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碳基"VS"硅基":人机"生死竞速" | 温哥华财税中心


"碳基"VS"硅基":人机"生死竞速"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子夜时分,当勤奋的基金经理听完最后一场路演,看完最新一份研报,合上自己的电脑笔记本的时候。他的“数字同行”正在某处大模型基地中滋滋生长、默默长大。

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工具,到完成研究报告阅读并提炼要点,再到有逻辑、有条理的输出一些投资建议。过去一年间,AI程序迅速的跨过了几个初级阶段,着手开始动摇已延续了五六十年之久的传统投研流程。

当金融街上的年轻人还在用尼古丁和咖啡因对抗生物钟时,AI算法凭借永不合眼的"数字大脑"、以及几分钟内上万字的输出效率,即将开始“挑战”他们的工位。


它们会真的替代他(她)们么?

“会的,十年之内,这个市场上90%的基金经理、分析师都会消失。”一位公募机构的投资总监如此预测。

但也有研究总监不赞同他的预测。

“不需要十年,五年就够了”。



曾经最坚固的“堡垒”

人工智能对普通人力岗位的替代不是现在才开始的,在传统制造业里这个趋势早已展开。

在吉利西安工厂的焊装车间,886台焊接机器人以0.5毫米的精度完成车身焊接,配合650台AGV智能物流车,将原本需要300人的产线压缩到不足50人。

鞍钢集团的“黑灯工厂”更为彻底,在矿业公司工区,智能巡检机器人和清扫机器人闪烁着灯光在各处有序作业;在冷轧彩涂工区,整条生产线现场都空无一人,只见各类机器人配合无人天车,实现作业区域无人作业。

甚至在金融行业里,比如保险业,人工智能客服系统和保单审核系统,早已在各家大型机构里普及。如今的保险车险报案,客户第一接触的几乎100%是人工智能。


但在金融行业最重要的卖方研究、自营资管和投资银行等业务上,人工智能的渗透历经多年未有重大突破。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个卖方分析师的工作流程就是固定的,搜集数据和信息——整理数据和信息——整合出研究报告——对外发布和路演沟通。

这个流程自上个世纪末经由海外传入国内,和中国资本市场庞大的上市公司数量、惊人的流动性、以及空前的机构投资者数量结合,造就了海外难得一见的卖方研究市场辨模。

在最高峰期,国内一家顶级的卖方研究所,用人规模可以达到近千人(含销售和服务团队)。一个大行业的研究组里可以有超过十名分析师,率领十多位实习生,负责跟踪研究上百家重点公司的动向。


在很长时间内,内地卖方研究机构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应用EXCEL插件、把报告发布沟通方式从电话更改为微信群。

这个行业几乎是至今少数未被人工智能实质性影响的“岗位堡垒”。

哪些因素挡住了AI?

什么原因把AI挡在了金融核心业务系统以外?

资事堂接触多家大型资管机构后,得到了以下的观点:

第一,投资研究的工作岗位有大量“非标”的工作细节。简单的人工智能系统,不可能替代这些工种。训练一个聪明的年轻人的效率,远比训练一个智能系统来的快。

第二,金融工作有很高的合规性和安全性要求。金融业务数据涉及大量敏感信息,使用AI处理这些数据可能存在泄露风险,尤其是在数据保护法规不完善的时候。

第三,金融工作有很高的专业性和成熟度要求,容错度很低。AI人工智能的“幻觉”等情况,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