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 中國股市瘋漲 繼續滑向"明斯基時刻"
但退一步講,就算“融資”這個基本功能在A股基本喪失了,那如果學習美股,讓機構在股市中的占比增加,也能夠給A股注入一些基礎和信心。可是,如今的現實正好相反。
自去年8月以來,近一年大陸IPO募資金額年減79.69%;481家企業撤件終止IPO,目前排隊在審的IPO企業為329家,年減57.82%。主要原因,就是因為IPO新政。什麼新政?2023年8月27日,中國證監會推出“827新政”,宣布“階段性收緊IPO節奏”、“關注融資必要性和發行時機”,多管齊下加強資本市場監管。
於是,數百家上市公司的再融資難上難。私募股權,VC基金市場也陷入寒冬。同時,已經上市的大小非流通股的退出也受到限制。兩種困局形成了一個A股圍城:城外的進不去,城裡的出不來。股市的資本流動性功能大受損害。
那麼,這次國家直接下場推高股市的本質就顯而易見了:既美元恢覆股市的流通性,也沒有解禁IPO,只是通過釋放樓市政策和小規模撒幣,根本沒有滿足股市健康運行的真正需求。
或許,除了2008年溫家寶的4萬億,大家還會想到1993年朱镕基的鐵腕治通脹。1993年,中國經濟沖向新一輪高峰,全國基建投資猛升,貨幣投放增發同比高達34%,同時社會總需求強力擴張,拉動了通貨膨脹。於是朱镕基命令屬下的行長們,在40天內收回計劃外的全部貸款和拆借資金,效果和後果都立竿見影。

但不管怎麼說,他治理的是通脹。而這次的中國政府,面對的是通縮。
通脹本質上是貨幣現象和金融效應,那麼用貨幣政策就可以有效處理,長痛或短痛而已。但通縮就難很多了,因為通縮的本質,不是掌權者設置了什麼障礙不讓大眾消費,而是大眾沒有消費意願和對未來的積極預期,任何政策都無法讓焦慮的大眾憑空產生信心。
而且,比起今天,1993年和2008年的中國還有個很大的不同,就是當時的中國還需要基建,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消化龐大的產能,所以4萬億下去就能濺起水花,盡管後來也留下無數禍害,包括普遍性的產能過剩、庫存過大、杠杆過大,但是投資空間不足。而引起這三高的罪魁禍首,當然就是房地產泡沫和土地財政。但是以“房住不炒”為主的暴力去杠杆,不僅去掉了最大的經濟動力,還引發兩個巨大的後果:一是股價下跌造成的居民財富損失。二是這一輪目的為去杠杆的政策,最終卻引發地方政府新一輪的高杠杆。因為地方政府過去以抵押土地借來的錢,不是用於地方生產性的支出,而是再次用於房地產和基建的重復投資。比如投資建高鐵,建商場,目的就是為了拉動房地產的價格。而這些高鐵站、商場大部分本來就是虧本運營的。那麼房地產價格一崩盤,這些建設也就價格縮水,地方政府要再次抵押,那麼相應就會付出更多,杠杆率一定會比過去還要高得多。
這時候,就會迎來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所謂明斯基時刻,是指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所描述的資產價格崩潰的時刻。簡單來說,就是:好日子的時候,投資者敢於冒險;好日子越久,投資者冒險越多,最終導致債務不斷增加、杠杆比率不斷上升。一步一步地,投資者會到達一個臨界點上,其資產所產生的現金不再足以償付他們的債務,而放貸者也急於收回其貸款。這時,投資者就會從內部爆發金融危機,接著陷入漫長的去杠杆化周期的泥潭。最終導致該貨幣崩盤,債務違約,引發金融海嘯。
著名的案例就是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這次危機主要來自於長期的債務危機,俄羅斯從1991年起到1998年共吸入外資237.5億美元,但是這些外資只有30%左右用於直接投資——即生產性投資,剩下的70%左右是短期資本投資,對實質經濟沒什麼助益。直到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政府將盧布貶值,對國內發行的國債和外國債權人都造成違約。危機之後,一個叫普京的前克格勃(KGB)官員成為俄羅斯最高領導人,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