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覺得中國人不如黑人」的說法是真的嗎?這是全民的觀點還是局部人的意見?
在很多日本人心底中國人就是“支那賤畜”,連人都不算,怎麼和黑人比,說“中國人不如黑人”在如今的日本都算不上右翼行為了(只是中國人覺得這種人能算右翼而已,或者說日本沒有右翼,因為日本的主流就是右翼),在日本當面這麼說出來的人可能不多,但在網上這麼罵的日本人可就太多了,打心底裡認為中國人不如黑人的日本人一定更多,
這種虛偽正是日本文化的底蘊特征之一,比如日本旅游業服務人員不就是當面對中國小清新游客禮貌微笑,而背後罵支那游客素質低嗎?不然日本論壇上怎麼流出那麼多“支那 観光客 の 恥”的文章和照片。
那些白天被小清新稱贊高素質的日本人很可能晚上就在2ch論壇上大罵“支那豚”、“支那崩壞”。那些被國人誤以為不關心政治的日本年輕人可能晚上就在youtube上傳各大右翼政治宣傳OP,YouTube上的日本右翼宣傳OP已經快擠爆軍事推薦欄了。不然為什麼只有右翼政客能歷經一人一票的選舉考驗,成為日本政壇常青樹???
例如,日本地方議員為了拉選票甚至會在twitter上說:日本近些年性病感染者暴增都是“支那游客”害的。
甚至有些日本人舉辦反華游行的時候還要戴口罩蒙面,這到底是含蓄還是虛偽:
在筆者眼裡日本人的禮貌、素質其實只是虛偽的結晶,這種虛偽正是扶余民族文化的精髓, 扶余語系民族的典型特征就是虛偽、含蓄、冷漠、服打不服德,無論是百濟、高句麗、還是 大和國(後發展成日本),歷史上都是如此,這根本不是什麼大唐文化,大唐時期的華夏文化應該是說話幹脆、仁義禮信、是非分明、敢作敢當、孝敬父母、尊老愛幼,而不是扶余文化的那種虛以小禮而輕大德、外交場合表態拖泥帶水、民間表態任由不管、昨是今非,無信用可言,整個歷史即無科舉制度、也無舉孝廉,迅速從扶余式的豪族領主社會過度到武家社會,扶余語系民族的尚武之風在日本被強化,日本社會看不到多少儒家文化的影子,日本的“棄老”傳統更是扶余文化的一大特色 。
筆者從不認為日本人種比中國人種優秀,但拋開精日刻意編造吹噓的日本企業、產品、科技的冗長PPT,“不要小看日本人”這話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的,因為大和民族祖先的主心骨——扶余人確實不是一個簡單地民族,不容小覷,以前扶余語系民族中的高句麗(不是高麗) 6世紀時就發展成為中央集權文明,人口發展到300萬~500萬之間,遠超過突厥、柔然之流,既有農業又有牧業,鎧甲工藝精良,築城能力更是一絕,擁有完善的官制和法律。這絕不是契丹、同羅等游牧民族胡人能比的。若任由這樣的文明繼續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下圖為扶余語系的 高句麗(Goguryeo)、百濟(Baekje)、大和國(Yamato,or Japan),三韓語系的新羅(Silla)、由三韓語系轉向扶余化的伽倻(Kaya)的疆域格局圖,疆域背景還標示了現在中國、朝鮮、韓國、日本的版圖。
當時靺鞨諸部落、契丹、奚 等族首領在向中原王朝納貢的同時,也向高句麗納貢,納貢在古代是表示認大哥、認老爹的政治象征行為,這些兩邊臣服的部落當然有自己不得已的苦楚,但不管如何,這種兩邊倒的政治行為是對華夏文明東亞秩序的挑戰,隋煬帝三次舉國親征高句麗是一種基本的國家責任,可惜隋煬帝不體恤民力,太心急,太迫切於建功留名,三征高句麗的慘敗死傷百萬人,財政崩潰,成為隋王朝滅亡的導火索。唐朝時中國與三韓民族政權新羅建立同盟對付扶余同盟,高句麗的外交、戰略、軍事戰術都是極為狡詐,一年之內可以反復使用詐降手段,唐太宗李世民在親征高句麗的戰爭中負傷,兩次失敗而歸。
古日語和高句麗語非常接近,下面試列舉漢語、中古日語、高句麗語、中古韓語的一些核心詞的發音對比:
漢語:山
高句麗語:yapma 日語:yama 韓語:moi
漢語:兒子
高句麗語:gu 日語:ko 韓語:atul
漢語:樹
高句麗語:kil 日語:ki 韓語:namu
漢語:心
高句麗語:kor 日語:kokolo 韓語:ma'um
漢語:嘴巴
高句麗語:kuci 日語:kuchi 韓語:ip
漢語:三
高句麗語:mir 日語:mi 韓語:set
漢語:七
高句麗語:nanin 日語:nana 韓語:ilgop
漢語:十
高句麗語:tok 日語:towo 韓語:yol
漢語:兔子
高句麗語:usigam 日語:usagi 韓語:togi
可以看出,即便不是上古日語,而是平安時代的中古日語,與高句麗語的核心詞發音都非常接近,差距也基本就是成都話和南昌話的差距,如果往前推到古墳時代的古日語,應該和高句麗語更加接近。
高句麗語/中古日語的核心詞發音 與 中古韓語、漢語差別很大,沒有同源關系。
有一個單詞的對比非常有說服力,那就是復雜含義單詞”善射”(善於射箭),在音節較長的古代東北語言中,高句麗語和日語 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短音節單詞 對應“善射”:
古漢語:善射
高句麗語:chumo
中古日語:tumo
現代日語:tomo
高句麗語中 chumo 也就是朱蒙的意思,用高句麗開國君主 高朱蒙的名字來形容善射(高朱蒙年輕時是古扶余國的一個王子,他的射箭水平當時是冠絕三軍,在傳說中,朱蒙率領古扶余軍隊在與東漢王朝的戰爭中多次對漢軍將士一箭必殺,頗有楚國武士養由基的風采)
這段傳說是不是高句麗的意淫傳記不是本文討論的內容,關鍵是用君主的名字形容一個非常重要的性、特征,這種約定俗成的詞匯只有同一種語言習慣、同一種風俗、同一種信仰的人群才會繼承使用。古日語tumo只是在高句麗語的chumo的發音基礎上簡化了第一個輔音,將復輔音變為單輔音。
有人會質疑,“善射” 這種復雜含義單詞不能算是語言學上的核心詞。對,復雜含義單詞確實不能算核心詞, 但是 在上古的東夷、乃至後來的東北亞民族、草原游牧民族, 射箭水平 對個人生存和集體存亡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許重要性僅次於祭祀、占卜、喪葬。這個單詞的延續是種族延續的一個證據,更別說這是用君王的名字演化的單詞。
高句麗人的騎射水平在多次對華戰爭中都讓中國軍隊吃過虧,百濟 年年舉辦“大射禮”,在古代日本戰爭中,武士使用弓箭 的頻率高於使用武士刀的頻率,幕府經常舉辦全國武士弓道 大比武。
“大和”一詞的日語訓讀“yamato”中的“yama”源自到 扶余語中的“yapma”,意思是“山”,“山”在語言學中屬於核心詞,扶余語中的“yapma”用漢字表音可以讀作“邪馬”,參見百濟語和高句麗語。在《三國志》中的《魏書》裡,魏國官方稱呼來訪的倭女王國的國名為——邪馬台,這是可以考證到的日本“大和國”政權(日本的前身)名稱在公元3世紀的確切漢語音譯。
扶余語演化到日語的過程中,“yapma”的第一個音節的元音逐漸往後挪動,演變成了“yama”,用漢字表音可以讀作“亞馬”,“yama”在日語中也是“山”的意思,有褒義的意境,可以表示雄偉之意,而且高頻用於日本武家的姓氏:
比如二戰期間大規模搜刮東南亞華人財富的日本將領山下奉文(Yamashita Tomoyuki),再比如策劃偷襲珍珠港的日本將領山本五十六(Yamamoto Isoroku)。
“yamato”中的“to”是扶余語名詞常用的尾綴,今天的日語中仍然如此,“to”可表示“XX的人”,“yamato”最初直意可能是“山人”,yamato 在今天的日語中就是“大和”的訓讀,yamato就源自《三國志》中《魏書·東夷傳》倭人條記載的倭女王國名——邪馬台。
關於日本國名的演化,詳見下文:
yamato是日本人引入漢字之前對本國的自稱嗎,僅此之一嗎?倭從何而來,yamadai是自稱嗎?www.zhihu.com
高句麗語在文法構詞方面也與日語相似,都是主賓謂語序黏著語這是必須的,關鍵是很多語法原始成分的細節一致,例如:屬格
-no及修飾語
-si。
靠近日本的百濟國的扶余語口音與古日語應該基本上就是同一種語言。百濟國留在大和國的扶余豐王子和日本皇太子關系親到情同手足, 百濟王子和日本皇太子之間的對話是不需要翻譯。百濟的南扶余人對日本彌生人的血統貢獻比高句麗的北扶余人還要大。百濟王室和日本天皇家族長期通婚,王族間互相聯姻次數有記載的就有十余次,而且大量的考古結論將天皇家族的起源直接指向百濟,就差打開日本古墳時代的天皇家族陵墓進行論證了。
日本在3至6世紀建造的數百座大型王陵和今天韓國西南部地區的同時代百濟大型古墳、吉林-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古墳頗為相似,這個時代被稱為古墳時代,扶余民族的文化延續不言而喻。
下圖為百濟遺留在韓國光州附近的古墳:
下圖為高句麗重鎮——開城南部的古墳 (今首爾北部)
下圖為大和國位於日本大阪的古墳:
在整個古墳時代,各個扶余國家興建的數以百計類似形制的巨大古墳足以證明當時扶余文明已經具備超過突厥、鮮卑之流的生產力。一旦科技樹攀上去,就差暴兵了。
在日本天皇喪失神權的現代,越來越多日本國內外史學家想發掘日本古墳,獲取關於日本彌生人起源的重要考古信息,可是剛挖開古墳時代的幾個貴族大墳,就發現裡面出土的馬鞍等馬具和被文物販子從吉林走私到韓國的高句麗“將軍墳”馬具形制相似,頓時日本的馬背民族起源說風起雲湧,這還了得,日本宮內廳和日本政府立刻否決天皇家族古墳的發掘提案。說白了就是日本高層心虛,因為一但天皇家族古墳中的文物信息、骨骼Y染色體DNA和 百濟古墳、高句麗古墳中的信息關聯度太高,那就證明連天皇家族的父系祖先也是來自於朝鮮半島的某個扶余部族,這等於不給日本皇國史觀留最後生路了。
下圖為仁德天皇的古墳及其陵園區陪葬墓的復原圖(也有考古學家認為這是別的天皇的陵墓):
百濟的開國君主溫祚王就是高句麗開國君主高朱蒙的次子,他與兄長爭奪王位失敗後,率眾南下建立百濟國,以扶余為姓,百濟200年內征服了朝鮮半島西南部的馬韓部落,百濟雖然沒有高句麗那樣強大的騎兵部隊,但是其文明程度更高,造船、航海、冶金、醫學技術發達,與日本之間的貿易、人員往來非常密切,古日語中的“吳地”就是指百濟,而“唐山”才是指中國,百濟向日本派遣大量的工匠、學者對日本古墳時代文明的發展起到巨大貢獻。
下圖是4世紀百濟王賜給倭王的七支刀,古日語假名發音為:しちしとう ‧ ななつさやのたち
這把劍的鑄造屬於復雜鑄形工藝,相當於升級版的多叉戟,可見當時百濟的冶金鍛造工藝已經有了一定的水平。
百濟被唐羅聯軍滅亡後,大量百濟貴族、工匠、自由民逃往日本,一些王族在日本還獲得爵位和封地。對日本飛鳥時代文明的進一步發展起到巨大貢獻,比如日本的倭城就是源自百濟城堡的設計,後來發展成天守閣。但是一些精日考證說日本武士刀的工藝起源是百濟刀而不是唐刀,這個就太扯了。
要說哪一只扶余人對日本彌生人的血統貢獻最大,眾說紛紜,有沃沮說,還有東濊藫沃菊娡东濊诊喗汁h鲇嗾ǘ際竊縉詰牟柯淞聳槳罟蟊桓呔淅鐾灘ⅰ
日本和高句麗、百濟的早期圖騰中都有鶴,不過有人會說整個泛東夷民族的圖騰都是鳥,所以日本和高句麗的圖騰中有鶴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有一個圖騰是非常重要的考古依據,那就是虎,高句麗信仰虎,日本武士也信仰虎(偷襲珍珠港的密令就是“虎!虎!虎!”),可是——日本列島從來就沒有虎,日本人怎麼會信仰大陸上的生物呢?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這個圖騰是從朝鮮半島傳到日本的。
日本列島不僅原本沒有虎這種大型食肉動物,而且同樣原本沒有馬,可是在古墳時代的日本,騎馬就已是貴族普遍的日常行為了,甚至在天皇、豪族的陵墓——古墳中出土了大量的馬具。
日本古墳的邊緣和頂部矗立著大量的埴輪(即墓葬所用陶俑):
其中就不乏馬傭埴輪,如下圖:
在3世紀~6世紀的古墳時代,原本不產馬的日本列島上建立的年輕大和國居然已經有了馬鞍、馬栓等整套的馬具,日本早期出土的馬具、馬傭、騎手傭雖然不及高句麗、百濟出土的同類文物那般完善、精美,但作為一個原本沒有馬的島國,只能說這是具有畜牧文化的渡來彌生人帶到日本列島上來的(純粹的南方農耕民族在早期艱難的航海條件下攜帶馬匹的概率很小)。也正是因為大量早期馬具、馬傭的出土,在上個世紀人類分子學DNA研究還未開啟的年代,日本早期的人類學家江上波夫 便首先提出了大和民族源自東北亞馬背民族的起源說。
別看扶余文化的文明程度不低,但是凶殘、背信棄義可是常見的,《新羅》和《三國史記》中高句麗和百濟撕毀合約入侵新羅的次數達百次之多。高句麗曾經將隋朝軍隊陣亡將士的頭顱砍下,用夯土將數十萬顆中國士兵的人頭砌成巨大的“京觀”,猶如一道城牆立在高句麗與隋王朝的邊界上。
歷經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 對扶余語系民族的長達100年的慘烈滅國戰爭是一大歷史功業,否則今天中國在東亞地緣博弈中面對的可就不只是
一個日本了。
常常說今天中國的地緣政治生存環境是抗日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造就的,這話不全面,應該說今天中國的地緣政治生存環境是所有為地緣博弈付出了汗水、鮮血和生命的祖先們累世締造的。
為什麼隋唐要花巨大代價滅掉高句麗,這和歷經200年的布匿戰爭是一個道理——地中海不能同時容下羅馬和迦太基的船。下面這篇文章中就論述了扶余語系民族的歷史背景:
《狄仁傑之神都龍王》設計了東島國人滅大唐的大背景,符合口味,會加劇你仇恨某國的心理嗎? - 在貴州吃臘肉的回答 - 知乎
雖然華夏民族和三韓民族的同盟最終滅掉了扶余同盟中的高句麗、百濟,但大和國這支扶余人由於絕佳的島國地緣環境,幸存了下來,發展成日本,當年的大和國在救援盟國百濟的戰爭中被唐軍 打服了,夾著尾巴做人了好幾百年。直到明朝才開始再次和中國爆發戰爭(萬歷抗倭援朝戰爭,至於倭寇入侵事件不計其數),扶余文明和華夏文明死磕了上千年。
《戰國策》伍子胥有言“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中國人雖然淡忘了這句地緣政治古訓 (題外話:今天的江蘇人、浙江人祖上大多是衣冠南渡的中原人,和戰國時的吳國、越國沒多少關系)
,但熟讀中國古籍的日本明治維新先賢 福澤諭吉 深諳此道,他明白 中日兩個民族是一山不容二虎,這種對華策略也就成為日本的長期國策。而華夏文明與扶余文明的千年地緣博弈史就應證了這點。
忘記歷史就是忘記教訓,因為歷史總是在重演,除非地緣政治格局被策底顛覆。
回到正題,按照日本人的邏輯:如果要論證日本人種優於中國人種,就必須先論證華夏民族不如黑人,為什麼?因為日本人自己的一部分血統就是來自於矮黑人。矮黑人是與黑人最接近的種族群,日本人的主心骨雖然是O2b1系染色體的扶余語系民族演化而來的(漢族是O3系),但扶余民族在日本列島由西南向東北的征服過程中融入了大量的土著繩文人血統(幕府將軍的全稱就是“征夷大將軍”)
,而繩文人的主體就是矮黑人(D系染色體)中的一支,繩文人中也含有少量的C3系,D系和C系都被劃入棕種人。也就是說東渡日本列島的扶余人演化而來的大和民族實際上包含了大量的棕種血統。(而且關東地區人口的棕種血統比例還有點高)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代日語中會留下南島語系語言的影子。
說到C系,日本人的C系染色體比重較小,6%~8%,還不如韓國人比重大,更是遠低於阿爾泰語系民族,C系染色體在阿爾泰語系民族中高頻出現,何況日本人的C3有一部分來自於繩文土著,說明日本人當中阿爾泰血統的成分較小,本文不重點討論。
下圖是各支扶余人組成的O2b1系“渡來”彌生人和 D系矮黑人土著—繩文人的對比示意圖:
下圖是發掘出來早期繩文人和早期“渡來”彌生人的頭骨實物圖(不過這個繩文人頭骨的主人的死亡年齡只有15歲左右):
下圖為考古發掘出土的早期彌生人和繩文人的面部骨骼統計模擬特征對比:
“渡來人”具有東北亞特征,而矮黑人血統的土著繩文人保留了東非黑人前顱骨後傾,牙齒整齊上下咬合位置一致等一些列特征。但矮黑人的體格沒有東非草原的黑人那樣高大,身材大小和中國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同時期骨骼身材大小差不多。
矮黑人在早期人種學上泛稱棕種人,是晚期智人時代東非黑人的活化石,保留了不少非洲晚期智人的特征。雖然矮黑人與非洲黑人已經分開,但是與撒哈拉以南黑人遺傳基因最接近的就是最早到達亞洲的D系矮黑人,尤其是以安達曼人和澳洲土著最為接近(甚至一些人種學家認為澳洲土著在東非黑人的基礎沒什麼變化,本身就算是東非黑人的一部分)。
下圖是澳大利亞土著男子:
下圖是正在練習長弓的安達曼男子:
本文重點談大和民族血統的另一部分——繩文人,其實繩文人是最早到達亞洲的矮黑人中的一支,矮黑人是人種學分類上的古老分支(D系Y染色體),只是大多數已經在歷史長河中被其他民族同化,融合進了今天的東南亞各民族、台灣原住民、中國西南邊境少數民族,只剩下澳洲土著、以及一些太平洋群島居民算是比較純正的矮黑人後代。按照近代粗略的膚色人種學劃分,D系單倍體和C系單倍體大多被劃入棕色人種(其實近代得膚色劃分人種方法是極其不科學的,但已經被廣大老百姓用慣了,今天的矮黑人後代膚色並不一定黑,多數為棕色膚色,像日本北部的阿依努人皮膚還挺白的,這是矮黑人在高寒地區進化出來的結果),
也有很多人反對矮黑人這種說法,稱之為老亞洲人可能更合適。
日本最後一支沒被扶余人同化的繩文人是阿依努族,仍然保持著獨立的文化和血統,下圖這個阿依努男子就是高寒地區進化而來的棕種血統:
該阿依努男子手中的兵器是蕨手刀,後來日本將唐刀的直刀設計改為孤度漸變的武士刀彎刀設計很大程度上參考了繩文人的蕨手刀。
下圖是早期阿依努女子黑白照片(應該還沒有摻入大和民族的混血):
D系矮黑人是最早達到東亞的智人。下圖是D系矮黑人從15萬年前到1萬年前在亞洲的遷徙路線圖,在安達曼地區附近分化出D1族群、D2族群、D3族群:
日本的土著繩文人屬於帶著D2系染色體的矮黑人,他們在約10萬年前到達東亞,很可能是在玉木冰川期(第四紀冰川期)從冰期裸露的大陸架遷徙到較為溫暖的地方。這群人是最先到達東北亞大陸,再通過大陸橋遷徙到日本的原住民。
(在《世界人種志》中大家可找到這段矮黑人的遷徙史)
眾所周知,早期人類的遷徙史和冰川期有很大關系。氣候變化會迫使物種遷徙,而且冰川期海平面高度下滑會使人類更容易跨過海峽,比如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就是在玉木冰川期(第四紀冰川期)從西伯利亞通過白令路橋到達美洲的。
下圖是7萬年前~1.5萬年前的玉木冰川期 (第四紀冰川期),海平面高度大幅下滑,淺海變成陸地,濱海地區結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之間的對馬海峽變得非常狹窄,大陸的矮黑人能夠駕駛簡陋木船通過對馬海峽到達日本,
(圖片來自文章“ Along the Paleolithic Path , Heritage of Japan ”)
今天很多日本人在外表特征上仍然有高寒地區演化的D系矮黑人特征,比如下圖中客串《海角七號》的日本歌手中孝介,他就有明顯的矮黑人血統繩文人特征 :
(說明一下:這不是平井堅,是戴著假發的中孝介) ,下面這幅圖才是平井堅,大家熟悉的《流星雨》就是翻唱自他的《GainingThroughLosing》,他的高寒區矮黑人血統特征更加明顯,這種高鼻深目是D2系矮黑人在高寒區進化出來的結果:
下圖是日本老牌影星阿部寬,就是飾演《阪上之雲》中的秋山好古的那位,他也有少許高寒區矮黑人血統的繩文特征:
大家還記得小時候看的抗日劇嗎?通常裡面的日本太君角色會伴有一個外貌特征——胸前長滿發達的黑色體毛,這個特征絕不是影視劇對日本人的丑化,而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老百姓對一些日本軍人身上繩文人遺傳特征的記憶。這種發達濃密的黑油油的體毛是在D2系矮黑人在高寒環境下進化出來的結果。
比如下面照片中這位拿中國人練習居合道一刀斬的日本曹長,一臉濃密絡腮胡子,含有典型的D2系單倍體繩文人特征:
日本最新的研究結果是繩文人血統占到了大和民族超過15%的比重,而這還只是基於Y染色體的研究。超過15%的父系基因比重,意味著母系繩文人基因在大和民族中的比例應該更高(因為繩文人是被彌生人征服的,人類學基本常識是:被征服者的女性會大量被征服者擄掠占有,其母系基因便融入到征服者的後代中)
而外國人類分子學研究機構對大和民族中D系繩文人的Y染色體的抽樣化驗結果是遠高於15%,為30%~35%不等。
古代日本人有漆黑牙齒的習俗,直到近代日本女性仍然有黑齒習俗,這個習俗不僅與扶余語系民族的南扶余百濟的貴族黑齒習俗有關,還與繩文人也有關。
近代歷史中仍然保留染黑齒習俗的國家、民族有哪些:有 日本、越南、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台灣原住民,帕勞、馬爾紹等太平洋島國。
發現規律沒?這些民族的早期形成過程中都融入了一個共同的交集公約數——D系染色體的矮黑人。
可以說染黑齒是矮黑人流傳下來的重要人類習俗。
至於為什麼早期矮黑人要把白牙齒漆成黑齒,那不是晚上都看不見人了麼?筆者大膽做過猜測:黑齒是矮黑人在狩獵、部落戰爭時的偽裝色,一直被保留下來,但目前學界沒人涉入,筆者也就不敢多論證。
下圖是 青森縣的三內丸山考古遺跡,這些建築基本都是用若幹圓木柱子插在地上,然後屋子建在上面。日本人稱之為
“掘立柱建物”(ほったてばしらたてもの)
(圖片來自旅游話題google image和google )
這種建築就是典型的繩文人的住宅,為什麼北國會有這種風格的建築?這怎麼保暖?按理說,包括扶余人在內的寒冷地區 定居 民族都是建造半地下式住宅,繩文人為什麼要住吊腳屋呢?大家有沒有覺得很眼熟。。。下圖是東南亞國家很常見的吊腳屋:
日本繩文人的建築和融入了矮黑人血統的東南亞各國的吊腳屋是一脈相承的建築,因為這種木樁吊腳建築就是矮黑人傳承下來的建築風格。
雖然扶余人逐漸征服了繩文人,但繩文人的建築設計影響了日本建築設計文化, 比如日本的神社一直都是杆欄式建築模式,與中國的土台式建築模式完全不同
和眾多矮黑人血統比例較高的東南亞民族一樣,繩文人也是典型的生殖崇拜。
下圖為出土的繩文人木傭,具有明顯的生殖崇拜特征:
下圖為黑肥地區出土的繩文人生殖崇拜石器:
最後一支獨立的繩文人阿依努 人直到今天刻制生殖崇拜工藝品。
繩文人的生殖崇拜也影響了初來日本的扶余人,這也是日本直到今天還舉行性祭祀的原因之一,下圖為日本的生殖祭祀儀式:
(順便說下,日本的節日、祭祀活動和中國文化幾乎沒什麼關系,倒是韓國保留了不少中國節日文化)
雖然日本的皇國史觀已經被當代考古研究扒得體無完膚,但是日本人多少還是要面子的,他們不會在非學術場合去談論D系矮黑人血統。
O2b系單倍體的扶余人對D2系土著繩文人的征服直接導致了古代日本等級社會的形成,過程類似於雅利安人對印度土著達羅毗荼的征服形成印度種姓社會,直到今天日本社會依然有封建等級殘留,或者說今天的日本社會本來就是個高度成熟的封建社會。階級固化,下級依賴於上級,人生職業固化(美其名曰 工匠傳承),嫡長子繼承制等等。
扶余血統形成的世家豪門今天依然在產經界、政界、金融界 把持著日本的上層社會,日本人拒絕儒家文化中的科舉制度,防止過快的社會階層間流動,以確保日本社會的種姓封建等級界限不被打破。關於古代日本版的種姓社會的形成以及直到今天的等級封建殘留,詳見下文:
如何評價日本是一個“現代封建社會”的說法?www.zhihu.com
雖然日本人知道這個人種學事實,但他們依然可以把去貶低自己的地緣政治對手——華夏民族。所以在日本說中國人不如黑人是政治正確,這樣才能確保把華夏民族貶低得不如與黑人最接近的矮黑人。對了!他們還是得躲在網上罵,這才是扶余文化風范。
中國400多年來形成的民族劣根性也是導致日本人蔑視中國人的原因之一,400年的屈辱史導致中國社會的逆向民族主義野蠻生長。
就說從中國外嫁到日本的那些“歸化”女性吧,很多都是狂熱的逆向民族主義者,日本一些媒體經常邀請這些人現身說法黑中國,她們說中國農村沒廁所,你信嗎?搞得日本2ch這樣的論壇到處都引用這些外嫁女做依據來黑中國,淺草寺下更是把“支那”排在非洲後面,長期下去,日本人當然覺得中國人不如黑人。
一些赴日外嫁女對中國的仇恨之深讓筆者不寒而栗,去年抓獲的4名日本間諜中就有1名間諜是外嫁到日本的原中國女性,後來“歸化”日本國籍的。這類赴日外嫁女的分析文章如下:
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外嫁日本的這些女性中很多在做日本代購生意,瘋狂地在網上吹噓日本產品,抹黑中國貨和其他國家商品,其中日本化妝品的營銷占很大比重。有一個大家熟悉的日本化妝品營銷段子:“日本化妝品更適合東亞人皮膚”。這個段子最初是外嫁女發明的,還是日本化妝品經銷商發明的,筆者暫時不去討論,但是這個化妝品人種論段子本身很鬼扯,日系在高端市場上幹不過法國化妝品就玩這種排他性營銷。首先,無論是science還是nature,沒有任何一篇論文論證了化妝品選購要根據人種而定。
即便這個選購化妝品根據人種而定的歪理是正確的,日本化妝品也不適合中韓等東亞人,日本人種和華夏民族(O3系)有著本質差別,華夏人種也沒有理由去選購日本化妝品,就算選購韓國化妝品都比日本化妝品更合適。 更何況日本人和精日自己都說日本人種比中國人種優越,那不是自己打臉日本化妝品利益集團的營銷段子嗎?
鄭強教授在強調“日本人認為中國人不如黑人”之後,還說日本女人寧願嫁給巴基斯坦男人也不願意嫁給中國男人,筆者覺得這句話就有失偏頗了,實際上,日本女性嫁給中國男性的例子也是每年穩步增長,早在2015年,一年內日本女性嫁給中國籍男性的案例已突破1000人,這還只是日本的本土統計,不包括海外地區的結婚登記案例,未來估計會更多。
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基本自信,上個月我在馬來西亞搭乘出租車時,連續兩個馬來族司機都說中國是powerful country。還有當地華人大叔對我說:“以後我不用回唐山了,因為馬來西亞將來就是唐山的天下了”(唐山也是南洋華人對中國大陸的舊稱)。。。。。。筆者在十幾個國家碰到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說不完。總之,希望國人多一點自信,日本人對中國人的侮辱遲早會被歷史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