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相關] 大廠人花百萬買保險,失業後成負擔:像為保險打工

為了抵抗墜落的恐懼,大廠人願意花上百萬買保險。
對大廠人來說,保險是治愈身心的良藥,是架設在高層的防護網,是破碎生活跟美好未來之間最後的界限和屏障。但當“那一天”真正來臨,他們發現,保險成了沉沒成本、債務和負擔,有人拆東牆補西牆交保費,有人努力找新工作供保險,“有種為保險打工的感覺”。
價值250萬的安全感
40歲開始,黃若唯感到生活在輕微地晃動。有時像站在黑夜的甲板上,海面高低起伏,帶著自己一會兒在浪尖,一會兒落入低谷。有時又像空調外機的嗡鳴聲,懸掛在人生的外牆面,持續不斷。
在一家頭部大廠,黃若唯是年薪百萬的高管。按理說,她的工作很順利,降薪裁員潮開始的前年,也就是40歲那年,還升了職。但好像就是有什麼東西順著海流飄走了,再也抓不住。
買下第8份保險後,晃動的感覺消退了。兩年時間,她買了6份重疾險,每份每年繳費近2萬,全部的賠付額度加起來,有幾百萬,報銷覆蓋了最多的疾病類型、治療方式、藥品范圍。她已經記不清哪些是純消費型的保險,哪些如果以後沒有用上,還能拿回本金。
除了這些重疾險,她還買了1份國家個人養老金,每年繳費1.2萬,交夠15年,可以每月領取1000多元,直到去世。還有一份1年繳費10萬的儲蓄險,也叫增額壽,交15年,領取的時間越晚,它每年的利率越高,最高可以達到3.5%,相當於一個靈活取用、收益有保障的存款。

▲ 圖 / 視覺中國
如今,她在保險上花掉了近50萬,未來還將付出超過200萬。保險,是她生活裡最大的支出項。
95後楚藍也是典型。在大廠工作3年,他已經給自己買了3份保險。一年1500多元的重疾險,一年1萬、持續交10年的增額壽,還有一年1萬、持續交15年的養老保險。
在二十多歲時買15年後才能兌現的東西,源於被拋棄的恐懼。都說互聯網大廠有35歲門檻,但怎麼才27歲就把人卡住了?去年,因為業務調整,一位歲數比他還小、績效不比他差的同事離開了公司。直到走出公司門的前一刻,同事還在問:為什麼是我?楚藍也在心裡想,是啊,為什麼不是我?
保險經紀人小文有一位客戶,37歲,是一個大廠某技術小組的二把手。每次加班加到凌晨,他就找小文追加一份重疾險。“要把所有加班費都用來買重疾險。”大廠寶媽陳之華拿出積蓄的一半,買了上百萬的儲蓄險,她說要在自己還在大廠的時候,把能鎖定的收益都鎖定;還有高管去香港買保險,讓保險更加保險。
生活在晃動,這是大廠人共有的感受。高歌猛進的日子過去了,裁員降薪,收攏業務,大幅度變革組織架構,撕毀應屆生的offer,所有的動作都在說:大廠不需要那麼多人。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