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都知道,若真要以名氣和菜式論,老早底上海西菜館的前三把交椅自然應該歸德大、紅房子和天鵝閣了。天鵝閣呢,當年就在淮海路東湖路的轉彎角子。
天鵝閣基本上是一個傳說,今天我們就聊聊它的故事。
老上海的天鵝閣
天鵝閣(圖片來自@申哥_大上海風情萬種)
上海開埠以來,外國人多,上海人又作興洋派,西菜生意一直是不錯的。在淮海路有一家叫“天鵝閣”的西菜社,這家西菜社以建築小巧玲瓏、布置精美高雅為特色。老上海都知道,若真要以名氣和菜式論,當年上海西菜館的前三把交椅自然應該歸德大、紅房子和天鵝閣了。至於寶大、大西洋,還比不過南昌路的蕾茜和南京西路的凱司令呢。
天鵝閣原址是淮海中路1074號,就在淮海路東湖路轉彎角子。最初是只有兩排兩層樓的西式房子,屋子狹長,門面不寬,三米多的樣子。意式菜館天鵝閣西菜社開業之初,是這排門面房的最西一間,緊靠東湖路,天鵝閣的西山牆也是斜斜的,紅紅的瓦頂也是斜的。
一開間門面,也只有三米多寬,小門不足一米。進門踩在地板上,地板還會發出吱吱嘎嘎的聲音呢。一樓除去樓梯、操作台已所剩無幾,只有兩個火車卡座,棕色皮套。沒有大餐台,所以,當時取名為“閣”,亦不乏自嘲或自得其樂之意吧,但正所謂“室雅何須大”。
當年天鵝閣的特色菜有意大利濃湯、忌司焗鮭魚、麥西尼雞面、焗牛尾、焗明蝦、燜牛肉、紅燜全雞、意大利局魚、天鵝炒飯等。
天鵝閣的傳說與紛爭
程乃珊
店主是一對趙氏夫婦,分別畢業於聖約翰大學和滬江大學。家住在平安大戲院附近,南京西路陝西路口的一幢公寓裡,與滬上女作家程乃珊家是樓上樓下鄰舍。
作為西菜社的天鵝閣,店堂裡曾經一直掛著一副中式對聯。上聯:天天天鵝閣;下聯:吃吃吃健康。這個當年住在附近的人們都隔著玻璃櫥窗看到過的。大部分的說法是,這幅對聯是國畫大家吳湖帆的真跡。
對聯大致還原(圖片來自@申哥_大上海風情萬種)
但對此駁斥的觀點也有,有人說:
“天鵝閣在1950年開業,老板是中國人曹國榮,曾經在銀行就職。而不是姓趙。”
“看來她(指程乃珊)根本不熟悉天鵝閣。說:進門一邊是一個賬台,這就是錯誤了,天鵝閣的賬台是在後面上樓梯轉角的邊上,談不上賬台,只是一只小桌子。說角櫥架裡也放置著各種西洋瓷器,這角櫥架是從來也沒有的事情。”
“程乃珊說:進門就是一幅海上大師吳湖帆的墨寶,‘天天天鵝閣,吃吃吃健康’的對聯。其實這對聯是滬上有名的骨科醫生魏指薪所寫,他是天鵝閣的常客。對聯也不在進門,在上樓梯的地方。”
而根據程乃珊老師的回憶,天鵝閣的看家菜雞絲焗面,其實就是趙家姆媽的私家手藝。她還猜測趙家姆媽是畢業於滬江大學的家政系。
趙家姆媽當然不僅僅從滬江大學學到了廚藝,她的一手鋼琴彈得更好,先生又是學美聲的,標標准准的夫唱婦隨。夫妻倆又好客,經常舉辦家庭爬梯(party),招待客人就用她的雞絲焗面。終於,趙家客廳容納不下一批又一批慕名而來的朋友,夫妻倆才決定索性搞搞大,開只天鵝閣出來。由於店主的品位,天鵝閣一開始就被經營成一個藝術沙龍,小資得緊。
有人說,天鵝閣基本上是一個傳說,它在上海灘存在了約60年,只有最早的15年是名副其實的。
程乃珊只是籠統說,天鵝閣開張於抗戰勝利之後。
程乃珊又說,趙家夫婦文革前去了香港。
1962年後,天鵝閣依然在,但老板老板娘一走,風味大變。
有位向明中學女生在博客裡寫道,1963年她才第一次進天鵝閣,同去的男生告訴她,羅宋湯的味道已經大不如前,而那個看家菜也已不是雞絲焗面,而是雞絲炒面了。
據說京劇大師蓋叫天當年就住在東湖路22號,與天鵝閣僅隔著一個長樂路小學的操場。蓋老先生與大兒子張大鵬一起住,小兒子張二鵬就住在不遠的上方花園45號。
蓋老先生經常去幫襯天鵝閣的生意。他每次進去必點一道“金必多濃湯”,久嘗不厭。
程乃珊說海派西餐的許多著名產品,盡管有個洋裡洋氣的外國名,其實卻是正宗的“上海制造”。比如老大昌的拳頭產品拿破侖蛋糕,法國人都未必知道。它是一種千層餅,層層疊疊之間鋪著鮮奶油和核桃仁,是正宗的上海師傅所創,與拿破侖沒有一點一滴的關系。金必多湯,其實就是奶油魚翅湯。西方人一般是不吃魚翅海參之類的,但上海人喜歡,上海師傅就用西餐的做法烹飪。這就是海派西餐,特點就是無所謂法式、英式、德式,什麼好吃就煮什麼,西餐中吃,真正的洋為中用。
“金必多湯”(據說英文叫capital soup)湯汁奶白帶淡黃色,裡面有蘑菇、魚翅、雞絲等。做法是先將番茄沙司炒成紅油面漿,煮沸後,徐徐倒入牛奶,再放魚翅、雞絲、火腿絲、蘑菇絲、胡蘿卜絲、卷心菜絲等。口感鹹中略帶甜味,湯很濃厚,奶味重,吃起來回味無窮。
蓋叫天
據1962年後還在“天鵝閣”司廚的魯先生說,有天晚上十點,蓋老先生散戲卸妝後直接從戲院來此一個人消夜。照例點一道“金必多濃湯”,但卻輕聲關照大廚,湯裡不要放魚翅,改加兩個水潽鸡蛋。
若是那麼講究的趙家姆媽還在,魚翅換成水潽蛋,你还不染p列乜詿烈壞叮「搶舷壬啾夭換崢飧隹詘傘
復古的天鵝“申”閣
進賢路上,倒是有一個老克勒開的店,這就是“天鵝申閣”。
作為海派西餐的代表,“天鵝閣”早已成為了上海人的記憶,據說,老板取“天鵝申閣”的名字,也是因為紀念自己童年的記憶。
老板說,他小時候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穿戴整齊,跟著長輩們去“天鵝閣”吃西餐,那過節般的興奮感,至今難忘。
後來回國後發現,當年的“天鵝閣”被拆掉了。除了無盡的遺憾,自小喜歡下廚房做料理的他,萌發了一個念頭,開一家西餐廳,把兒時品嘗的老菜肴重新拾起來。
他的確做到了。
紅白格子桌布,和當年天鵝閣的材質、顏色一摸一樣,還原了一個老上海的西餐廳。羅宋湯、炸豬排和土豆色拉,是很多老上海食客每次必點的“三件套”,尤其是土豆色拉,那真是小辰光的味道!
據老板說,這裡的一些老菜式,也是他和老克勒們“嘎三胡”時回想起來的。這位老板,就是周永樂,他的奶奶是曾被稱為“豪門千金”的聶家四小姐、聶其璧,而她也是曾國藩最小的外孫女。
天鵝閣原來的地方,淮海中路1074號已經不見了——淮海路在,1074號不見了。好在天鵝閣原來的方位很明確,淮海中路東湖路口。如今這一個地方,是嘉華坊生活廣場。嘉華坊當然不是一開間門面,收攏了一長排路段和門面。嘉華坊只用了其中一個門牌號碼作為唯一的門牌號碼,淮海中路1028號,大約,是因為比原來天鵝閣的1074號吉祥吧。
關於天鵝閣的爭議其實也不少,
如果各位老法師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也一定不吝在留言中與我們分享。
誰是誰非並非說這不重要,然而這些是非都關乎天鵝閣,就已經能說明兩點,一是天鵝閣確實是一個情結,至今還足以在心中糾結,筆下糾紛;二是,天鵝閣已經成為歷史,只能靠當年的常客帶著各自的印象去回憶了。所有的回憶都有誤差,只當是一種割舍不掉的情懷罷了。
部分內容來源:申哥_大上海風情萬種的新浪博客《上海天鵝閣》一文;edener的新浪博客《南京路淮海路的最全掌故9》;沈軼倫《念舊上海人的西餐情結:天鵝閣西餐社》一文。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