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父母扎堆赴港读硕士:想把孩子留在中产阶层...
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区政府在招揽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将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逗留期限由一年延至两年等。这些政策让更多父母看到了赴港读硕的机会。(视觉中国/图)
远离香港市中心的屯门青山湾海边,与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隔海相望,一所只有两栋校园综合体的院校,正成为内地中年人求学的新目标。
这是一所正在谋求升格为大学的私立院校,QS世界大学排名中并没有它的一席之位。校园面积7300平方米——约等于香港八大院校中占地面积最小的岭南大学的1/18。一位香港本地大学生类比,“用内地大学的等级体系来理解,它是一个能开出本科学历的大专”。
早在2019年8月,43岁的深圳妈妈刘雅茜,就向这所与内地城市同名的香港珠海学院投出了硕士申请。
该校硕士研究生课程开设有13个专业方向。刘雅茜报读的专业需修满30学分,且GPA不低于 2.0(满绩为4.0),即可毕业。
之所以赴港读这样一个被称为“水硕”的课程,原因很简单:为了帮女儿拿到香港身份,以便未来参加香港“高考”。刘雅茜戏称:“鸡娃不如鸡自己。”
香港共有15所高校面向内地招生,其中港大、港中文等8所院校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俗称“港八大”,QS排名与内地顶尖985高校相当。
而这批“鸡自己”的中年人,多半选择“港八大”之外的7所院校。例如香港珠海学院、香港恒生大学、香港东华学院等。
“父母总想为孩子做点什么。从‘双减’前的校外补课,到高考移民,再到现在的赴港读硕,本质都是相同的。” 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王卫华看来,赴港读硕的本质是教育内卷下的另辟蹊径。他曾着有《教育内卷化的实质及现象学的破解之道》一文。
换个竞争池
和无数家长一样,刘雅茜迫切地希望孩子能上个好学校。她自己是211本科,丈夫是985硕士,“第一学历像一个人的基因一样,是没法改变的。我们没法接受孩子未来去上大专或者三本”。
2019年,为陪伴念初三的女儿冲刺中考,刘雅茜从一家知名外企离职。
当年,深圳公办高中的录取率大约为44.5%,而刘雅茜的女儿当时的各科成绩“惨不忍睹、狗见摇头”,能否考上高中是个未知数。刘雅茜并没有放弃,不断向孩子唠叨,“要努力认真、不要粗心”。
想法的转变发生在某个凌晨。
当时距离中考仅有两个月。刘雅茜半夜起床,路过女儿房间时,里面的灯依然亮着,她悄悄推开房门,发现女儿还在伏案刷题。
“怎么还不睡?”
女儿没有回话,只是深深地叹口气。半晌后,她声音略带颤抖地问:“妈妈,万一我考不上高中怎么办?”
刘雅茜安慰女儿:“即使你考不上重点高中,上个普通高中也可以。考不上普通高中,也可以学些感兴趣的技能,或者通过其他途径上大学,办法多着呢。”
安慰过后,她还是很揪心,回到房间久久难以入睡。“如果孩子真的考不上高中,该怎么办?”她意识到,要找备用方案托底。她列出几条出路:艺考生、学技术、海外高中……
但这些她都不满意:选择艺考,将来就业堪忧;选择出国,女儿15岁要远赴海外。
最终的方案是,自己赴港读硕士,让女儿随迁,参加“香港高考”。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