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English

[留學生] 赴中國美國留學生:中國人都以為我是俄羅斯人(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李科林進一步指出,他之所以選擇台灣,一部分原因是他當時在美國交往多年的女友是台灣人,而她剛好人在台灣;另一部原因則是美台有較多相似之處。他說:“台灣社會開放許多,很大程度上也與美國比較類似,所以我認為比較容易適應當地文化。除此之外,由於簽證因素,去台灣也比去中國容易。”



李科林(右3)與台灣同學享用珍珠奶茶。(本人提供)


不過,對已在中國當交換學生近8個月的崔采善來說,台灣雖與西方世界有許多文化相似處,但美中之間的根本性差異,正是他認為必須親身到中國的原因。他告訴本台:“在特定方面,我認為中國和我的國家截然不同。當然作為人類,我們永遠都有相似處,但這些差異顯著到必須到這來體驗。”

至於他如何克服在中國的種種限制,崔采善表示,對他來說,來到中國必須保持 “彈性”,接受當地的文化與政治現實,“我來到這裡念書,也就默認接受我的微信受到監控。我是這裡不到1000名美國(學生)的其中之一,我肯定我所說的每一句話某種程度都被錄音,而我已經接受這個現實。”

台灣成為替代方案?

近年來,由於美中競爭白熱化、孔子學院等由中國政府資助的海外教育機構因為引發國安疑慮而紛紛關閉,台灣逐漸被西方國家視為學習中文的另一 “安全” 選擇。

抓住這股趨勢,台灣積極協助歐美多國僑校或團體設置 “台灣華語文學習中心” (TCML),目前已在全球開設84所,其中66所在美國。與此同時,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數據,疫情前的10年期間,美國學生赴台學習人數從2008/09學年的597人,增加至2018/19學年的1270人,成長約2倍。

據在台灣教書超過15年、政治大學(NCCU)歷史系美籍副教授周一騰(Joe Eaton)的第一線觀察,與2019年相比,有更多外國學生到台灣參與短期交換學生計劃。此外,他也發現:“我有教一堂研究所課程,我不認為2019年時有像這樣,16名來自10個不同國家的學生。他們多數是美國人,但也有許多歐洲國家。”


楊大利也有類似觀察。他告訴本台:“過去幾年,尤其是學中文、或者希望到華語社會訪問的學生,在很難去中國大陸的情況下,有些時候他們就比方說去台灣訪問。因為實際上,過去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有一些漢語項目最早是先在台灣,比方說師大,後來又搬到北京去。有一些據說也已經搬回台灣。”

楊大利表示,學生就那麼幾年時間,如果特別想學中文,卻沒有特別好的機會,對他們一生、對學業損失蠻大,所以有些學校還是支持他們能得到學習機會。

留學生:中國在地經驗難取代


崔采善雖認同台灣學習中文一個可行的選項,他未來也希望能短期赴台灣念書或就業。但他強調,對真正想了解中國的人來說,在地經驗仍難以取代。

“來到中國,這是(美中)關系精華之處。你必須了解中國,你必須與中國互動,不能只是與民主版的華語國家互動,而是需要與在政治、文化、經濟和各方面都是美國的相反面互動,” 崔采善向本台說。此外,他認為,由於赴中國美國學生人數減少,從未來求職角度來看,有中國在地經驗的人會更搶手。

梅沙也表示,對於因為特殊原因不願或無法前往中國的學生,他當然會建議他們改去台灣,“但對於那些想了解中國大陸經濟情況、想研讀當地政治與政策的人來說,並無法真的在台灣獲得太多”。

談到未來美中教育交流前景,梅沙指出,美國學生赴中國人數雖大幅下降,“但對真的想去中國的人來說,人數並沒有改變,但這永遠會是比較小的一群人”。他預測,整體數字可能會緩慢回升,但不太可能回到過去的高點。

但是,梅沙認為美中雙方還是有可以做的,他呼吁美國政府應把學術交流 “去政治化”,中方則應更積極回應國內希望更多外國學者、學生造訪中國的聲音。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加西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