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家刘道玉
Goto page: 1, 2  Next    :| |:
移民生活北美论坛 -> 素里新家园

#1: Author: tjh27Posted: 2023-1-07 14:34

刘道玉,男,1933年11月24日出生,湖北枣阳蔡阳镇刘坡村人,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现任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出版有刘道玉口述史》(2021年6月)等。

#2: Author: tjh27Posted: 2023-1-07 14:34



个人经历
1933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县(市)蔡阳乡刘坡村。 [1] 
1941年-1947年,先后在蔡阳古城私塾和蔡阳铺中心小学读书。
1947年9月-1953年6月,先后在襄阳二中(原襄樊二中)、联中、枣阳中学、襄阳五中读书。
1953年10月-1958年8月,在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5年,任武汉大学脱产专门从事肃反的学生干部。

#3: Author: tjh27Posted: 2023-1-07 14:35

1956年,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肃反积极分子。

1957年,任班上反右领导小组组长,任四清工作团副团长。
1958年9月-1960年12月,在武汉大学任助教。
1961年1月-1963年7月,先后在留苏预备部和前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学习,任支部书记和学生会主席。
1962年,武大派他到苏联科学院,攻读有机氟专业。
1963年9月-1966年4月,在武汉大学化学系任讲师。
1966年5月-1977年4月,先后任武汉大学副教务长、校党委副书记,历任校文革教育组组长;武汉教职工战斗兵团司令;北京大学文革联络组组长;工宣队任命的校教改组组长。
刘道玉著作1
1973年7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4: Author: tjh27Posted: 2023-1-07 14:36

1977年5月-1979年4月,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等教育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78年3月,被北京市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5月-1988年2月,先后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校长。
1979年11月,率代表团访问法国,与法国政府签定第一个交流协议。
1981年11月,率代表团第二次访问法国,与法国政府签定第二个交流协议。
1982年8月-1985年5月,先后被评为化学副教授和教授。
1982年9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
1983年5月-1993年9月,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第一、第二届主任。
1983年9月,率代表团访问日本,与东京都大学等学校签定交流协议。
1984年8月,参加在美国召开的中日美第二届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
1985年5月,接受法国驻华使馆公使拉奥授予的法国密特朗总统荣誉勋章。
1985年7月,作为代表团副团长参加中日大学校长第一次会议。

#5: Author: tjh27Posted: 2023-1-07 14:36

1985年11月,率代表团第三次访问法国,签定第三个交流协议。
1986年9月,参加美国耶鲁大学第20任校长就职典礼和签定交流协议。
1987年11月,参加日本创价大学17周年庆祝活动并发表演说,接受池田大作授予的东洋哲学学术奖章。
1988年2月10日,被免除武汉大学校长职位。
1989年3月,参加香港章(太炎)黄学术思想研讨会,并宣读论文。
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但刘道玉却被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誉为“永远的校长”、“武汉大学的蔡元培”。
1988年5月-1999年2月,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专家委员会主任。
1988年10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金属有机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9年12月,被英国剑桥名人中心(IBC)聘为终身会员和名誉顾问。
1990年10月,参加中国化学会,被选为22届理事、永久会员。
1991年1月,参加“863”高技术评审会议并承担一项重点课题任务。
1993年3月,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颁发的20世纪银质功勋章。
1994年3月8日,武汉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成立,任理事长。
1994年7月,赴英国参加第16届金属有机化学大会,宣读论文,担任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5年6月6日,参加“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并作了报告。
2011年,任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6: Author: tjh27Posted: 2023-1-07 14:37



个人生活

编辑 播报
小儿子:刘维东 [8-9]  


主要成就

编辑 播报
刘道玉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教育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刘道玉就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并确立了高教改革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
后来,刘道玉提出了“教育的创新理论体系”和它在中国当代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是抓住了中国当代教育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极有启发性,而且从这一问题的探讨,到具体在现实中的运用,且使这个问题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刘道玉功不可没。
刘道玉在1981年—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领风气之先,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 [2] 

#7: Author: tjh27Posted: 2023-1-07 14:37



社会评价

编辑 播报
刘道玉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原武汉大学校长,上世纪80年代的教改风云人物。 [3-4]  “四人帮”被粉碎后,他被“借用”到教育部,担任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主抓高等教育的拨乱反正。在邓小平召开科教座谈会期间,他作为座谈会的组织者之一,曾建议来自武汉大学的代表查全性当面向邓小平建言,废除了“文革”中盛行的大学推荐制,从而恢复中断多年的高考招生制度。应该说,高考制度的恢复,刘道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考的恢复,是全国改革的先声。就是在这种春潮涌动的关口,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却教育部一切职务的刘道玉,回到了武汉大学,旋即被任命为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1981年8月21日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当年,他48岁。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国务院对他的任命,并说刘道玉“是我国解放后自己培养的大学生中第一个担任大学校长的人,也是全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重任在肩,期待无限。
中国高校至今在“钱学森之问”上没有举措,这是刘道玉的无奈,又何尝不是科技泰斗钱学森的尴尬呢。息兵罢战,不是他的性格。他是个战士,为达目的,一往无前是他的个性。他最终选择了——呐喊。
刘道玉不是圣人。当然,他也不是伟人或完人。他就是一个战士、一个冲在最前面的战士,有理想、有担当,也有失策、有失误。于是,他烟尘满面,伤痕累累,却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跌倒又爬起来。
战士是会赢得敬重的,哪怕是“受伤的战士”;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则要看他代表什么、面向何方。事实上,刘校长成为武汉大学抹不掉的记忆,中国教育绕不开的话题,并不因为他“一贯正确”,更不因为他“完美无瑕”,而仅仅因为他代表着一种精神。他,甚至只是这种精神的符号和象征。这种精神,就叫“改革”。 [5] 

#8: Author: tjh27Posted: 2023-1-07 14:38

引进杨小凯
1982年,当时任武大校长刘道玉得知杨小凯非常有才华,但由于户口不能进京而没有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用时,立即派人到湖南,把他和妻女的户口调到武大。
在武汉大学期间,杨小凯出版完成了《数理经济学基础》和《经济控制理论》两本著作。他估计的一些计量经济模型未能在国内引起反响,却获得了当时来武大访问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邹至庄的注意。1983年,在邹至庄的安排下,杨小凯被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6] 

#9: Author: tjh27Posted: 2023-1-07 14:38

2021年12月,列入《2021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榜单,排名第465位。

#10: Author: tjh27Posted: 2023-1-07 14:39

1986年,武汉大学校长、教授在火车上被驱赶

前面,许士杰书记曾提到《官贵民贱》一文。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香港《民报》1986年10月9日刊登了《官贵民贱》一文,现摘录如下: 
“今年七月间(注:应是八月),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来京办事。他购的是软席卧铺票。上了火车以后,依照规定办理换牌手续。在火车即将开动时,突然有几个公安干警赶他离开铺位。刘道玉据理力辩,申明他的铺号没错,公安干警说:‘不管你错不错,总之你不能用这个铺位!’正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位大学校长终于被真的赶到别处去了。 
不一会儿,一位年轻的大干部被恭引进去。刘道玉事后向列车员打听,才知那位大干部是湖北省新省长X X X(郭振乾,后曾任审计长)。他知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强吞下一口气。 
无独有偶,4月4日,广州市书记许士杰由昆明飞回广州,他的票位是第一排,空姐却要他‘去后面找空位子’。许士杰再问几句,立刻遭到训斥:‘你吵什么,下飞机找卖票的去!’当这位凶神知道‘他是广州市书记’时,马上换了一副笑脸,向他再三道歉:‘对不起,不知道是您!’前倨而后恭,原因很简单,他是个大官儿。这是对‘为人民服务’的尖锐讽刺!……” 
这则消息,我是10月18日知道的。那天,我结束了对美国和加拿大的访问,由纽约飞回北京。国家安全部的一位处长到首都机场接我,他把这则消息从报上剪下来交给我。他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说:“说来话长,事出有因。” 
看了这则消息后,我心想:“苦哉,这是何人所为?看来,又要把我逼到火炉上去烤了。”果不出所料,当我回到学校后,一个围绕着《官贵民贱》一文的调查攻势已在秘密地展开了。据说,中央某部门看到这则消息后,较为重视,责成湖北省委进行调查(本身就很滑稽,怎么能要与案有关的部门调查呢?),写出调查报告(能写出公正的报告吗?)。 
不久,省里高层传话给我,XXX省长上任不久,应当支持他的工作,维护他的形象。为此,希望我出来申明:香港《民报》的报道是子虚乌有,纯粹造谣,这样就可以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但是我认为,虽然那则消息多处与事实有出入甚至是较大的出入,但是发生在火车厢里的“事件”确是存在的。尽管我极不愿意伤害那位新上任的省长的形象,但是我的良知不允许我作假证。 
一计不成又施一计,省里负责人说:“刘道玉在香港召开了记者招待会,这事是他捅出去的,泄露了党的机密,应当追究他违反纪律的责任。”这是完全不符事实的。当年,我应香港中文大学、树仁学院等单位的邀请,于7月14日至21日在香港访问考察,期间没有接触任何一个记者,主邀单位的全陪可以证明。而且更重要的是,“车厢事件”发生在8月9日,《官贵民贱》一文发表于10月9日,我怎么可能在7月份泄露一个月后发生的“事件”的秘密呢?奇怪的是,省里调查组并不找我这个当事人调查。他们找了与我同行的教师和干部,到财务处查我们报销的火车票,直到最后,他们才走过场似地找我,简单地问了一下情况。至于调查的结论是什么,又是如何向中央写的报告,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我这个受辱人没有得到来自任何一个部门的公正的说法,调查只是走了过场。 
那么,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1986年8月9日,我带领空间物理系梁百先教授等5人,到北京向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汇报工作,争取在武汉大学建立空间物理重点(国家级)实验室。我和75岁的梁教授买的是软卧票,票号是13号和15号,均为下铺。我们按规定验票进了站,办了换牌手续,按照我们的票号被分在4号包房,放好行李后我们已安歇了。不一会,一位女列车员对我们说:“请你们二位先把东西搬出来,这个房另有安排。”我说:“这两个铺位是我们订购的,而且老教授75岁,高度近视,搬动很不方便,我们不愿搬。”可是,那列车员苦苦哀求说:“求求你们了,你们先搬出来,等车开动以后,我负责给你调出两个位子。希望你们一定成全我,否则我会倒霉的,轻者我会被调离这趟特快车,重者我会失去工作的。”她说的确实令人同情,我正欲问清缘由时,突然出现了两个公安干警,他们态度很凶蛮地说:“少跟他啰嗦,搬也得搬,不搬也得搬,反正他们不能用这两个铺位!”他们一边说,一边把我们的行李搬到过道上去了。 
火车鸣笛了。这时,湖北省新任省长一行十多人上车了,是他的随从取代了我们的座位。据说,他们是到美国访问的。自不必说,他们在车上享受特殊供应,西瓜、冷饮不停端送,特制饮食送到房间,这一切当然都是免费的。 
列车徐徐地启动了,直到驶离汉口以后,列车员才把我和梁教授安排到洗漱室隔壁的一号房。现在,我才明白换房的原因,他们要离厕所和洗漱室远一些。到了1号房后,给我们一个下铺一个上铺,自然我选了上铺,把下铺让给老教授了。 
对待“官贵民贱”到底如何看?在两千多年以前,孟子就提出过“民贵君轻”的思想,难道时至今日还要抱着“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权柄不放吗?在了解到事情真相以后,我相信是非自有公论。特别是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今天,在市场经济提倡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情况下,发生此类事件,是颇值得人们深思的! (出自刘道玉:《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




移民生活北美论坛 -> 素里新家园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All times are GMT - 8 Hours

Goto page: 1, 2  Next    :| |:
Page 1 of 2

Powered by phpBB 2.0.8
Content received from: 加西网 (温哥华门户), https://www.west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