜然味”。
一句話總結:漢族“湯底”就是他們,但味道從來不是清水煮白菜。
2. 加點配菜:漢軍南下,遇上百越、閩越“稻米聯盟”
秦漢 一聲吆喝,北方人拖家帶口下江南。
南方本土選手說:“谷子?OUT!來碗熱幹飯。”
結果?混吃混喝+聯姻。基因圖譜顯示:越往南,稻味越重。
一句話總結:北方送來了面條 DNA,南方回敬了米飯 DNA,最後做成“米面雙拼”。
3. 撒點香料:絲綢之路“萬國來炒飯”
唐朝 長安就像古代版本的上海外灘,胡商、波斯人、希臘臉全來了。
槽點:考古隊挖到“金發碧眼+漢服”組合包。
影響:西域香料→貿易→通婚→基因繼續加碼。
一句話總結:長安城就是 DNA 的“自助調味台”。
4. 大廚調火候:蒙古快遞員和明清搬家團
元朝:蒙古騎兵說“你去北方、你去江南”,直接搞“強制搬磚”。
明清:湖廣填四川、江西填雲南,一路“打包帶走”。
結果:同一個祠堂,祖先能橫跨半個中國。
一句話總結:官方“搬家魔法”把地域差異攪成奶昔。
5. 現代加點“科技味”:地鐵+互聯網
年輕人北漂、滬漂、深漂,婚戀 App 一滑,全中國隨便組 CP。
海外“唐人街”也給漢族 DNA 再開 VPN:泰國、美國、法國,都能刷到漢語小視頻。
一句話總結:在地鐵換乘和 Wi-Fi 信號裡,基因差異正被按下“隨機播放”。
6. 終極彩蛋:為什麼“漢族”沒散?
共同操作系統:漢字、普通話、春節、紅包,誰加入誰算自己人。
默認口號:先文化同頻,再管你基因配方。
現實效果:今天做基因檢測,你八成能測到點“番茄醬”成分,但身份證還是寫“漢”。
一句話大結局
漢族=五千年大型拼盤:先丟谷子、再放大米、胡椒粉從西邊來、蒙古奶酪順手加,加著加著大家就喊一聲“上菜嘍——這鍋就叫漢族”!
——謝謝收看,本節目不收“打賞”。
#3: 作者: 虛擬茶客, 時間: 2025-6-29 10:11
中華民族是民國時期才出現的概念。自古只有朝廷和屁民。萬物為芻狗,哪兒管區分人或物?何況是“民族”
#4: 作者: 胡思, 時間: 2025-6-29 10:13
不喜歡搞笑版的,可以看這個嚴肅認真乏味的書呆子版:
---------------------------
漢族並非“純血”民族,而是一條由多股支流匯成的“大河”
下面用條理化的方式,把這段近 25 分鍾的視頻核心信息壓縮到幾頁文字裡,方便後續引用或深挖。若想了解每個階段更細的數據(取樣地點、年代、混合比例等),隨時告訴我,再為你補充學術論文或基因組數據庫的具體數值與圖表。
1. 黃河流域:北方谷子農人的“基因骨架”,但從來不是獨木成林
時間 主要文化 關鍵發現
公元前 5000 – 2000 年 仰韶、龍山等新石器文化
• 以谷子種植為主的早期農人,構成北方漢族最早且占比最高的遺傳核心。
• 他們本人已和更早的北方狩獵-采集者有過混血,說明“農業化”初期就不是封閉社區。
要點:黃河谷人群是後世漢族的最大“底池”,但並非孤立;早期就出現來自歐亞草原的微量西方基因信號。
2. 南下與“融合”而非“替代”:漢族在江漢—江南重新洗牌
秦漢—六朝時期:大規模軍屯與移民,把黃河基因帶入長江流域。
當地原住民(被考古學界稱作奧斯特羅-亞細亞或原始百越系):已適應水稻與亞熱帶環境。
結果:今日華南漢族的基因譜是“北方谷子農人 × 南方稻作部族”的漸變混合,且這種南方成分自北向南快速升高。
語言與習俗痕跡:粵語、閩語、客家話等保留大量古越、閩越音系;飲食、宗教和姓氏體系亦呈兩源並存。
3. 帝國時代:多朝代、多方向的“絲路基因鏈接”
朝代 流動方向 遺傳後果
西漢 西域都護府—河西走廊 粟特、塞人等中亞商旅與漢族通婚,北部漢人出現0.5-2%西歐亞成分。
唐 長安、洛陽成全球都市 波斯、粟特、阿拉伯乃至希臘血統滲入宮廷與市民。
元 蒙元“移民行政” 草原突厥-蒙古基因輸入北方漢族;同時江南漢族向北遷墾。
明清 內部移民、衛所屯田 華北→雲貴川“填川”、湖廣→兩廣“入廣”,不同地方漢人彼此再混合。
總體趨勢:疆域越廣,人口調動越頻繁,漢族的內部分化同時被拉大又被糅合。
4. 北-中-南三大遺傳梯度——同宗卻不單色
北方漢:黃河—華北平原基因占比最高,對中亞/草原血緣更“敏感”。
中部漢:長江流域“緩沖帶”,北南雙成分交錯。
南方漢:含有 30-50% 不等的“南島-東南亞古人群”遺傳成分;與越南、泰國某些稻作群體仍有親緣。
5. “成為漢人”的路徑:政治—文化—婚姻三線並進
同化機制:推行共同的官話、儒學科舉、姓氏制度與族譜,使“文化漢化”速度遠快於“基因同質化”。
結果:許多少數族群(百越、畬、通古斯、蒙古、滿洲等)逐漸在戶籍、婚姻與日常生活中“隱沒”為漢。
遺傳學意義:血緣多樣性被納入單一民族稱謂,形成“文化標簽大於血統劃線”的民族觀。
6. 現代化與全球化:再度“調色”
國內:北漂、滬漂、深漂讓區域基因差異淡化,新一代城市漢人更“均質”。
海外:數千萬海外華人把閩粵客籍基因與當地族群交融,再通過留學、回流與互聯網文化重塑全球“泛漢認同”。
7. 結論:
漢族=多源融合:從黃河到嶺南,從草原到海上絲路,沒有哪一環節是“純淨瓶”。
同一性靠文化,不靠單一血統:正因基因多樣,漢文化才能不斷吸納並更新。
未來趨勢:城市化+跨國通婚將繼續稀釋地理差異,但也可能催生“地方記憶復興”與“族裔符號消費”兩股相反力量。
#5: 作者: 胡思, 時間: 2025-6-29 10:15
文青可以看詩情畫意版 @真真好奇
黃河的風吹了五千年,吹皺了黃土高原的麥浪,也吹醒了一條名叫“漢”的大河。
這條河流並不是一汪靜水,而像一支龐大而多岔的水系:支流縱橫,暗渠交錯,時時有新的泉眼湧入,將不同溫度、不同礦物質的水揉進主幹。我們把目光投向上游,會在史書的蒙塵頁腳與考古的斑駁陶片之間,看見最初的北方谷子種植者——仰韶、龍山那些赤腳的農夫與織女。夜幕降臨,他們對篝火許下的願望很樸素:讓谷子抽穗、讓風雨有度。誰也沒想到,千年之後,這些寄存在骨骼裡的基因片段會成為“漢族”最厚重的底色。
可別誤會,黃河並沒有“關起門來”寫獨奏。更古老的北方獵人——皮膚被草原日頭烤得黝黑,步伐像狼一樣輕——早就把自己的故事交給了後來者;來自歐亞草原的商旅或鐵騎,也曾在驛站點燃篝火,留下幾縷異域基因的火星。於是,“漢”的最初配方裡,就摻進了微量的西方香料,一如大鍋燉裡晃動的八角桂皮,比例雖低,卻讓底味更立體。
時間的河水向南拐彎,拐入雲霧繚繞的江漢平原,再向更溫潤的嶺南奔騰。秦皇的鐵甲、漢武的旌旗、三國的烽煙,既是戰爭的轟鳴,也像一陣陣洪峰,把北方谷子基因裹挾到稻田與榕樹之間。可南方早已站著另一群人:百越、駱越、閩越……他們赤足踏在潮濕泥土裡,手掌長著跟水稻一樣細密的紋理,對旱地鐵犁這一套並不買賬。沖突有,抵抗有,但更多時候,是篝火旁的對歌、是市集裡的換工,是陌生婚禮上第一次羞澀的牽手。千萬次交杯換盞後,南方漢人誕生了——他們說客家話、閩南語、粵語,那些繞口的聲調裡仍藏著山海的氣息;他們愛吃的糯米雞、田螺釀,都帶著百越土語裡“粘”“辣”的回響。
再往前行,河面忽然開闊,映出一條橫貫亞歐的絲帶——絲綢之路。駝鈴聲像節拍器,記錄著粟特胡商的腳步,也標記著基因的流向。長安坊牆外,波斯香與胡旋舞裡的鼓點交織。考古學家把西域古屍搬進實驗室,驚訝地發現他們金發碧眼,卻穿著漢式錦袍。基因測序儀“嗡”地吐出結論:這不是奇聞,而是常態——漢族的西部邊緣,一直在進行著看不見的“進出口貿易”:香料向東走,DNA向西漂,又在突厥草原折返,像回紋花磚那般環繞。
接著,歷史甩出一記急轉彎:成吉思汗把馬蹄踩在歐亞,元朝官員隨手把契丹、畏兀兒、波斯工匠搬來中原,說是“戶籍調配”。移民浪潮像旋渦,讓更多陌生血緣墜入這條“漢”河。蒙古貴胄的白色宮帳裡,偶爾也會誕生黑發黑眼的嬰孩;而北方村莊的祠堂譜牒,會悄悄添進幾個拗口的突厥姓氏。隨後明清兩代再打補丁:湖廣填四川,江西填雲貴,徽商下江南,客家上閩粵——數不清的家譜從此斷了“祖籍唯一”的執念,卻獲得了“流動”二字的靈魂。
倘若你把顯微鏡對准今日中國,會發現漢族並不是一張被壓平的餃子皮,而更像一幅暈染山水:北方的墨色濃重,透著草原高原的曠野味;長江流域則是水墨與青綠的混搭,筆觸從容;嶺南與東南沿海,色塊輕盈、濕潤,帶一點東南亞雨林的暖意。可當上千萬年輕人背上行囊,在北上廣深重疊成新的霓虹紋理,這幅畫又在霎那間被噴上半透明的定色劑:口音變平、方言淡化,“哪裡人”漸漸讓位於“城裡人”——基因差異隨著地鐵線網被拉成無數細絲,再被婚姻、社交、職場編進更緊湊的新繩結。
鏡頭拉得更遠,太平洋彼岸、英吉利海峽另一邊,也能聽見漢語的私語:舊金山的斜坡、曼谷的唐人街、小巴黎十三區的窗台,都種著一株“思鄉藤”。那些藤蔓把閩粵、溫州、東北、川渝的基因碎片帶到異國,又與當地人結親,再借回流潮湧回祖國。於是,“漢”這條河已不拘泥於疆域,它像地下水網般,在全球各地靜靜滲流。
故事說到這裡,很多人問:既然成分如此斑駁,為何“漢族認同”從未碎裂?答案也許藏在一口口銅鍾、一頁頁經書、一筆筆漢字裡。語言、文字、宗族志、年節儀式……這一套被稱作“華夏”的框架,好像比血緣更有黏度;它讓各色溪流在並不劇烈的溫差中緩慢同溫,最終匯入同一張文明的盆地——有人稱其“同化”,也有人更願意叫它“互化”。不論立場,事實都擺在那兒:從更宏觀的基因圖譜看,漢族的確擁有清晰的“公共骨架”;可再放大,每個人體內又閃爍著無數偶然的、邊緣的微光——那是歷史拂落的塵埃,也是祖先留下的星屑。
未來會怎樣?也許城鎮化會繼續磨平地理褶皺,也許地方記憶會回潮,打著“非遺”與“CityWalk”的旗號拾回鄉音;也許跨國通婚會讓更多孩子除了身份證,還握有雙護照,更會讓家譜裡出現從非洲稀樹草原到拉丁高原的光斑。那時,他們翻開課本讀到“漢族”的定義,或許會笑出聲:原來這不是血統證明,而是一張永遠增加附件的說明書;不是終點,而是長河的下一段。
黃河浪拍案,東海潮湧來。浪花裡,每一滴水都曾是山裡的雪,也會蒸騰成天邊的雲——懷揣多重來歷,卻在同一瞬間以“浪花”之名相遇。這,便是漢族真正的模樣:多源而不離散,紛雜卻有共鳴,像一部永不封卷的長篇——以多樣為骨,以融合為魂。
#6: 作者: 真真好奇, 時間: 2025-6-30 12:31
胡思 寫道:
文青可以看詩情畫意版 @真真好奇
黃河的風吹了五千年,吹皺了黃土高原的麥浪,也吹醒了一條名叫“漢”的大河。
這條河流並不是一汪靜水,而像一支龐大而多岔的水系:支流縱橫,暗渠交錯,時時有新的泉眼湧入,將不同溫度、不同礦物質的水揉進主幹。我們把目光投向上游,會在史書的蒙塵頁腳與考古的斑駁陶片之間,看見最初的北方谷子種植者——仰韶、龍山那些赤腳的農夫與織女。夜幕降臨,他們對篝火許下的願望很樸素:讓谷子抽穗、讓風雨有度。誰也沒想到,千年之後,這些寄存在骨骼裡的基因片段會成為“漢族”最厚重的底色。
可別誤會,黃河並沒有“關起門來”寫獨奏。更古老的北方獵人——皮膚被草原日頭烤得黝黑,步伐像狼一樣輕——早就把自己的故事交給了後來者;來自歐亞草原的商旅或鐵騎,也曾在驛站點燃篝火,留下幾縷異域基因的火星。於是,“漢”的最初配方裡,就摻進了微量的西方香料,一如大鍋燉裡晃動的八角桂皮,比例雖低,卻讓底味更立體。
時間的河水向南拐彎,拐入雲霧繚繞的江漢平原,再向更溫潤的嶺南奔騰。秦皇的鐵甲、漢武的旌旗、三國的烽煙,既是戰爭的轟鳴,也像一陣陣洪峰,把北方谷子基因裹挾到稻田與榕樹之間。可南方早已站著另一群人:百越、駱越、閩越……他們赤足踏在潮濕泥土裡,手掌長著跟水稻一樣細密的紋理,對旱地鐵犁這一套並不買賬。沖突有,抵抗有,但更多時候,是篝火旁的對歌、是市集裡的換工,是陌生婚禮上第一次羞澀的牽手。千萬次交杯換盞後,南方漢人誕生了——他們說客家話、閩南語、粵語,那些繞口的聲調裡仍藏著山海的氣息;他們愛吃的糯米雞、田螺釀,都帶著百越土語裡“粘”“辣”的回響。
再往前行,河面忽然開闊,映出一條橫貫亞歐的絲帶——絲綢之路。駝鈴聲像節拍器,記錄著粟特胡商的腳步,也標記著基因的流向。長安坊牆外,波斯香與胡旋舞裡的鼓點交織。考古學家把西域古屍搬進實驗室,驚訝地發現他們金發碧眼,卻穿著漢式錦袍。基因測序儀“嗡”地吐出結論:這不是奇聞,而是常態——漢族的西部邊緣,一直在進行著看不見的“進出口貿易”:香料向東走,DNA向西漂,又在突厥草原折返,像回紋花磚那般環繞。
接著,歷史甩出一記急轉彎:成吉思汗把馬蹄踩在歐亞,元朝官員隨手把契丹、畏兀兒、波斯工匠搬來中原,說是“戶籍調配”。移民浪潮像旋渦,讓更多陌生血緣墜入這條“漢”河。蒙古貴胄的白色宮帳裡,偶爾也會誕生黑發黑眼的嬰孩;而北方村莊的祠堂譜牒,會悄悄添進幾個拗口的突厥姓氏。隨後明清兩代再打補丁:湖廣填四川,江西填雲貴,徽商下江南,客家上閩粵——數不清的家譜從此斷了“祖籍唯一”的執念,卻獲得了“流動”二字的靈魂。
倘若你把顯微鏡對准今日中國,會發現漢族並不是一張被壓平的餃子皮,而更像一幅暈染山水:北方的墨色濃重,透著草原高原的曠野味;長江流域則是水墨與青綠的混搭,筆觸從容;嶺南與東南沿海,色塊輕盈、濕潤,帶一點東南亞雨林的暖意。可當上千萬年輕人背上行囊,在北上廣深重疊成新的霓虹紋理,這幅畫又在霎那間被噴上半透明的定色劑:口音變平、方言淡化,“哪裡人”漸漸讓位於“城裡人”——基因差異隨著地鐵線網被拉成無數細絲,再被婚姻、社交、職場編進更緊湊的新繩結。
鏡頭拉得更遠,太平洋彼岸、英吉利海峽另一邊,也能聽見漢語的私語:舊金山的斜坡、曼谷的唐人街、小巴黎十三區的窗台,都種著一株“思鄉藤”。那些藤蔓把閩粵、溫州、東北、川渝的基因碎片帶到異國,又與當地人結親,再借回流潮湧回祖國。於是,“漢”這條河已不拘泥於疆域,它像地下水網般,在全球各地靜靜滲流。
故事說到這裡,很多人問:既然成分如此斑駁,為何“漢族認同”從未碎裂?答案也許藏在一口口銅鍾、一頁頁經書、一筆筆漢字裡。語言、文字、宗族志、年節儀式……這一套被稱作“華夏”的框架,好像比血緣更有黏度;它讓各色溪流在並不劇烈的溫差中緩慢同溫,最終匯入同一張文明的盆地——有人稱其“同化”,也有人更願意叫它“互化”。不論立場,事實都擺在那兒:從更宏觀的基因圖譜看,漢族的確擁有清晰的“公共骨架”;可再放大,每個人體內又閃爍著無數偶然的、邊緣的微光——那是歷史拂落的塵埃,也是祖先留下的星屑。
未來會怎樣?也許城鎮化會繼續磨平地理褶皺,也許地方記憶會回潮,打著“非遺”與“CityWalk”的旗號拾回鄉音;也許跨國通婚會讓更多孩子除了身份證,還握有雙護照,更會讓家譜裡出現從非洲稀樹草原到拉丁高原的光斑。那時,他們翻開課本讀到“漢族”的定義,或許會笑出聲:原來這不是血統證明,而是一張永遠增加附件的說明書;不是終點,而是長河的下一段。
黃河浪拍案,東海潮湧來。浪花裡,每一滴水都曾是山裡的雪,也會蒸騰成天邊的雲——懷揣多重來歷,卻在同一瞬間以“浪花”之名相遇。這,便是漢族真正的模樣:多源而不離散,紛雜卻有共鳴,像一部永不封卷的長篇——以多樣為骨,以融合為魂。
您弄來的這些,說得都太抒情,太虛無了
看看這個,所有所有的視頻,都沒有這位播主的中心思想,讓偶覺得要頻頻點頭
當然當然,這位播主,顏值欠奉,但其視頻內容及觀點,是,偶最最最欣賞的,
偶一邊聽視頻一邊玩游戲,經常不得不中斷游戲,重放視頻,因為,其觀點太精彩
中華兒女多其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打到,蘇修社會帝國主義 !!! @溫東小兵
#7: 作者: 本壇第一毒舌, 時間: 2025-6-30 14:03
現在的漢族和古代的漢族是兩個概念
#8: 作者: 飛劍仙, 時間: 2025-6-30 14:08
恭喜胡主任 賀喜胡主任
在您的光輝人種理論指導下
在您誰是世界先進文明大忽悠的幫助下
中國共產黨人以不畏老百姓反動
不畏全世界冷嘲熱諷的精神
發揚不要臉精神
已經通過學伴制 忽悠嫁黑人的方法
成功在中國婦女的子女中 提取到黑人優秀基因
#9: 作者: 飛劍仙, 時間: 2025-6-30 14:11
按胡主任理論
再加點穆斯林聖斗士的基因
再加上原來就有的共產主義基因
這樣的人 就完美了
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是高尚的人
是真正的共產主義接班人
#10: 作者: snowthor, 時間: 2025-6-30 14:35
樓主是雜種之一嗎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時間均為 美國太平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