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仔飯研究報告:萬物皆可煲的世界有多香?
移民生活北美論壇 -> 吃吃喝喝

#1: 作者: maohu時間: 2021-5-13 19:45

原創:末末很會吃

吃煲仔飯,最大的樂趣是看它一邊發出辟裡啪啦的聲音,一邊感受冒著的熱氣。相比於沙拉這樣清冷寡淡的食物,我倒更喜歡“熱鬧鮮活”的煲仔飯。


即便是一個人捧著的時候,也不會覺得孤獨。
這一次去深圳,路過一家街邊小店。看到店外放著一整排的砂鍋。師傅從容地快速翻蓋、下料、側鍋,一系列嫻熟的動作就像是街頭表演一樣。那場景可太精彩了,要知道,我可是煲仔飯的忠實粉絲。
食物圈裡吃起來讓人感覺感覺熱鬧的幾樣:燒烤、火鍋、 啫啫鞊u㈧易蟹梗廡┪揖


其中,關於煲仔飯的由來,廣東人是這麼作答的。
有個福建人留言問到:“煲仔飯裡真的有小孩嗎?”,隨後一個廣東人回道:“是的,真有,不過現在小孩吃完了,我們改吃福建人”。
廣東人不僅吃“福建人”,還吃人頭飯、油炸鬼。感覺人間地獄凡是能吃,皆被他們吃進肚裡了。
油炸鬼其實就是油條
當然。以上都是調皮的玩笑話,真相則是因為廣東人普遍掌握各種奇門遁甲、四柱八字、紫微斗數,魯班絕學,所以對妖魔和邪術沒有忌諱。
下面,就來正經聊聊煲仔飯。



1.起源

煲仔飯也稱瓦煲飯,是源於廣東廣州地區的特色美食,屬於粵菜系。種類主要有臘味煲仔飯、香菇滑雞、豆豉排骨煲仔飯、豬肝、燒鴨、白切雞等。
煲仔飯的起源並不復雜,能查到的資料都指向了2000多年前《禮記注疏》等書記載的周代八珍。周代八珍中的第一珍「淳熟」、第二珍「淳母」的做法,與煲仔飯很相似。
都是以瓦煲為載體,生米煮成熟飯,只不過,過去用的是黃米,現在用的是白米。


到了唐代,煲仔飯則升級成了御黃王母飯。《清異錄》詳細記載了唐代最著名的一次燒尾宴,這次宴會共上了58道菜。熱炒,燒烤湯羹甜品面點一應俱全。其中有些菜品的名稱頗為引人遐思。
御黃王母飯同時出場的,還有貴妃紅(是種精制紅酥餐前點心)、雪嬰兒(用石蛙肉淋上豆粉芡下火鍋涮的珍肴野味)、甜雪(用蜜糖慢火燒炙的太例面,因其味甜,狀如雪,而被稱作甜雪)等極其精致的菜品。
可想而知,雖然是煲仔飯,但在當時絕不是平民可以享受的,裡面的食材對於當時來說是很奢華的。
可以腦補一下畫面
“御黃王母飯”之“黃”,本意指的是粟米飯的鵝黃色,這是皇家專用色。“徧聵恪脂盖饭面表杂味”,就是用模具印制除e型蹌岡⒁獾拿朗吃煨停竊謁諉追股廈媯儆諂潯聿閂浯罡髦址縹督酵廢路共恕
之後的一段時間,查不到煲仔飯的蹤跡。直到上世紀30年代,它在近代第一次出現在廣州的小飯店裡,並演變成嶺南特色美食。
80年代的廣州街頭,最重要的三樣小吃是:腸粉、煲仔飯和生滾粥。那時候在街頭,一個廚師可以同時看住十幾個鍋。




如今,廣州有近4000家的煲仔飯店。比較好的是煲仔飯還是保留40年前的色彩,很多的技法都被傳承下來。
它依舊樸實無華,卻在街邊溫暖人心。

2.煲仔飯的精髓

煲仔飯的做法看起來完全不復雜,我們自己在家也可操作。但要做得好味,從煲、火、柴、米,到配料、醬油,再到時間的掌控,每個細節都值得被好好推敲。


米飯
制作煲仔飯,要從選米開始。煲仔飯一般都是使用絲苗米,因為絲苗米油潤晶瑩、米身修長、柔韌適中,吸水性好,可以很好地吸收油脂和醬汁的香味。
《尋味順德》裡的牛展煲仔飯,老板介紹時就提到,他特別注重大米的選擇。泰國香米最佳,傳統絲苗米最經典,也有按一定比例混合油粘米(混合主要使用米香充足的新米和吸水性強的舊米)的。


如果煲仔飯以東北大米作底,第一步就已經輸了。
這是因為,東北大米是梗米,短粗圓胖,口感偏軟糯,吸水性一般,難以滿足煲仔飯飯香肉香相互滲透的要求。


除了泰國的香米外,廣東曲江本土的油粘米也很適合被用來做煲仔飯。油粘米一年兩熟、春植秋收。
對了,因為煮飯的時間濃縮到了10-20分鍾,為了迅速讓米飯熟,大部分煲仔飯中的米都會提前浸泡。此外,廣州人還有一個煮飯小技巧,就是在煮飯的過程中會滴入幾滴花生油。


而鍋巴,則靠的是轉煲,米飯快收幹水時,轉小火慢焗,同時不斷轉動砂煲,讓煲底均勻受熱,再適時澆入熱油形成飯焦,這是師傅的拿手絕活。


不少人評價煲仔飯是否地道,看的就是底下的鍋巴。


#2: 作者: maohu時間: 2021-5-13 19:45

砂煲

廣東人的飲食原則中,有一條是“趁熱食”,有別於蒸飯、焗飯,煲仔飯很特別的一點是裝飯用的砂煲是用陶制成,內部布滿微細氣孔的疏松質地,有利於水汽排,這樣煮出來的米飯才是幹爽且粒粒分明。

廣東人喜歡用砂煲烹調所有食物,煲湯、焗雞鴨魚肉、甚至也用來做粥粉面飯。



它的傳熱性能慢,保溫性能強。端上後,裡面還有鍋氣,燙得下不了嘴。

在廣州街頭的煲仔飯小店內,看到的砂煲很少是新的,這也是有講究的。新煲有雜味,會影響食物口感;而煮過太多次的老煲,則猶如“油膩”的中年大叔,會吸油至飽使米飯變黃。



只有用過幾次,還有“少年感”的砂煲來煲,才是剛剛好。是不是很像人生的狀態?

柴火

在80年代,煲仔飯是用煤爐、柴爐來進行烹飪,由於煤爐的溫度比較低,需要時間比較長,大部分人都是用柴爐來進行烹制煲仔飯,而且會對柴火有要求。

在廣州,有些煲仔飯老店依然堅持用柴火,據說選用荔枝柴烹制的煲仔飯能讓米飯有一股荔枝的香味,淡淡的荔枝味搭配豬肉或排骨味道一流。



尤其是貼近煲仔底的那層“飯焦”,帶著微微的焦昧,透出濃濃的肉香,松脆可口,又有嚼頭,余香不盡。



頂料

在煲仔飯的世界裡,其實沒有什麼指定的搭配食材,萬物皆可煲。雜錦飯、牛肉窩蛋飯、排骨三及第飯,各有各的風味。

肉在翻拌的過程中與醬料和米飯融合,香氣撲面而來。

當然,最經典的還是臘味煲仔飯。因為臘味有天然的優勢,香氣足,油脂含量高,在燒制的過程中,臘味的香氣在炭火的溫度裡滲入至每顆米飯,一口一口盡是滿足。

只是想不到的是關於臘味煲仔飯都有不時不食的說法,有且只有幹燥溫和的秋風加持才成氣候,生曬的臘味才甘香味濃。



不得不說,還是廣東人會吃啊。

而不論頂上放什麼料,肉都是主角,而青菜只是其中的點綴。為了滿足大家吃肉的欲望,不少店家可以做雙拼或者三拼,還能加窩蛋、煎蛋甚至鹹蛋。

秘制醬油

一煲熱騰騰的煲仔飯上桌,可此時還不能動筷,必須澆上煲仔飯的靈魂——秘制醬油。

醬汁也是店家需要操心的重要細節之一,各家都有秘方,但調配的規律是既不能淡而無味,也不能喧賓奪主,蓋過米飯的香味和配菜的原味。



新加坡名廚梁子庚的方子:先配基本醬汁,生抽30ml、老抽15ml,麻油2.5ml、砂糖1.25ml、少許胡椒粉。然後燒熱鍋,加入30ml烹飪油,慢火把生蒜頭和小幹蔥炸香,待蒜頭和和蔥炸成微金黃色後,連油帶渣倒入基本醬汁裡頭,攪拌均勻。

可做參考,自己在家試一試。



火候

廣東的煲仔飯都是現點現做的,用傳統的煲明火燒,想吃煲仔飯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大概要等15分鍾。

而為了煮出金黃的鍋巴,店家們都會深入思考火候的問題。



有的大火砂煲煮飯、離火略燜、回小火煮熟,用三種溫度曲線來達成鍋巴的效果。

有的為了提高效率,將肉、青菜等材料提前准備好,連米都已是半熟,猛火烹制,期間再放入肉蛋等材料,需要不停進行翻轉瓦煲、淋水等程序,讓蒸汽逼熟肉類。

哪一種更好,我無從評價。但要保證米飯的熟透,各家都會有各家的路子。火太猛,煲裡的水容易溢出,帶走了浮在水面的油,煮出的飯就沒有滑的口感。火太弱則煮不熟,米粒會夾生。

廣州的老牌煲仔飯館

最後一部分,是寫給自己看的。今年應該會去廣州和順德,所以收藏了幾家老店鋪,打算到時候去看看。

民記/店齡 42年

地址:沿江東路405號(濱江酒店東側)



要數廣州最具歷史的煲仔飯,一定要提民記。去這裡吃的人超多,通常想要吃,就要接受拼桌、茶水自理、要聽老板大聲罵人等條件。

不過,也是真的有資格。他們家的米比其他店更細長,煮出來的煲仔飯幹爽有嚼勁。

牛肉入味有嚼勁,臘肉很夠味,吃飯的時候記得將生雞蛋攪入米飯至濕潤,可以化解煲仔飯的燥熱。最後再吃飯焦,油香焦香剛好。



東興飯店地址:天河北路6-8號



東興飯店可以專程去吃一次黃鱔飯, 東興的老板來自恩平,東興飯店一路從恩平開到廣州,一碗黃鱔飯做了三十多年。

店裡的黃鱔飯是堅持用瓦煲來制作的新鮮煲仔飯。將鱔魚撕成散絲,與生米飯、黃鱔汁、香蔥一同煲制,時間嚴格控制在25分鍾,多一分。,少一分都不算合格。



濃郁的黃鱔味道撲鼻而來,顆粒分明的米飯,分量又大。

美食家蔡瀾也專程去吃過,除了煲仔飯外他家其他的菜也很值得嘗嘗。

超記家庭煲仔飯

地址:人民中路627號



超記煲仔飯,就如它的名字一樣,是一家開在社區的煲仔飯館,走進去就像是去鄰居家串門吃飯一樣。

雖然藏得深,但很早就被網友挖了出來,評為了廣州煲仔飯排行榜的第一位。



超記用的是半熟米,上菜速度更快一些。你可以看到,師傅在烹制的過程中會不停翻轉瓦煲和淋水,讓水蒸氣將肉品和半熟米快速燜熟,技法相當嫻熟。

超叔的本事就是可以根據你的口味巧妙地調整煲仔飯鍋巴。



想要怎麼樣的鍋巴,超叔都會滿足你。此外,特別推薦店裡的窩蛋牛肉煲仔飯,老板趁熱在飯面上打個生蛋,加點這裡的秘制醬油,和飯菜攪拌均勻再吃。

牛肉滑嫩,窩蛋熟度剛好,特別香。








移民生活北美論壇 -> 吃吃喝喝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時間均為 美國太平洋時間

1頁,共1

Powered by phpBB 2.0.8
Content received from: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