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心得] 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斷講道理
現在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是一個人長大的。
而一個人往往指,童年記憶裡我們的父母沒有真正在場過。
昨晚,回爸媽家吃晚飯。
看著媽媽在廚房興高采烈、忙忙叨叨的身影,我心裡突然有些發酸:
在爸爸媽媽心裡,我依舊是他們最寶貴的女兒。
但爸爸媽媽在我心裡,卻變得有些模糊。
我們之間就像隔了一堵透明的牆,近在咫尺卻咫尺天涯。
圖片來源:電影《別告訴她》
記不清楚,這種感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也許是,每次吃飯添碗時,媽媽的絮絮叨叨:
少吃點吧,你都穿XXL了。
女孩要有女孩的樣子,矜持一點。
也許是,每次不小心丟東西,不小心受傷,不小心闖禍時,媽媽的冷嘲熱諷:
自己不操心怪得著誰。
也許是媽媽強迫我放棄設計,報考熱門專業。
也許是第一次帶老公見家長,媽媽對老公的左右嫌棄。
也許是工作多年,從不問我開不開心,只問我有沒有耍性子,得罪同事,得罪領導。
圖片來源: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
總之,媽媽似乎一直在盡職盡責地教育我,為了我好,讓我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但我們的心卻越來越遠。
無意中,看到心理學家張德芬說過的一句話: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童年時,因為缺乏愛和認同而造成的黑洞。
的確如此。
小時候,一直活在媽媽的“正確”裡。
沒有試錯的機會,沒有追尋的權利,沒有對外疏解的途徑。
慢慢地對內折磨,壓抑成傷。
父母愛得兢兢業業,孩子卻越來越心寒。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