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Lipont Place力邦艺术港:活动场地租赁,拍摄场地租赁!

小镇名校生:我们其实不想当"做题家"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见到谢爱磊,是他刚从清华大学完成演讲回到学校的第二天。他自认是典型社恐,但聊起他研究的课题,就会滔滔不绝。他的朋友说他是大学教授里的异类,因为他所研究的课题实在过于小众。

自2013年起,谢爱磊对中国四所顶级大学近2000名学生开展追踪研究,其中近28%的学生来自小镇和农村。他们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口中的“小镇做题家”。


《小镇做题家》一书是谢爱磊这项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他在过去十年对农村和县城考上顶级大学的“小镇做题家”进行追踪研究,用丰富的数据与事实,客观呈现小镇与农村学生如何调整身心,适应大学的过程。

书中还原了“小镇做题家”在社会舆论偏见遮蔽下的真实境遇,揭示了寒门学子面对的残酷现实与他们的应对方法。有读者把这本书比喻为“小镇做题家的圣经”,也有读者说,如果自己能早一点看到这本书就好了。



《小镇做题家》 谢爱磊 上海三联书店,2024-5

接受《新周刊》的专访时,谢爱磊也分享了他自己的经历。谢爱磊同样是“小镇做题家”的一员,有与被调研学生相似的困境和疑问。这些经历沉淀成他对出身相仿的年轻人的关切,才引出了后来的研究课题。


除了个体本身的处境,研究同时涵盖了从农村教育困境,到中产阶层的教育焦虑,再到“小镇做题家”的心态、探索和反身性思考。他还提到了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措施,希望营造一个公平、包容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特点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以下是谢爱磊的自述:


“小镇做题家”并非擅长做题,而是只能依赖做题

我是农村来的孩子,父母都是农民。个人成长经历让我对农村学生特别关注。在我的成长中,有两个印象特别深的故事。

一个是我从初中上高中那年,第一次到市里面去,我几乎一整个学年都不敢讲话。因为初中读的是村里的学校,所有人讲的都是当地方言,包括老师。到市里读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过要讲普通话。因为没讲过,不敢讲,身边有同学一直以为我是个哑巴。

另一个是,当年高考,我在一所省重点里考了文科第一,但我不知道怎么填志愿,父母无法给我有用的建议。我不知道自己的分数已经足够上最好的大学。我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只是模糊地感觉到,自己希望当一名老师,于是在报志愿时填了华东师范大学。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加西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