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相关] 大厂人花百万买保险,失业后成负担:像为保险打工

为了抵抗坠落的恐惧,大厂人愿意花上百万买保险。
对大厂人来说,保险是治愈身心的良药,是架设在高层的防护网,是破碎生活跟美好未来之间最后的界限和屏障。但当“那一天”真正来临,他们发现,保险成了沉没成本、债务和负担,有人拆东墙补西墙交保费,有人努力找新工作供保险,“有种为保险打工的感觉”。
价值250万的安全感
40岁开始,黄若唯感到生活在轻微地晃动。有时像站在黑夜的甲板上,海面高低起伏,带着自己一会儿在浪尖,一会儿落入低谷。有时又像空调外机的嗡鸣声,悬挂在人生的外墙面,持续不断。
在一家头部大厂,黄若唯是年薪百万的高管。按理说,她的工作很顺利,降薪裁员潮开始的前年,也就是40岁那年,还升了职。但好像就是有什么东西顺着海流飘走了,再也抓不住。
买下第8份保险后,晃动的感觉消退了。两年时间,她买了6份重疾险,每份每年缴费近2万,全部的赔付额度加起来,有几百万,报销覆盖了最多的疾病类型、治疗方式、药品范围。她已经记不清哪些是纯消费型的保险,哪些如果以后没有用上,还能拿回本金。
除了这些重疾险,她还买了1份国家个人养老金,每年缴费1.2万,交够15年,可以每月领取1000多元,直到去世。还有一份1年缴费10万的储蓄险,也叫增额寿,交15年,领取的时间越晚,它每年的利率越高,最高可以达到3.5%,相当于一个灵活取用、收益有保障的存款。

▲ 图 / 视觉中国
如今,她在保险上花掉了近50万,未来还将付出超过200万。保险,是她生活里最大的支出项。
95后楚蓝也是典型。在大厂工作3年,他已经给自己买了3份保险。一年1500多元的重疾险,一年1万、持续交10年的增额寿,还有一年1万、持续交15年的养老保险。
在二十多岁时买15年后才能兑现的东西,源于被抛弃的恐惧。都说互联网大厂有35岁门槛,但怎么才27岁就把人卡住了?去年,因为业务调整,一位岁数比他还小、绩效不比他差的同事离开了公司。直到走出公司门的前一刻,同事还在问:为什么是我?楚蓝也在心里想,是啊,为什么不是我?
保险经纪人小文有一位客户,37岁,是一个大厂某技术小组的二把手。每次加班加到凌晨,他就找小文追加一份重疾险。“要把所有加班费都用来买重疾险。”大厂宝妈陈之华拿出积蓄的一半,买了上百万的储蓄险,她说要在自己还在大厂的时候,把能锁定的收益都锁定;还有高管去香港买保险,让保险更加保险。
生活在晃动,这是大厂人共有的感受。高歌猛进的日子过去了,裁员降薪,收拢业务,大幅度变革组织架构,撕毁应届生的offer,所有的动作都在说:大厂不需要那么多人。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