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无限商机,北美中文网与您共同前进
Car Listing
Signature Mazda
Recent
News
6死2伤!山东滕州车祸肇事司机...
特斯拉:Model 3和焕新Model Y...
台积电北美技术研讨会,全细节...
7岁男孩偷开妈妈SUV拉小妹去麦...
预谋?儿子被美警击毙 父亲随后...
大温车祸华裔惨死 嫌犯就这样...
小米SU7汽车定购页面"智驾"更...
特斯拉重申视觉智驾路线,称先...
美黄石公园惨烈车祸至多名华人...
郑州飞米兰航班空中盘旋一小时...
广末凉子宣布全面停工 在家疗养
惨烈 黄石公园旅游车致命车祸7死
温村街头死伤赔偿 ICBC新政成...
瑞安航空CEO:若关税导致波音涨...
12死37伤 司机打盹酿超大车祸...
Select Interface Language:  
English | 简体 | 繁体
User Zone  
no avatar
Welcome 游客
Login
Register

[小米] 小米SU7事故时疑"车门锁死"?业内人士:若解...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4月1日,小米公司公开发布“SU7高速事故致3人遇难”事发前后信息摘要,事故原因尚待警方进一步调查。事故发生后,事发的小米汽车被指车门锁住,“车锁未解锁,当事者无法打开车门逃生”的情况引发关注。

1日中午,澎湃新闻致电小米汽车官网客服热线,客服工作人员表示,若遇到车辆断电车门锁死的情况,可尝试在车辆下方找到应急解锁,“车辆配备了机械把手,在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打开。”

当天,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业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说大白话就是,该事故中,一种情况就是可能车内人已被撞晕,很难物理解锁车门;二是车撞坏了,比如线束等被撞断,导致无法传输车辆解锁信号。”




车门锁死无法打开有两种情况

他提到,目前小米暂未公布车门是否锁死以及原因,但给出了事故的时间点,可以注意到在事发之前车辆已多次发出预警。

根据小米公布的行车信息记录,在3月29日 22:44:24,NOA智能辅助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22:44:26-28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以此计算,从驾驶员接管车辆到车辆发生碰撞,过程只有1-3秒的时间。


前述业内人士称,当事故发生后,车辆可能会发生车门锁死的情况,这是因为车速太快,车内线束被撞断导致解锁信号无法传输,车辆解锁动作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车内人员使用车辆配备的破窗工具通过物理破窗逃生。“但是车祸发生时,如果速度过快,撞击后车内人员可能丧失了反应能力。”

该业内人士称,当下新能源车的新功能很多,虽然配备了使用手册,但消费者购买车辆后不一定会仔细阅读使用手册,这也为车祸发生后的逃生增加了难度和反应时间。


2020年5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GB 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简称“三项强标”)。

这些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标准中,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燃,这个强制标准为车上乘员预留了安全逃生时间。

前述业内人士称,锂电池有易燃特性,这个强制性标准是为了电动汽车电池燃烧后有逃生时间,如果是在5分钟之外起火、爆燃,是符合规定的。“问题是车上的驾驶员能否安全打开车门才是关键。”他称,现阶段需要了解的是,事发车辆在撞击后,到底是线束被撞断无法传输解锁信号,还是其他原因,目前要看调查结果才能给出结论。

另一方面,除了电车线束被撞断导致电源信号切断外,还有可能是保证信号传输的蓄电池或备用电池遭受撞击后无法工作,信号也无法传输,车辆无法解锁。前述业内人士提到,车辆撞击后,车门锁死的情况此前发生过,对此,不少车企已经开始在设计时,增加安全冗余,比如加装超级安全模块,以便撞击后信号传输也能工作。

他建议,首先不要迷信“智驾”,目前国内的新能源车辆配备的智驾,仍旧属于辅助智能驾驶,并没有完全智能。另外,购买新车后,用户一定要仔细阅读使用守则后上路;最后,车主在工具箱中,一定要准备好破窗工具,以备不时之需,毕竟安全才是车辆行驶中第一重要的事情。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延伸阅读
    _RELATED_NEWS_MORE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Security Code *: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Page Generation: 0.0341 Seconds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Seconds
    Powered by https://www.westca.com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