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往金來] 全球隱患!外媒曝北京"藏"1大金融武器

外媒曝中國隱匿龐大外匯資產,恐成北京金融武器。(路透檔案照)
美國諮詢公司旗下“中國項目”(The China Project)媒體平台踢爆,中國擁有大量的外匯存底,這些資產並沒有出現在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帳上,而是藏在中國國有銀行中,逃過審查,估計中國實際擁有的外國資產接近6兆美元,比官方公布的外匯存底高出近一倍,目前中國已是一個世界主要債權國,還將窮國當成資金游樂場,達成戰略目的,世界已可感受到中國坐擁大量外匯的影響力,加上透明度低,恐成為全球隱患。
外匯存底真實性存疑 對全球造成新風險
“中國項目”披露,中國經濟規模大,其經濟和貨幣管理方式對世界至關重要。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管理貨幣和外匯存底的方式變得越來越不透明,對全球經濟帶來新風險。
報道指出,從2002年到2012年,中國人行幾乎每天都在貨幣市場上現身,通常是透過買入美元阻止人民幣升值,並確保中國的出口產品保持競爭力。這一時期,中國外匯存底穩步增長,持有的美國國債以及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發行的債券也是如此,而房地美和房利美這兩種主要類型的機構債券得到美國聯邦政府的支持。
經濟學家擔心中國對貨幣市場的幹預導致貿易失衡,而外交政策專家則擔憂,中國可能會在地緣政治緊張之際拋售債券,從而將安全危機轉變為金融危機。
然而,過去十年中,發生一件值得關注事情,那就是中國的外匯存底停止增長。報道稱,中國官方披露的外匯存底確實是一個謎,即使外界都在談論去全球化,但中國的出口順差實際處於歷史最高水平,真實的經常帳盈餘可能比中國目前官方報告的 4000 億美元還要高。
中國銀行及主權基金 幫助隱匿資產
到底有什麽貓膩?報道認為,中國有影子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就像銀行一樣運作,並承擔銀行可能承擔的風險,但不像銀行那樣受到監管。目前,中國在市場上所做的一切,並非如實揭露在中國人行的資產負債表中。
中國缺乏透明度對世界來說是一個隱患。從結構上看,中國對全球經濟至關重要,它所做的任何事情,無論是可見的,還是不可見的,最終都會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不小影響。
中國在金融危機後推動外匯存底元化,還催生了一帶一路倡議,該倡議最初是政策性銀行幫助北京利用其不斷積累的外匯的新途徑,然後再將其真正的戰略目的移轉到中國。最近,中國的國有銀行已成為全球同行的重要美元來源,奇怪的是,其中還包括那些希望在美元債券市場上獲取回報的日本機構。
如何隱藏外匯存底?一種方法是設立主權財富基金,央行將其外匯出售給有權投資風險(非儲備)資產的專門政府機構。中國已經這麽做了,早在 2007 年就成立了中國投資公司 (CIC)。但是,中國隱藏外匯存底的主要方式是其龐大的國有銀行體系。
2003 年至 2008 年間,中國人行和國有商業銀行之間有資金往來,早在2003年,中國就動用了45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對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進行資本重組。其他四大國有銀行之一的中國工商銀行在 2005 年獲得了 150 億美元。這些銀行接管了中國 450 億美元儲備的管理,而這些外匯儲備從未出售,只是移交給了銀行,而中國中央銀行作為交換,銀行獲得了股權。
2005年底和2006年,中國人行還向國有商業銀行轉移了約1500億美元。它是通過用美元兌換銀行持有的人民幣來實現這一目的的,將這種交易作為互換而不是貸款,對央行來說具有一些技術優勢,並且使該交易不被納入中國人行的正式資產負債表中。
最後,在2007年和2008年,中國人行或多或少強迫銀行持有2000億美元的美元存款准備金。總而言之,到 2008 年底,中國政府擁有約 4000 億美元的“隱性”儲備,以今天的標准來看,這個數字很小,但相當於當時中國 GDP 的 10% 左右。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