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Lipont Place力邦艺术港:活动场地租赁,拍摄场地租赁!

寒门学者论文致谢感动全网,耳鸣失眠成"努力病"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但这本书没有掀起任何浪花。出版后,他揣着书,经朋友介绍拜访省委某部。刚一坐下,处长劈头盖脸一通骂,谁给你的权力出书?你来有什么诉求?他懵了,不知道怎么回,憋出一句,“就是想给组织汇报汇报”。

站在酒店房间的窗外,赵安看着远山,突然,他反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当初做上副乡长,我会一直留在这吗?”

我说不知道。至少老同事们相信他会的。


他有些失望我的回答。我举起镜头,他转用接近他散文的语言说道,“我的出走是必然,是青山遮不住的,不是说给个乡长就把我遮住了。”



赵安出版的第一本书。讲述者 供图

思考不完的问题

她是在赵安做乡镇干部时认识他的。她也是体制里的一员。但和赵安完全不一样,她没什么野心,“领导安排好的工作,兢兢业业干完就行。”


一个上进的人,看着每天晚上回来还要复习的丈夫,她这样理解。赵安也会聊起同学,通过考研“一飞冲天”,改变命运。她也跟着考研,抱着最简单不过的想法,回来上班能加点工资。

第一年,他考上一所没那么好的学校,选择了留在村支书的岗位上。第二年,他报名了,没时间参加。第三年,仕途受挫的他改报了法学。第四年,他考上了兰大法学院。

她不是苦情配角,而是赵安的头号支持者。赵安辞职,她当乡镇领导的父亲,坚决反对女婿的折腾,她不在意。一年后赵安去北京读博,她也点了头。


丈夫读博士那几年是最艰难的。他身体也出了问题,靠服药对抗焦虑,胖了一圈。有天,他在北京骑着自行车,突然被一种莫名的恐惧攫住,站路边,拨通了妻子的电话,“这病没好嘛,又卷土重来了。”

但她不记得这通电话了。这样的电话太多了。她说的最多的是,不行就回来待一段时间,“家就是避风港”。有次赵安真买机票回来了。她也去过北京,请长假,带着女儿、婆婆,陪伴了三个月。

“家庭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说我没有能力走出去,他既然有能力走出去了,我就尽我的最大能力我就支持他,让他实现一下他的理想。”她说,“起码最粗俗的理解的话,博士毕业不会比现在的情况差吧?”

丈夫那篇后来被上百万人阅读的“致谢”,她是第一个读者。全文3700多字,赵安记录了自己的曲折人生,他提到妻子,感谢她“朝圣者的灵魂”,也感谢母亲的资助和理解,笔墨最多的是他父亲,久病的父亲在他大三时候去世。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加西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