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Lipont Place力邦藝術港:活動場地租賃,拍攝場地租賃!

有簡體字的文物就是假文物?誤區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2014年,江西省博物館的一場普通的書畫展居然在網上引發了很大爭議,主要矛盾點就是清代書法家蘇廷玉的行書四平幅中居然出現了近現代才有的簡體字。

  這幅原藏於廈門博物館的書法作品上的“亂”字是簡體,而它的繁體字寫法應該是“亂”。據此,很多網友認為:


  網友評論(發表於2014年網絡):“簡體字是近現代才出現的,清代作品裡竟然有簡體字,肯定假的。”

  這種情況並非是個例,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東”、“馬”等字均與現代使用的簡體字無異。

  

  而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漢字大多是1956年國務院正式公布《漢字簡化方案》之後開始推行的。那麼答案很清楚了:

  簡體字是建國之後才有的


  建國之前沒有簡體字

  書寫簡體字的文物都是假的

  以上論證邏輯嚴謹,有理有據,此案到這裡可以宣告結案了,但聰明的你看看文章的進度條就知道——


  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蘇廷玉和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均為真跡,並非贗品或是穿越人士所寫,甚至很多簡體字在漢墓竹簡和帛書中就出現了,歷朝歷代都有人使用,因此僅憑借古人書畫中出現簡體字,就不假思索地視其為贗品,太過武斷。

  

  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有324個字,其中102個是簡化字,占總字數的三分之一。

  但是新問題又出現了,近當代推廣簡化漢字是為了更加簡單、便捷地傳播文化、教授知識,從而降低文盲率。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加西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