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 加國教育基金專題報道一 買前做足功課

基於“為孩子儲蓄未來”的出發點,絕大多數華裔家長都樂於為子女早早購買RESP
圖片來源:網絡
(北美中文網報道 記者艾安文) 北美中文網論壇上,幾乎隔不了多久就會有人求助,希望有經驗的人士對購買教育基金給出建議。由於市場上教育基金產品眾多,每個投資者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對這一類的求助很難一言概之。為此,我們特從本網論壇中輯錄網友意見,整理成3篇系列報道,供大家參考,也敬請讀者關注。
系列報道之一:RESP選擇多差異大 簽約前務必做足功課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尊師重教的傳統沿襲五千年,已經深深融入華夏同胞的血液中,即使我們飄洋過海,移居萬裡之遙的加拿大,同樣的價值觀依然牢牢地根植於我們的生活中。作為佐證之一,對於加拿大政府推出的“注冊教育儲蓄計劃”(Registered Education Savings Plans ,通稱“教育基金”),華人移民的關注度和購買率都非常高。
幾乎可以說,華人移民中,不知教育基金為何物、不購買教育基金的人,也許是鳳毛麟角。無論你是新移民還是老移民,只要有孩子的家長朋友聚到一起,教育基金的話題總是被一再提起:“您給孩子買教育基金了沒有?”、“你覺得我應不應該買教育基金?”、“您買的是哪家的教育基金”、“如果要買,你覺得在哪裡買比較合適?”等等。
RESP受華裔家長追捧
為孩子儲蓄未來,是家長們的共識。低收入人士,也許會抱著“就把牛奶金給孩子預存學費”的打算,勒緊褲帶也會購買;中等或較高收入的家庭,自然也不吝嗇為孩子的未來投資。加上華人移民的孩子,普遍升入專上學院或大學的比例也很高。因此,教育基金被華人移民追捧,自然毫不奇怪。
不過,由於加拿大金融投資市場相當復雜,普通移民多缺乏對本地金融市場的了解,且由於語言所限或欠缺專業知識,因此,面對教育基金市場上眾多代理機構,常常顯得無所適從。自管式(開放式)教育基金、家庭助學信托基金、互助性助學信托基金(團體計劃)等等,光是這些復雜的名詞就足以讓家長們感覺到“亂花漸入迷人眼”,更遑論做出適合自己需求的選擇。因此,往往是哪家銷售人員推銷的藝術高明,或者聽了某個朋友的介紹,就稀裡糊塗地購買了教育基金,至於購買合同上那些長篇大論的英文條款,自然就懶得理會了。
透過銀行購買的開放式教育基金,由於其架構清晰,管理費用透明,且投資者可以靈活安排自己的投資計劃,因此對於此類途徑購買的教育基金計劃,目前消費者比較認可。消費者普遍抱怨和持批評態度的是團體計劃。甚至有家長激憤地稱之為“騙人”,提醒後來者“小心上當”。
團體計劃投訴多
針對團體計劃,批評者最感不滿的是它的退出機制極不合理。由於團體計劃大多收取費用不菲的入門費,包括注冊費、管理費、行政費——通常高達4、5000元,一旦投資者中途停止供款,此費用將被全額扣除。此外,一旦簽約團體計劃,投資者必須在最長達18年的期間內,持續供款,不可以任何理由譬如失業、生病、家庭變故等停止供款,否則一經購買的教育僅僅的所有投資收益都將損失掉,還可能需要支付相當數額的罰金。
更有甚者,目前市場上的團體計劃銷售人員素質,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部分推銷者向消費者提供了不實信息,包括片面強調投資收益率(以較高的年收益率為基准計算整個投資期收益)、隱瞞投資風險等等,導致投資者對於團體計劃的特點,尤其這種退出限制了解不足,而僅僅出於“跟風”心理,或者屈從於銷售人員員的壓力,貿然簽訂合同。而一旦投資者從其它途徑了解到團體計劃和開放式自管計劃的區別,希望重新選擇時,才發現自己無法退出,否則損失慘重。
此類現象在新移民中尤其突出。調查顯示,由於新移民來加時間不長,對教育基金的各類購買渠道了解不足,他們也正是不少團體計劃銷售人員重點“瞄准”和“攻克”的對象,因此新移民在並未充分了解團體計劃特點的情形下,簽約團體計劃的比例最高,而相應的,稍後的抱怨與投訴也最為激烈。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