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 maohu, 時間: 2021-11-22 22:29
原創 :新周刊
小闊愛們,周一好呀!
舉辦於11月11-14日的“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波點女王”草間彌生等大師的作品雲集。據說,上海的年輕人們一大早就排隊等開館,比上班還積極。
但展出期間出了點“事故”,一個被壓扁的紙皮箱靠在牆角,被保潔阿姨當成垃圾清走了,幸好展館工作人員反應快,迅速追回紙皮箱——
沒錯,它是一個展品!一個出自丹麥籍藝術家傅丹、名為《Bud Lite》的展品。
阿姨:當時它就靠在牆角,也沒有標識,我也不知道該咋辦呀!
這個紙皮箱可不一般,它的表面印滿了金箔花紋。傅丹表示,這是為了諷刺“以金箔裝飾聖潔”的傳統觀念。
當然,質疑者認為這一作品內核實屬“無理取鬧”,因為任何形容詞,比如善良、浪漫等,都需要一個具象物去輔助表達。
但爭論來爭論去,《Bud Lite》的身價卻未受半分影響。展覽期間,有收藏家以人民幣65萬元的價格,拍下了該“金箔紙皮箱”,讓圍觀者目瞪口呆。
實際上,這不是傅丹創作的第一件“廢品藝術品”。
2009年,他推出作品《Oma Totem》——偌大的房間裡,擺放著一台洗衣機、一個小冰箱、一台電視機。三件家電都殘舊不堪,部分表面的塗漆已經脫落、露出鐵紅色的銹跡。
該作品與真正的廢品的區別,全在背後的故事。1979年,年僅4歲的他隨家人一起,計劃從越南逃難到美國,沒想到海中遇險,所幸被一艘丹麥的貨船救起。在幾個城市裡短暫流浪後,一家人最終定居丹麥。
這幾件廢棄家電,便是其外婆在救濟站裡領來的物資。傅丹想通過這些“廢品”,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思念,並喚醒人們對歷史的記憶。
據傅丹詮釋,作品《Das Beste oder Nichts》也寄托了思念之情。該作品包括廢棄的奔馳汽車發動機、勞力士金表、杜邦打火機等——它們都曾是傅丹爸爸的摯愛。
傅丹的另一個作品《We the People》,由於“廢品屬性”含量過高,一度被參觀者誤以為是“場地沒裝修好”。
該作品誕生於2011年前後,由400多片散落一地的銅片組成——傅丹在鑄造廠復刻了一個“自由女神像”,再將其切割成不規整的碎片、隨便擺放在展館內,甚至連正反面都不講究。
“自由女神像”是自由的象征,如今傅丹將女神像空洞的、生銹的內部公之於眾,是為了諷刺“要自由”的虛空口號。
他幾乎每一件“廢品藝術品”,都飽受爭議。畢竟,如果一台舊發動機或一個紙皮箱,經過概念包裝後,就能上升為藝術品,那一切有年代感的物品都是藝術、所有人都是藝術家。因為生活中最不缺的,就是“故事”。
甚至連傅丹的美術老師,也對這位學生感到迷惑:“傅丹上了一年我的課,我或許不能理解他的創作理念,但我強烈建議他退圈。”
對於圍繞在身邊的質疑聲,傅丹曾如此回應:“對我來說,藝術的美妙在於事物不一定要有意義。”
各位來評論區說說,你認為被賦予精神內核的“廢棄品”,具備藝術價值嗎?
#2: 作者: smschat, 時間: 2021-11-23 10:38
藝術這東西就靠追捧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時間均為 美國太平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