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23岁成立饿了么,33岁套现665亿,张旭豪:用10年养一辈子,划算 | 温哥华财税中心


maohu
maohu 于 2020-7-13 23:35 写道:
原创:忆子成长记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某一男生宿舍。

时年23岁的研究生张旭豪,正在和室友们聚精会神地打网络游戏,一不留神就玩到了半夜,可眼下几个人还没吃晚饭呢,肚子饿得咕咕叫。

张旭豪从桌上拿起几张餐馆名片,准备打电话叫餐。

但在那个没有外卖营销意识的年代里,张旭豪打了好几通电话,收到的回复不是关门了,就是根本不做外卖送餐服务。半天下来,几个人肚子还是空空的,心情很是郁闷。

在郁闷的同时,张旭豪转念一想:要是我弄个专门送外卖的公司,不就解决了很多人叫不到餐的烦恼吗?

张旭豪认定,叫不到餐是很多人的痛点,得抓住。

说干就干,张旭豪把这一想法和伙伴们说明后,几个人就开始着手准备,很快干起了外卖小哥的服务。



当时,餐馆基本只有堂食服务,就算要外带,也是由本人自己去店里点好,自己外带走;而且餐馆一关门,想吃碗白米饭也没辙。

张旭豪几个人看到这里面存在的“服务断层”的利益点,开始在学校附近挨家餐馆走访谈合作。随后,打印传单,向学生们发传单。一切就绪后,几个人就在宿舍里等订餐电话;有了单后,再轮流去餐馆取餐送餐……

可以说,高学历知识分子张旭豪,干起了辛苦的外卖小哥的活计,而且干得津津有味。

有句话说的,有脑子的人,上天都眷顾着你。张旭豪脑筋一转弄起来的外卖服务,很快在校园里传开,不仅学生们说方便,就连附近的餐馆老板们都主动找上门求合作。

张旭豪知道自己创业的方向符合时代的需求,因此就琢磨着怎么把外卖进一步扩大。

了解互联网历史的人知道,20世纪初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期,阿里巴巴就是那几年异军突起的,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巨头。而天生具有敏锐商业思维的张旭豪,便想把外卖和互联网结合,实现线上订餐-接单-送餐的一体化操作。



2009年,他在学校BBS论坛上找到了一位互联网技术高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搭建好了饿了么网上订餐平台。就此,饿了么正式上线。

可喜的是,饿了么网络订餐系统运营没多久,就有30家加盟店支持,日订单量高达500-600单。

在外部没有竞争对手、内部运营顺畅的情况下,张旭豪将所有零花钱以及获得的50万创业基金全部投入到饿了么平台开发上。短短一年时间,饿了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遍及整个上海高校,并不断向生活小区渗透。

2010年11月,饿了么手机网页订餐平台上线,订餐业不仅覆盖了整个上海地区,还延伸至杭州、苏州、南京等大城市;

2011年3月,饿了么注册会员超2万人,日均订单量3000多份,吸引了很多投资人的眼光,饿了么的融资状况一路飘红;

2011年至2014年,饿了么一直走在外卖快餐的高速车上,获得一轮又一轮的融资。



眼看饿了么要成为外卖领域的超级独角兽时,美团突然杀了出来。

2011年,王兴沿袭张旭豪的外卖理念,并结合了自己的创新想法,创立美团点餐平台,并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赶超饿了么,成为中国最大的线上服务平台。

美团后来者居上,这证明了美团创始人王兴非常善于横向式的商业思维。在他的布局下,美团不仅是“吃”的平台,同时也是喝、玩、乐、行等多功能平台,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人们想出门旅游或定酒店,只要点击美团,都可在美团上一键操作。但饿了么从始至终一直定位在“吃”上。

也许正因为在“吃”上做得太成功了,饿了么始终没有想到多方位发展。而明知落后一步的美团,不仅吸收了饿了么的精华,还融入了自己的创意点子,扩大了自身的功能圈,和人们的生活无缝对接。

之后,很多人看到了外卖这一“蓝海市场”,便蜂拥而入,饿了么的市场份额进一步被挤压。那些年,每天都会发生饿了么和美团或其他点餐平台抢单、抢合作餐馆的事发生。



张旭豪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那时,曾经一起创业的室友们已纷纷离开了公司,只有张旭豪一人还在咬牙坚持着。

2018年,经过长时间的缜密思考,张旭豪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接受阿里95亿美元(合计665亿人民币)的全资收购邀请。

很多人说张旭豪很傻,放弃了一手创办的饿了么,毕竟外卖的红利期还没有结束。但张旭豪的考量点并不在此。他不是为了进一步的“割韭菜”,而是想在竞争白热化的环境里实现“破局发展”。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旭豪动情地说:



“(最终决定接受阿里收购请求)原因很简单,我们觉得本地生活的市场,未来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和残酷,单单是资金已无法帮助饿了么这个平台向更高处走了,而是需要更大的平台和生态来支撑。”



而张旭豪相信阿里巴巴,也相信马云;因此,他选择卖掉饿了么,拿到665亿元的巨额现金。



如今,虽然公司已经卖掉了,但张旭豪并没有离开饿了么,而是充当马云的特别助理,担任饿了么的董事长,在阿里巴巴的整体运营理念下继续发展和壮大饿了么。

可以说,张旭豪在大框架里可以继续追寻“饿了么”的梦,继续将自己的创意想法落地。因此,张旭豪的创业之路并没有切断,相反,他仅仅只用了10年的自我努力,换来了一辈子大方向下的进取与发展,这种交易真是太值了。

也许,从张旭豪的创业故事里,我们可以看懂个人努力和借势发展的互补优势以及本质区别。想要成名,离不开个人的长期努力,但当个人或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定要在时代中找到一种“身份认同”,借助他人的力量获得更大、更长远的发展。

楼主
上一页1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