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年的纪录片《女人》采访2000多名女性生存情况,看完太心酸
移民生活北美论坛 -> 视听世界

#1: Author: maohuPosted: 2021-6-16 00:17

原创:新氧

羊前几天看完了一部纪录片,叫《女人》,后知后觉,发现社会对女性的探索远远还不够全面。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是杨·阿尔蒂斯·贝特朗,拍过《人类》、《大地》。

他镜头里的人和景色没有任何浮躁感。

《女人》是由拍摄团队历时三年,走了50多个国家,采访了2000多名女性,得到的最真实的女性生存数据。



其中她们所经历的酸楚和困顿可能会超乎你的想象。

在这之前,她们很多人被人认为无足轻重,只是茫茫人海里的一粟。

她们在镜头面前讲自己的童年经历、身体发育、遭受的创伤、教育、婚姻...

有的人说着说着陷入沉默,有的人捂住了脸,还有人像是劫后余生般,面容平静无波。



当这2000多种声音汇聚在一起,洗涮掉了很多女孩沉积在心中委屈的,不舒服的感觉。

因为那些经历太过相似。

让人感同身受,心绪激荡。





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所有女人都是同一个人,正走着同一条路。



女人属于自己,却又不是。

长久以来,女人的身体被囚禁在男人的体系里,走了太多弯路。

比如,属于女性身体的完整性被剥夺。

在非洲,中东、亚洲地区,很多女孩在幼童时代就要遭受一件致命恐怖的事——割礼。(羊至今提到这个词,还是忍不住汗毛倒竖)

割礼是一种宗教、文化习俗。

血腥且丑陋。

在这些地区,女孩子往往在4到8岁间接受割礼。



割礼是他们证明一个女孩婚后是否忠诚的标准之一。

“她们掀开了我的裙子,然后把我死死的按在地上。”





苦苦哀求也没有用。

“很多很多的血,很多很多的沉默。”



为什么要被这样对待。

“因为你是一个女孩。”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至少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2亿名女性遭受过割礼。

虽然许多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割礼,但全球每天依然有超过6000名女孩正在施行割礼。



很难想象,如此荒蛮的仪式竟然还在延续。



当身体的自主权都无法被尊重的时候,更遑论说教育自由、婚姻自主呢。



一名受访者18岁时被迫嫁给52岁的老男人,当她表示反对,母亲告诉她:要么被我们杀死,要么自杀。



新婚夜她在母亲的“注视”下被男人侮辱,还有什么比这一刻更无助。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有一半的印度女孩在18岁前就结婚了,五分之一的女孩在16岁前就被迫嫁人。

婚后被家暴,被泼硫酸,随意贩卖也是常事。





被剥夺、贩卖、肆意伤害,如今的文明也有庇护不到的地方。

穷人和富人之间有起点一说,那么那些一出生就注定得不到善待的女孩又该去找谁诉苦呢?

因为是女孩,资源紧缺时首先淘汰的是女儿。

家里穷,如果只能送一个孩子读书,父母会选择谁?

被采访者年少时受到母亲的暗示,没有哭没有闹,把念高中的机会给了哥哥。

但她依然耿耿于怀:

“如果说我哭一下,我闹一下,说我要上学,可能我妈也会让我上学吧。”



为什么当初没有哭没有闹,不是不敢,而是女孩被规训太久了,天然认为自己不如男孩重要。

“因为你是个女孩”这句话在某些时候是一种禁锢和暗示。

当他们想要从女孩这里获得便利的时候,会说“因为你是个女孩”,当他们不想要女孩干某件事的时候,也会说“因为你是个女孩”。

这个词仿佛会热胀冷缩,可以被亲情压缩,也可以被伤害放大。

女孩们在这种反复拉扯中,已经失去了太多。



除了肉体的禁锢,女性的自我意识在很多时候也被不知不觉抹去了。

比如,一位说着法语的受访者讲到,一直以来,她都很确定丈夫爱她的灵魂,爱她本来的样子,当丈夫去世后,她不再被确定地被赞美,她不知道该如何爱自己了。



一直以来,被人彻底接受已经是爱的最高境界。

#2: Author: maohuPosted: 2021-6-16 00:17

当最高境界的爱都不能指引我们找到归属感之后,我们就像是在茫茫宇宙间失重的行星,变成了没有生命力的客体。
这也意味着,不管女性拥有多少赞美和认可,只有当我们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时,才能学会爱自己。
可这层困境被隐藏的太深了。
就连不少女性自己都忽略——究竟我们是谁?
在女儿、妻子、母亲等社会关系中,女人被需要。
当脱离这些身份,我们还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吗?


有的女性在身体发育的时候会缩着自己,长出胸部这件事会让自己感到愧疚。
长大后也要时刻注意自己言行是否太过招展,以免引起别人的误会。
不少女性里脑子里有个念头,如果女性也能和男人一样不在外貌上花费太多力气,是否会更加成功?


做了母亲和妻子后,也只是障碍变多了一层而已。


导演说了一个现象,在一些国家,当她们推开一对夫妇的家,进门接待她们的会是丈夫。
他们在一旁不停介绍,自己的妻子平时做这个,做那个,而妻子在一旁不吭声,只是沏茶,端水果。
当丈夫们得知受到采访的人确实是自己的妻子时,会感到惊讶,“原来有人会对我的妻子感兴趣?”
他们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妻子的价值,原来妻子的故事和经历是有意义的。
妻子在不少人的眼里是附属品,这个观念带来的蝴蝶效应相当可怕。
一个受访的白人女性说自己在婚后时刻处于恐惧中,担心丈夫随时会杀了她。


当她报警后,那些人并不认为这是家暴。
“他打你哪里了?他没打你?”
“那你在抱怨什么?”


不被尊重,不被当成独立的个体,婚姻的隐私性正在粉饰暴力。
当婚姻变成了男人欺负女人的借口,跟纳粹和集中营又有什么区别。
导演说过一个事实,如果将所有的访问放在片中,观众看到的,恐怕是70%的女性都在谈论她们所面临的各种暴力。
但他后来没有那么做。
因为比起暴力的威力,女性所翻越的山头已经远远不至于此了。
而这部电影最后呈现出的质感要比想象的更轻盈。
每张面孔都在传达着“我要好好活着”的信念感。
影片里有一个女孩的笑容非常明亮。
她分享自己第一次喜欢上一个男孩的感受,害羞的捂着脸,眼睛里闪烁着青涩的光芒。


从她的笑容中,你很难捕捉到那些经历带给她多么深的痛。
她小时候被卖给男人做性交易,直到最后被家庭领养才过上正常的生活。
而导演决定把这些悲惨抹去,留下了她最快乐的一瞬间。


这不是出于怜悯,是女孩的勇敢说服了他们,快乐远远比痛苦更值得尊敬。
而当她们被问到属于自己最大的骄傲是什么时,回答非常精彩。
其中一位女性在说话的时候散发出来的气场,让羊几乎以为她是一个巨人。
“为什么要等到分配给我们,为什么要等到议会赠与你席位,我会说,去争取。”


可能是在以男性成员为主的董事会里,拿到最高工资的却是女人。


主动打破从来没有女性参选议员的禁忌,成为第一个勇士。


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内阁里,成为能力卓绝的部长,打败他们,超越他们。


现如今已经有不少女性如此生猛起来。
就像余秀华、苏敏、韩仕梅那样,前半生坎坷,为生育,为老公付出自己的全部,但是又不被认可和尊重。
如今她们用诗歌、用穷游,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反抗自己的婚姻,生活。


当有人企图以残疾人、农妇来定义余秀华时。
余秀华纠正:
“我的身份顺序是这样的:女人、农民、诗人。
这个顺序永远不会变,但如果你们在读我的诗歌的时候,忘记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
导演最终没追根究底,把命题定格在女性遭遇的痛苦上,即便那样也许会沉郁,振聋发聩。
因为女性是被打不垮的,即便你可以在性征上压倒她,但在精神上永远不能。
女性已然走得更远。
也必将走得更远。




移民生活北美论坛 -> 视听世界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All times are GMT - 8 Hours

Page 1 of 1

Powered by phpBB 2.0.8
Content received from: 加西网 (温哥华门户网), https://www.west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