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Lipont Place力邦藝術港:活動場地租賃,拍攝場地租賃!

陸洪磊:別把荒誕當成微短劇"流量密碼"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來源:環球時報

視頻微短劇以“女主一胎誕下99子”的離奇情節日前沖上熱搜榜首,播放量超4000萬。劇中不僅出現“麒麟踏雲送子”的超自然設定,更將新生兒摞成“肥牛卷”造型,由宮人“扔快遞式”轉移。這一荒誕情節,引來網友辛辣吐槽。而該劇導演卻表示無奈,曬劇本“甩鍋”編劇,男主坦言“劇本太癲”的回應,反而助推輿情二次發酵,暴露主創團隊對內容責任的漠視。

明明覺得劇情離譜,卻還是投身拍攝,到底是什麼樣的行業生態造就了這種行為邏輯?筆者認為,答案或許是部分主創團隊、資方與平台共同營造了這種“荒誕”景象。一些微短劇的主創團隊被流量捆綁,不想著如何掌握尺度或完善作品,而是盡可能“綁架眼球”賺快錢。資方片面看重播放量和轉化率,忽視了內容帶來的社會影響與公眾反應。少數人更是抱著僥幸心理,哪怕遭到封禁,利潤落袋後仍可“更換馬甲”再投新劇。平台依賴“完播率”“點擊量”等流量指標推薦內容,形成“獵奇即爆款”的惡性循環,其審核機制對荒誕離奇的情節視而不見,直至輿情爆發才匆忙下架,凸顯平台主體責任缺失。


當影視文化創作向數據和流量俯首,影視藝術的尊嚴又置於何處?荒誕本可為藝術添彩,但當荒誕流於表面噱頭,文化內涵被流量邏輯所取代,其戲劇感徹底淪為“反智娛樂”,不僅耗費觀眾時間,還挑戰社會審美底線。

文化不是簡單商品,影視內容須承擔社會責任,特別是在公眾價值觀塑造方面,更要慎之又慎。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近期發布了《微短劇要“爽”而有度》的管理提示,正是整治當下魚龍混雜的微短劇市場的一記重錘。提示指出,微短劇創作的三個“不能”:“不能一味求爽,不能百無禁忌,不能脫離現實”,而要“回歸生活、回歸藝術本身”。

為此,在批判微短劇亂象的同時,更需明確整改方向。對平台而言,一方面應當強化監管執行,加快微短劇“許可制度”等措施的落地。另一方面應建立內部審核責任制,杜絕“荒誕過度”的“惡俗爆點”上線。此外,還應當優化算法推薦,增加“價值觀”“審美性”等評價維度,對無下限獵奇的內容進行限流。


對於創作團隊而言,微短劇的制作應當回歸現實生活、回歸藝術價值本身。創作團隊在創作中需要充分融入文化意識,或可借鑒相關優秀作品“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的創作邏輯,用真實共鳴贏得觀眾口碑。

對資方而言,投資需回歸內容初衷,流量不應成為唯一的KPI,內容質量和社會影響應納入評估標准。為此,建議相關行業可設立微短劇有關的獎項,獎勵兼具社會效益與藝術價值的微短劇作品,推動由“向下競爭”轉向“向上突破”。


對媒體而言,公眾教育可與媒介監督並舉,引導觀眾提高媒介素養,對荒誕設定保持警醒。媒體通過剖析案例、發聲質疑,及時揭露造成不良影響的劣質微短劇,以輿論監督倒逼微短劇行業提升品質。

最後,政府有關監管部門可建立微短劇行業黑名單與懲戒制度。2023年廣電總局曾有專項整治下線2.5萬部違規短劇的先例,效果斐然,不過處罰多集中於事後下架,對違規制作方缺乏追溯性懲戒。在這方面,筆者建議有關部門可對違規主體追溯跨平台封禁,切斷其“換殼重生”的路徑,方可起到以儆效尤的效果。

當平台、主創團隊、資方、媒體和管理部門等各類社會主體共同形成一個有效協作的良性循環機制,粗制濫造和嘩眾取寵才會被心懷敬畏和精心打磨所取代,荒誕才會“有度”,進而回歸藝術的本質。

流量不該成流毒,荒誕也不該成荒謬。當“一胎誕下99子”成為平台算法寵兒,我們更需警惕,示范效應會讓一些微短劇變成污染精神的“文化垃圾”。唯有將社會責任置於流量之上,以敬畏之心重拾創作初心,方能讓微短劇從“快錢陷阱”走向“長青之道”。(作者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加西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