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English
maohuc
maohuc 於 2016-1-29 00:10 寫道:


回流,是出國的人給自己生活埋下的一個巨大伏筆。從出去的那天起,就時不時追問自己一句,然後隨時准備點題呼應。

人們總是在海歸與歸海之間掙扎,面對“到底哪裡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樣一個永無止境的話題,希望尋找一個地方,得到一個答案,然後從此內心平靜,永世安好。但是,這對於出國的人來說,似乎是個奢望。這邊看著那邊好,住在這頭惦記那頭是很多人的老問題、新常態。

溫哥華生活六年,回流北京五個月,當久別重歸的新鮮感褪去,當朝九晚五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我想,或許可以針對這個話題說那麼幾句,給正面臨選擇的人做個參考。

首先,關於工作。

回到北京,不用擔心找不到工作,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如果你不奢望日進斗金,那麼工作機會永遠不負有心人。當然希望創業並上財富排行榜的另當別論。不是曾經的人脈,曾經的積累真的就都在數年後煙消雲散,無跡可尋。同學、朋友、家人,可以給你幫助的資源只比異國他鄉多,不比異國他鄉少,除非你格外挑剔。

我回到北京,基本是過度了一個國慶長假,然後就上班了,從開始的一周三天,到後來的一周五天。我采取了一個漸進的適應過程。回國之初如果立刻就開足馬力投入工作,我覺得有一定難度。畢竟,在溫哥華的六年裡,我不是休養生息,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在忙碌,那種疲憊感需要時間來修復。

回國後,被職場節奏驅趕的生活有另一種充實。不是我覺悟高,而是忙裡偷閒的快樂和無所事事的無聊,我都有過切身的體會和比較。

國內職場節奏比較快,但沒有傳說中那麼可怕,偶爾的加班會有,但不是天天夜以繼日。所謂的職場傾軋,人際關系復雜,我至今沒有感受到,你也不必讓杜拉拉等職場白領小說嚇怕。只要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必思慮太多,就不會自尋煩惱。麻煩的人在哪裡都麻煩,給別人添亂,給自己添堵,學會復雜問題簡單化,不那麼錙銖必較、不那麼寸理不讓,一切就都會順利度過。



北京的朝九晚五,路上會擁塞不堪,開車不手疾眼快,就會被不停地加塞,三個紅燈你也過不了一個十字路口,跟在你後面的車已經出離憤怒,將喇叭按到地動山搖;地鐵人流滾滾,出站、換乘你走得慢了都擋別人的路,如果不是要跑著上電梯,最好老老實實靠右站,免得被罵沒眼力。寫字樓電梯口的電視裡,每天播放著創新產品廣告,目不暇接的同時,覺得好多新概念讓自己雲裡霧裡。好在有辦公室的80後、90後天天給我做空白填補和知識普及。

在這樣的生活節奏裡,基本沒有時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不是說這樣的生活一定就好,有時候會覺得喧囂中沒有時間面對自己,因為喧囂的確是一種離心靈很遠卻離感官很近的情緒催化劑。

不必拿著溫哥華的人口與空間的溫和比例對比北京人潮洶湧中的冷漠擁擠,在這樣龐大的都市裡,在馬不停蹄的節奏中,你不踩著主調的節拍,內心永遠都找不到和諧的片刻,找不到能讓自己在這裡努力的理由並呆得心安理得。

其次,關於生活。

有人總擔心國內的空氣、飲食和水。政府層面的東西我懂得不多,我只說作為芸芸眾生自己所能應對的法則。抱怨僅限於發泄一下不滿的情緒,紓解一下憂憤的心理,如果你把這些作為評判回流與否的重要選項,那我告你根本不用考慮,繼續呆在溫哥華的好山好水裡比在國內每天做食品甄別和霧霾抗擊要愜意。既然海歸與歸海都是選擇,或者還有各種情非得已的無奈,那就意味著你權衡了得失與利弊,不論是兩害相權還是兩利相權,作為選擇,你都有所放棄,都不能苛求完美。

如果你讓各種患癌比例、各種極端案例嚇住了,那麼超市沒有哪種食品可以放心入口,市場上的純淨水也沒有哪種可以包你滿意。當你吃著色香味美的家鄉菜還在心裡質疑有沒有地溝油,那在中國生活只為多掙些錢基本就失去了回流的意義。

你可以說你不習慣賣場裸放的各種肉類堆頭,你也可以不習慣熙來攘往擠擠挨挨前心貼著後背的排隊人流,這些可以作為你抱怨生活的細枝末節,但如果你認為這些已經影響了你追求生活品質的主調,那麼真的勸你,多掙的那些工資不值得你為整天抑郁的情緒付出如此之多,還是不要回流,不要挑戰自己回國之後的承受能力。

盡管,我沒有更好的辦法能讓自己在哪裡都如魚得水地自在,但是,我始終覺得,該面對的就不再躲在昔日溫哥華的體驗裡去逃避。既然自己不可能乾坤挪移,那就不如腳踏實地。“既來之,則安之”不是安慰人的雞湯話和知音體,確實做到不容易,但既然選擇了一種生活,就得能面對棄選項中包含的誘惑。



第三,關於孩子的教育。

相對於我們投奔的北美教育(其優點無需贅述),國內教育也並非一無是處。我自己的孩子在國內讀完小學,建立起學習的基本習慣和規矩,堅實的基礎對他適應溫哥華的中學教育很有裨益。而溫哥華中學教育的開放性和多元化培養了他的獨立和對北美社會以及高等教育的高度適應。

但據孩子說,他就讀的專業,有幾個超級學霸都是來自國內的留學生,臨近期末,大多數學生自顧不暇的時候,這些學霸居然開課給人補習,孩子說感歎他們創收的同時更歎服他們的實力。關鍵這些國內出來的學霸不是傳說中只會學習不問世事的書呆子,他們還是社團的核心人物,組織活動風生水起。

溫哥華優秀的孩子比比皆是,北京的中學裡也是人才濟濟。家中12歲的外甥女就讀北京重點中學,英文誦讀,讓我歎服那毫無瑕疵的輕重緩急和無可挑剔的發音。中文作文更是文筆流暢,文采飛揚。從她身上看到國內重點中學的孩子既有著自信滿滿的優越感,也有著非常強烈的進取心,他們關注成績,關注排名,自己很能push自己努力。這點和溫哥華很多孩子的隨遇而安,享受生活的狀態大相徑庭。沒有好與不好的評判,不同的環境陶冶出不一樣的性情。

所以,不必過分糾結,哪種教育就會毀了孩子,哪種教育就一定能讓孩子成為精英。孩子的成長路徑,尤其是幸福體驗,更多時候是我們作為家長一廂情願的臆想。他們的未來不是我們能規劃出來的,家長的心寬了,孩子的路也就寬了。
樓主  
溫西大娘
溫西大娘 於 2023-8-09 15:49 寫道:
maohuc 寫道:


回流,是出國的人給自己生活埋下的一個巨大伏筆。從出去的那天起,就時不時追問自己一句,然後隨時准備點題呼應。

人們總是在海歸與歸海之間掙扎,面對“到底哪裡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樣一個永無止境的話題,希望尋找一個地方,得到一個答案,然後從此內心平靜,永世安好。但是,這對於出國的人來說,似乎是個奢望。這邊看著那邊好,住在這頭惦記那頭是很多人的老問題、新常態。

溫哥華生活六年,回流北京五個月,當久別重歸的新鮮感褪去,當朝九晚五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我想,或許可以針對這個話題說那麼幾句,給正面臨選擇的人做個參考。

首先,關於工作。

回到北京,不用擔心找不到工作,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如果你不奢望日進斗金,那麼工作機會永遠不負有心人。當然希望創業並上財富排行榜的另當別論。不是曾經的人脈,曾經的積累真的就都在數年後煙消雲散,無跡可尋。同學、朋友、家人,可以給你幫助的資源只比異國他鄉多,不比異國他鄉少,除非你格外挑剔。

我回到北京,基本是過度了一個國慶長假,然後就上班了,從開始的一周三天,到後來的一周五天。我采取了一個漸進的適應過程。回國之初如果立刻就開足馬力投入工作,我覺得有一定難度。畢竟,在溫哥華的六年裡,我不是休養生息,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在忙碌,那種疲憊感需要時間來修復。

回國後,被職場節奏驅趕的生活有另一種充實。不是我覺悟高,而是忙裡偷閒的快樂和無所事事的無聊,我都有過切身的體會和比較。

國內職場節奏比較快,但沒有傳說中那麼可怕,偶爾的加班會有,但不是天天夜以繼日。所謂的職場傾軋,人際關系復雜,我至今沒有感受到,你也不必讓杜拉拉等職場白領小說嚇怕。只要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必思慮太多,就不會自尋煩惱。麻煩的人在哪裡都麻煩,給別人添亂,給自己添堵,學會復雜問題簡單化,不那麼錙銖必較、不那麼寸理不讓,一切就都會順利度過。



北京的朝九晚五,路上會擁塞不堪,開車不手疾眼快,就會被不停地加塞,三個紅燈你也過不了一個十字路口,跟在你後面的車已經出離憤怒,將喇叭按到地動山搖;地鐵人流滾滾,出站、換乘你走得慢了都擋別人的路,如果不是要跑著上電梯,最好老老實實靠右站,免得被罵沒眼力。寫字樓電梯口的電視裡,每天播放著創新產品廣告,目不暇接的同時,覺得好多新概念讓自己雲裡霧裡。好在有辦公室的80後、90後天天給我做空白填補和知識普及。

在這樣的生活節奏裡,基本沒有時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不是說這樣的生活一定就好,有時候會覺得喧囂中沒有時間面對自己,因為喧囂的確是一種離心靈很遠卻離感官很近的情緒催化劑。

不必拿著溫哥華的人口與空間的溫和比例對比北京人潮洶湧中的冷漠擁擠,在這樣龐大的都市裡,在馬不停蹄的節奏中,你不踩著主調的節拍,內心永遠都找不到和諧的片刻,找不到能讓自己在這裡努力的理由並呆得心安理得。

其次,關於生活。

有人總擔心國內的空氣、飲食和水。政府層面的東西我懂得不多,我只說作為芸芸眾生自己所能應對的法則。抱怨僅限於發泄一下不滿的情緒,紓解一下憂憤的心理,如果你把這些作為評判回流與否的重要選項,那我告你根本不用考慮,繼續呆在溫哥華的好山好水裡比在國內每天做食品甄別和霧霾抗擊要愜意。既然海歸與歸海都是選擇,或者還有各種情非得已的無奈,那就意味著你權衡了得失與利弊,不論是兩害相權還是兩利相權,作為選擇,你都有所放棄,都不能苛求完美。

如果你讓各種患癌比例、各種極端案例嚇住了,那麼超市沒有哪種食品可以放心入口,市場上的純淨水也沒有哪種可以包你滿意。當你吃著色香味美的家鄉菜還在心裡質疑有沒有地溝油,那在中國生活只為多掙些錢基本就失去了回流的意義。

你可以說你不習慣賣場裸放的各種肉類堆頭,你也可以不習慣熙來攘往擠擠挨挨前心貼著後背的排隊人流,這些可以作為你抱怨生活的細枝末節,但如果你認為這些已經影響了你追求生活品質的主調,那麼真的勸你,多掙的那些工資不值得你為整天抑郁的情緒付出如此之多,還是不要回流,不要挑戰自己回國之後的承受能力。

盡管,我沒有更好的辦法能讓自己在哪裡都如魚得水地自在,但是,我始終覺得,該面對的就不再躲在昔日溫哥華的體驗裡去逃避。既然自己不可能乾坤挪移,那就不如腳踏實地。“既來之,則安之”不是安慰人的雞湯話和知音體,確實做到不容易,但既然選擇了一種生活,就得能面對棄選項中包含的誘惑。



第三,關於孩子的教育。

相對於我們投奔的北美教育(其優點無需贅述),國內教育也並非一無是處。我自己的孩子在國內讀完小學,建立起學習的基本習慣和規矩,堅實的基礎對他適應溫哥華的中學教育很有裨益。而溫哥華中學教育的開放性和多元化培養了他的獨立和對北美社會以及高等教育的高度適應。

但據孩子說,他就讀的專業,有幾個超級學霸都是來自國內的留學生,臨近期末,大多數學生自顧不暇的時候,這些學霸居然開課給人補習,孩子說感歎他們創收的同時更歎服他們的實力。關鍵這些國內出來的學霸不是傳說中只會學習不問世事的書呆子,他們還是社團的核心人物,組織活動風生水起。

溫哥華優秀的孩子比比皆是,北京的中學裡也是人才濟濟。家中12歲的外甥女就讀北京重點中學,英文誦讀,讓我歎服那毫無瑕疵的輕重緩急和無可挑剔的發音。中文作文更是文筆流暢,文采飛揚。從她身上看到國內重點中學的孩子既有著自信滿滿的優越感,也有著非常強烈的進取心,他們關注成績,關注排名,自己很能push自己努力。這點和溫哥華很多孩子的隨遇而安,享受生活的狀態大相徑庭。沒有好與不好的評判,不同的環境陶冶出不一樣的性情。

所以,不必過分糾結,哪種教育就會毀了孩子,哪種教育就一定能讓孩子成為精英。孩子的成長路徑,尤其是幸福體驗,更多時候是我們作為家長一廂情願的臆想。他們的未來不是我們能規劃出來的,家長的心寬了,孩子的路也就寬了。








第 1 樓  
上一頁1下一頁
Copyright © 加西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