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二五一年,佛陀涅盤二百多年後,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與其戒師優婆掘多等來輪吡尼巡拜佛跡,並於公元前二四五年建石柱紀念。石柱上刻有阿育王的敕文,內容是:天愛喜見王即阿育王於灌頂即位的第二十年,親自來輪吡尼恭敬禮。證實此處確為佛陀誕生之地,並敕令於此雕鑿豎立巨大石柱,用石欄圍護。考古研究;最初建成的阿育王石柱總高約十三米,埋入地下二米多,柱頂近三米,中間柱身七米多,周長二米多。柱頂由三部分組成,最下部與柱身連接處為圓柱體,四周雕有條狀花瓣;中間為正方體,四周也雕有花紋;頂部雕有一匹馬。
石柱最珍貴的地方在於其柱身上,有古老的波羅密文字銘刻著阿育王的親筆敕文:“天佑慈祥王登基廿年,親自來地朝拜,因為這裡是 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一塊石上刻著一個形像,並建立一根石柱,表示佛陀在此地降生。藍毗尼村成為宗教的免稅地,只須付收成的八分之一作為稅賦。”
西元前三世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恒河流域,為雕刻法敕(梵dharma -dipi ,巴dhamma-lipi )所建之圓形石柱,至今被發現者共有十柱。其中六柱高度自十至十三公尺不等,所刻法敕共通之內容系尊重佛法、勸善斷惡、禁止殺生、仁慈平等,及有關人類之福祉等六章,此外,各柱亦載有阿育王之事跡。其余四柱,高度約七點五公尺,各柱所刻之法敕內容不一,大約為禁止破和合僧,以及阿育王自身之佛跡巡禮等記載。石柱上端雕有各種獸類,例如獅像,雖年代久遠,至今依然清晰可辨,而石柱上所雕之古印度年代,尤受學術界重視。
尼泊爾的阿育王石柱

請點擊圖片查看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