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机构看 富人与中产的教育分化

作者:黄小邪,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这是两位留学顾问看到的“鸡娃”群像。
袁兴易在深圳一家国企的留学教育部门工作,负责为计划去国外读本科、硕士的家庭提供咨询。疫情期间,卢宇与在英国读书时结识的朋友,在珠海创办了一家留学咨询机构,主要服务于去英国读高中的留学家庭。
从家庭收入角度来看,袁兴易接触到的留学家庭,覆盖面要比卢宇更丰富一些。
因所需经费差异,不同的留学国家和地区被分成金字塔结构。去美国留学费用最高,其次是英国,选择这两个国家留学的家庭,一般家庭收入都相当可观。其次是澳洲、中国香港,再者是中国澳门、新加坡。
留学花费最低的是东南亚国家,以及韩国,“学费总成本10万上下,像马来西亚,有非常好的教育资源,费用不高,?是普通家庭的后备选项”,袁兴易说。他还留意到,近两年选择东南亚留学的人多了起来。
更多的选择机会
袁兴易接待的咨询家庭,大多数是在孩子高考结束后,甚至是孩子进了国内大学,觉得不满意,又从学校退学,再决定出国读书的。这些孩子的高考成绩,大部分“不上不下,国内读不了211,985,二本三本又觉得不满意”,其中一些孩子,因为心理素质在高考中发挥失利,申请国外高校会更具优势,“比如你有实力上211的,高考没发挥好,去国外申请一个世界排名与211相当的学校不难。”
袁兴易朋友的孩子Q,高考成绩400多分。Q去了香港一所大学读本科,毕业后申请到港大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Q在职场表现出色,现在已经做到上市公司高管,年薪达到数百万。“有些孩子只是不适应应试。”

“你说高考考590分的孩子,跟考600分的孩子,在能力上有差别吗,我觉得没有,今年广东高考考生73万,你别说10分之差,就是1分,可能也是千军万马”,在袁兴易看来,不少家庭选择留学,是在国内应试教育的筛选模式之外,寻找一个更广阔的教育空间。?
卢宇也有相近看法,“国外考试是一个水平考试,你到了A或者B这个水平,就可以选择这个水平线上的学校,你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是国内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一分之差,可能就是录取和落榜的差异。我觉得上清华北大,比上牛津剑桥难多了。”
袁兴易的女儿今年读小学六年级。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显得言行矛盾——行动上他是典型的鸡娃型家长,可他内心并不认可这套教育理念。
我与袁兴易碰面时是8月份,与我会面之前,他刚把女儿送进数学补习班,“聊完再送她去书法班”。女儿的暑假被安排得紧锣密鼓,“上午学数学,下午学英语”。“这个有意义吗?说实话,我更希望她快乐成长”,袁兴易说。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