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景泰藍~~

2012-09-23 15:21:19
文章內容
先提一句, 如同瓷器玉器, 景泰藍的水也是很深~~

國內現在興起了仿古景泰藍,也是一門正而八經的行業, 不乏大師級別的人物。

做個引子, 自己也在學習中~~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xlz66
無題
shoucang.dahe.cn/sczx/...27195.html
從工藝辨景泰藍的真贗

2010年08月18日 16:35

一個時代的工藝總會留下自己的特征,景泰藍也一樣,明朝有明朝的特征,清朝也有清朝的個性,只有掌握了這些特征與個性,那麼辨偽就方便多了。

  由於古玩藝術品價格不斷攀升,所以仿品充斥市場,如何辨偽、鑒定就成了收藏愛好者無法繞開的學習過程。辨偽、鑒定方法很多,但了解藝術品的工藝制作過程卻是重要的方法。

  通常的景泰藍制作工藝分成以下幾個步驟。

  一、制胎:將銅片制成需求的形狀,並用鐵錘敲打成各種形狀的銅胎,然後焊藥銜接而成。

  二、掐絲:用鑷子將壓扁了的細紫銅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再蘸上粘結物粘在銅胎上,經高溫焙燒將銅絲花紋焊接在銅胎上。仿品的這個工藝較為粗糙,掐絲線條不流暢,對稱感不強。

  三、填料:根據圖案需要,把各種琺琅釉料填入,經過高溫燒熔,使粉狀釉料熔化成平整光亮的釉面。如此反復兩次至三四次的上釉熔燒,才能使釉面厚實,銅絲齊平。仿品的釉料大多粗糙,並有時用化學料替代。

  四、磨光:是用粗砂石、黃石、木炭分3次將凹凸不平的釉面磨平,凡不平之處都需經補釉燒熔後反復打磨,最後用木炭、刮刀將銅線(圖案線)、底線、口線刮平磨亮。仿品打磨偷工減料,只注重表面的平整,忽視細部的光滑與細致。

  五、鍍金:將磨平、磨亮的景泰藍經酸洗、去污、沙亮後,進行鍍金,鍍金常常浸入液糟中,等幹再作最後的修整。真品的金色,時間久了會發出穩重的光澤,而仿品的金色妖冶刺目,常常用相似的化學料替代。

  仿造景泰藍較為容易,市場上十分多見,而且工藝越來越精美,但仿品的火爆氣是很容易辨別的,仿品的釉料也容易區分,那就是缺乏玉質感,缺乏肥厚感,而真品的釉料十分肥膩、厚實,手感滋潤如玉。

2012-09-23 15:23:28 | 引用
Re: 話說景泰藍~~
那就是缺乏玉質感,缺乏肥厚感,而真品的釉料十分肥膩、厚實,手感滋潤如玉。

是的,真的不好呢,有友人送了對花瓶,我是留呢還是丟。。。愁啊愁似秋天的風。。。 qq2.gif yc_25.gif yc_31.gif yc_43.gif

2012-09-23 15:37:30 | 引用
嶺杉
xlz66
Re: 話說景泰藍~~
blog.artron.net/space....&id=301657

景泰蘭標准件三件---景泰藍斷代淺見

(1)景泰蘭簋 。康熙十年秋,1671年秋制。高60厘米,重55斤,厚重。青銅器簋造型,造型古樸。饕餮紋,六個蟠龍耳。鎏金足赤。三件套組成。‘大清康熙辛亥秋月中和堂制’。中和堂是帝王款。(官窯)。十六字鎏金款。字刻的十分規正。琺琅釉厚,潤。包漿老。厚重的底座上也有掐絲琺琅,底座足有十八斤重。 爐底有嚴重的火薰火燒痕。景泰藍有准確記年款的是非常少的。所以這三只有記年款的景泰藍是可以做為斷代的標准件,是十分珍貴的。





















底座上面也有琺琅和鎏金。十八斤重。

(2)景泰蘭朝冠耳出戟方熏爐。‘康熙六十年制’1721年制。高40厘米,重27斤。獅鈕,鎏金多,足赤。造型古樸,大方。爐的中部向上有一個縮身,方型的造型又復雜,鑄造起來要比園型的難制造的多,一方頂十園啊。













(3)景泰蘭蟠龍耳方熏爐。‘康熙六十年制’1721年制。高三十厘米,重二十五斤。造型十分復雜,爐身上有二道箍,四個角呈園柱型,蟠龍耳,獅鈕。後兩件獅子鈕的造型很相似。後兩件都是方型的,款好像是一人所寫。鎏金足赤。這種造型在清早期的銅爐上有見。包漿好。爐底有火燒煙熏痕。





2012-09-23 15:44:07 | 引用
Re: 話說景泰藍~~
圖片連接不好, 還是看原文, 或者http://www.westca.com/index.php?name=coppermine&lang=tchinese&file=thumbnails&album=4253

我把人家帖子裡討論的也放在這裡, 便於學習。。 icon_smile.gif

鑒定一件器物,標准件的選定是十分重要的。有了標准件,再以此件為標准進行論述和對比。。景泰藍從康熙以後;從琺琅釉的色調來看,從冷調發展為冷調和豆綠色調同時都存在的情況。在鑄胎,器型,掐絲,紋飾,砂眼等方面------。由於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皇帝的審美觀點不同,工藝也在發展進步。所以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時代風格和特點。但它不是突變的,它是有一個逐漸發展變化的過程。以康熙件做為一個分水嶺做為標准件是比較理想的。要從宏觀到微觀全面地看問題。我將以實物為例介紹,未完待續。請廣大朋友熱情討論,多提意見,謝謝。。請欣賞雅昌網菩提老人的景泰藍館。

關於這種鑄胎景泰藍是沒有假的,因為現代人還沒有學會這種制造工藝復雜,成本又高的工藝。目前,這種精品景泰藍僅在北京故宮和南京博物院有收藏。香港的張老近二年投資三億多元從世界各地拍到一百件景泰藍在蘇卅辦了一個景泰蘭展館(網上有)。其它各省博物館基本上都沒有收藏。明清二代所造景泰藍器胎厚重,造型紋飾典雅,鎏金足赤,閃光耀目,藝術價值高。而宣德,景泰款的景泰藍存世量僅百個

這三只景泰蘭大家一看就知道,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蘭色偏深,寶蘭色。明顯的冷調。彩色釉豐富,有過渡色,配色絢麗如錦。形成了清代景泰蘭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2012-09-23 15:46:02 | 引用
xlz66
xlz66
無題
www.chineseantiques.co...1-1-1.html

關於掐絲琺琅(景泰藍)斷代問題的思考

收藏研究掐絲琺琅(景泰藍)已經有些時日,各種各樣的東西也上手了許多,

自己也照了許多照片,網上的圖片藏品也研究了許許多多,

網上各種觀點有許多,但都是矛盾百出,

所謂的專家鑒賞家也有接觸,實在不敢恭維其水平。

京城許多高端藏家也接觸了不少,藏品很不錯,應該是鑒定的高手,

但也不會輕易透露鑒定的真諦,

看來掐絲琺琅(景泰藍)的斷代需要靠自己了。



同時要想斷代准確,不出現矛盾的斷代,我想需要思考以下的問題:

第一,斷代標准的問題

現在一件東西出來,往往爭論很大,這裡牽涉到一個斷代標准的問題,到底是以何種標准斷 代比較穩妥?




第二,康熙晚期到乾隆早期的景泰藍斷代問題

此段時間的景泰藍斷代是最混亂的,康熙朝61年,其跨度大,也是我國景泰藍生產變化最大的時期, 其景泰藍的制作是如何逐漸演變的?雍正朝的景泰藍基本沒有標准器,雍正朝的景泰藍是什麼樣子的?乾隆早期的景泰藍又是怎樣的?



第三,需澄清幾個現在流行的我認為是錯誤的觀念:
1.老的景泰藍非常少,實際上比我們想象的要多。
2.景泰藍只有皇宮有,其實民間也有生產,民間也有不少的存量。
3.粉紅色是乾隆朝才有,實際上,至少到康熙晚期就有粉紅色,胭脂紅色。
4.老的景泰藍(三代及以前)一定是富麗堂皇的,實際上從明到清,有一部分景泰藍水平不是我們想象的高;
5.解放後景泰藍的制作水平非常高,實際上沒有我們想象的高,從現存的許許多多景泰藍就可以看出來,好多是出於當時政治宣傳的需要。好多認為是七八十年代的東西,可能根本就不是那個時候產的。



我暫時把問題提出來,有時間了和大家一起討論提高。 大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一起討論,共同提高

。。

明代的景泰藍,不論是皇家還是民間作的,都好辨認,但從做工上可以看出差別。明代晚期的景泰藍存世量還是不小的。象當時的瓷器,也許當時就有出口,
既然明代民間就有生產,清代早期民間能夠生產也就不足為奇的了。
清代早期的景泰藍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尤其是康熙朝在時間上跨度很大,釉料也在變化中,
所以就牽涉到一個斷代標准的問題,以釉料,釉色還是以作工為主要判斷依據?
現在一般都認為做工較差的都認為是晚清民國的東西。我一直持懷疑態度。

2012-09-23 15:58:59 | 引用
無題
lb.nen.com.cn/blog/nen...51411.html

央視《百家講壇》

馬未都說收藏之雜項篇——東方奇葩景泰藍



在數百年之前的紫禁城中,有一種泛著幽藍光芒的器物,百年來它一直都是皇帝獨享的特殊器物,這便是紫禁城皇家寶庫中,曾經最為神秘的珍品——景泰藍。那麼,這些如今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經常見到的景泰藍,為什麼當年只有皇帝可以獨自享有呢?在曾經的歷史上有許多皇家的瓷器、玉器民間都有過工藝高超的仿制品,但為什麼偏偏就是景泰藍在明清兩朝誕生以來,數百年間卻幾乎沒有走出過宮廷,民間更是很難找到它的影子?在它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曾經高度機密的制作工藝?而在這幾百年之間,這一件件皇家用過的景泰藍背後,究竟有隱藏著哪些奇特的傳奇故事?而馬未都先生與這些百年來的景泰藍又有過怎樣的不解之緣呢?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為我們揭秘昔日皇家景泰藍的傳奇技藝,再現這一件件皇家景泰藍背後的傳奇故事,並講述馬未都說雜項收藏——東方奇葩景泰藍。



中國的古代工藝中,大部分工藝都是官民共享。比如瓷器,我們有官窯就有民窯;比如玉器,宮廷制作,民間也制作。只有一個獨特的工藝,它基本上在清末之前是宮廷獨享的。在同光中興之前,這門工藝沒有走入民間,這就是景泰藍。我們俗稱景泰藍,它的學名叫掐絲琺琅。我們先介紹一下什麼叫掐絲琺琅?掐絲是指把一個細的銅絲掐成一個圖形。掐絲琺琅它首先不是一個銅絲,它是一個銅片,它因為要有立牆,要往裡添彩,添琺琅釉,所以叫掐絲琺琅,掐出圖案,填上各種色料,經過燒制、磨制,最後成為成品,這就是掐絲琺琅的由來。掐絲琺琅它是一個外來的物種,不是中國的東西。我們今天都認為景泰藍理所當然應該是我們國家的,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但實際上早期,它是一個外來的文化,它是由阿拉伯地區在元朝傳進中國的,這點跟我們的想象有一點差距。不過什麼樣的文化,一旦進入中國,它就一定要起一個中國的名字。在明代呢,我們講了很多了,有很多工藝品它都有獨特的名字。它這個名字的特點是什麼呢?一般是強調它的年號,然後才是它東西本身,比如我們講過的宣德爐、成化杯、萬歷櫃,這些東西都是當朝流行的,但景泰藍不是當朝流行。景泰藍是在元代就進入了中國,到了景泰年間由於皇家的重視發揚光大,才使它聲名鵲起,使它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非常通俗易懂,帶有文學色彩的名字——景泰藍。景泰藍的叫法非常晚,它並不是景泰年間開始叫的,明朝一朝它都不叫景泰藍。清朝的初年,到了雍正年間,有這樣的記載,我們聽一下:“五月初五日……其仿景泰藍琺琅瓶,花不好,欽此。——雍正六年《造辦處活計檔》”,這是關於景泰藍的最早的文字記錄。這段記錄讀法還有別,就是我們怎麼去讀,它說其“仿景泰,藍琺琅瓶”,還是“仿景泰藍,琺琅瓶”,這個讀法是不一樣的。我們古文字當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中國過去文字是靠你前後的意思和你讀書的能力去判斷句式的。那麼在這一點上,我們今天來看,它是“景泰藍,琺琅瓶”,還是“景泰,藍琺琅瓶”,是兩個意思。晚清的《陶雅》記載的是最明確的,它這樣說:景泰藍是“范銅為質,嵌以銅絲,花紋空洞,雜填彩釉,夕謂之景泰藍,今謂之琺琅”。它實際上是給說反了,我們《陶雅》中這個記載說得很清楚,它說過去這個東西稱“景泰藍”,今天稱“琺琅”。實際上,這個東西過去稱“琺琅”,而今天稱“景泰藍”。這景泰藍由此呢,名字就蔓延開來,就讓社會接受了這個通俗易懂的名字。



“景泰藍”這個奇特名稱的來由,在我們剛才的講述中解開了謎底,但是這簡單的“景泰藍”三個字,卻還有一個謎團尚未揭開,那就是有著多種色彩的“景泰藍”,為什麼偏偏要稱作“景泰藍”,而不是“景泰綠”或者“景泰黃”呢?



是因為這個工藝品以藍色基調為主。我們說了“景泰藍”是一個外來的文化,這個外來文化呢,是波斯文化傳給我們的,波斯文化的主色調就是藍色。我們今天如果有機會去阿拉伯國家,你看看它的很多建築,藍色是一個非常主要的色調。元代景泰藍傳入中國的時候,它有兩個階段(貿易途徑 實物進入中國;文化交流 技術進入中國):第一個階段呢,它是實物階段,它是通過貿易直接把實物傳入中國,讓中國人看到這樣一種外國文化或者說是異族的文化。我們過去沒有這樣的東西,看到這東西非常的新奇,它是成品進入中國,這是它的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技術進入中國,我們喜歡這個商品以後,就會學這門技術,我們自己來燒。我多次說過在古代,運輸成本是非常大的一個成本,不管做什麼事,首先要考慮這個成本。我們今天考慮運輸成本是非常地低的,運輸在商品成本中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可古代是非常高的,所以他願意引進技術。南宋的時候呢,我們可以在古籍中找到這樣的蛛絲馬跡。南宋·顧文薦的《負喧雜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他說:“予得一瓶,以銅為胎,縛之以革,外為觚棱,彩繪外國人之奇形詭狀,卻是琉璃,極其工巧,不知為何物”。南宋到元很近了,南宋這段記載呢,說的非常清楚,這個東西的描述,我們今天看就是景泰藍,可當時呢,他說“不知為何物”,沒有這樣的名字。元政府呢,它當時對手工業工匠的態度,跟宋政府是有區別的,它當時對元朝,我們都知道這個歷史吧,這段歷史呢相對來說比較殘酷。當時拿下中國是風卷殘雲般地拿下整個國土,這時候呢它的政府需要大量的手工業的工人,所以你有本事,我就把你給俘虜來,把你弄到我的名下,開始為我工作,所以元代政府對工匠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態度還算是不錯,還高看手工業工匠一等。過去呀,一直認為景泰藍,是景泰年間才有的,要不怎麼叫景泰藍呢?起碼是明代才有的,可是通過這些年的查閱古籍,去類比,去研究,知道了元代就有了“景泰藍”。我們看一下圖片,這是故宮藏的掐絲琺琅纏枝蓮獸耳紋三足尊,底下寫“大明景泰年制”,雙龍款。但這件東西呢,我們把上面去掉,把底下去掉,中間這一節跟元青花的罐子造型上沒有任何區別,這就是文物類比的一個優勢。由於故宮這件東西的提醒,它分離開以後,看的清清楚楚,包括紋飾,我們就有大量的元代的景泰藍被剝離出來,比如玉壺春瓶式的景泰藍瓶。玉壺春瓶我們講過,宋代開始流行,元代非常流行,玉壺春這個造型可以類推,再有簋式爐,再有鼎式爐,這些造型都可以跟當時的龍泉青瓷橫向做比較。我們現在很清楚的知道了,元代已經有大量的景泰藍面世,都是中國工匠親自制造的。



既然元代的宮廷就開始制造景泰藍,為什麼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許多元代景泰藍,在它表明制作時間的年款上卻大量的寫著:“大明景泰年制”這樣的字樣?在這數百年的時間中,究竟是怎樣一些人,在這些景泰藍上做了手腳?他們究竟又是如何完成這些幾乎可以亂真的塗改呢?



由於景泰藍工藝的一個特殊性,它因為跟瓷器不一樣,瓷器是一次燒造而成,你不得更改。景泰藍它畢竟是銅胎,銅胎它就給了你焊接,然後改造,所以景泰藍的偽款、後添款等等該款的現象,非常的嚴重。我們剛才看到大明景泰年制的雙龍尊,它就是後添款,它過去底下沒有款,因為景泰藍名氣大,那我添款一定要添名氣最大的時期,所以就要添大明景泰年制。從16世紀開始,一直到乾隆中期,景泰藍的改造工作就一直不斷,所以我們今天對景泰藍的分類、斷代,非常困難,要一點一滴地去比對,去看它的紋飾,去跟當時橫向的所有的工藝品去比對,這個難度相對來說比較大。我們今天經過統計,可以看到景泰年間寫景泰年制款或者大明景泰年制款,這樣的款大概有30多種樣子。宮廷過去是有制式的,不管做什麼都是上面下一單子,我看到這個單子,按照這個單子去寫,所以我們看瓷器,它的變化都是有依據的。而景泰藍是沒依據的,這30多種都是這工匠,誰想幹成什麼樣,就幹成什麼樣,這樣給我們後人區分,什麼是真正的景泰藍,就是景泰年間的景泰藍提高了一個非常大的難度。我們現在分辨它有很大的難度,不知道哪件東西絕對是那年的。台北故宮有一件,台北故宮有一個盒,底下寫著大明景泰年制。我們看一下圖,這件東西現藏台北故宮,低下左行陰刻一字款,往左邊走,大明景泰年制,這是在台北故宮。台北故宮的專家以及全世界的專家公認為這是一件無可爭議大明景泰年間制造的景泰藍,所以這件東西在全世界很多重要的博物館都展覽過。這件東西曾經出過書,我們看書的時候,都非常認真就要記住它的書寫方式,它是刻款,它跟瓷器中大部分寫款是不一樣的,它是刻出來的,它是在銅上直接刻出來的。在銅上刻字是要有功力的,第一你要有極強的工藝技巧,你能夠在同這樣堅硬的材質下刻出字來,還要有字的韻味,這非常難,它不允許你修,有時候這一筆,這一筆撇或者一筆捺,他要把那個韻味刻出來非常難,所以當時這個東西不可能誰逮著誰刻,一定是有專人刻的,有專人刻的,就可以有比較。這些年有大量文物回流,我就碰見過這麼一件,我碰見過一個曾經被人改過台燈的花觚,中間打過一個眼,剩下的四個字有兩個字不全,是景泰年制,景和制是全的,中間這兩個字都是半個字,因為地下被鑽過一個眼,就僅存的這兩個整字、兩個半字,我們可以跟剛才說的確真無疑的這件景泰藍盒底下的字做一個比較,一模一樣。我當時看到這東西就非常激動,盡管它殘了,殘了有一個好處,我們要正視這個現實,你收藏東西是這樣,你收藏一定要有這個心態就是你看見是什麼樣,就得忍著,你不能說我看見這個東西有個眼,我就不忍著,說誰給打一個眼,這人怎麼這麼無知啊?500年來,無知的人多了,所以打一個眼很正常,那麼我們就僅以現在這個狀態怎麼去理解它?我一看這件花觚,它從紋飾到造型到分量到款式,跟景泰年間的那個公認的那件東西無二,所以我當時非常興奮,就花了不多的錢跟人家討價還價就買了,現在在觀復博物館裡展出,大家有機會都去看,這個洞我沒有補上,現在的技術是可以補上的,但是我覺得歷史留下的痕跡,就讓它留下吧!有時候歷史很多無知是我們後人知道了,當時的人是不知道的,當時打眼的人如果知道這一眼打下去,多少錢就丟了,打死他他也不會打這個眼,他是不知的。晚明的時候,有一個人叫金嗣孫,他寫過《崇禎宮詞》,它上面有這樣的話,他叫“賜來谷雨新茶白,景泰盤承宣德甌——金嗣孫《崇禎宮詞》”,他景泰盤子上面擱著一個宣德的碗,或者說是一個盆形的碗。我們過去說甌是指瓦狀的容器,甌在過去的本意上是比較低的,但是後來提得比較高。晚明的宮廷生活以及市民生活相對來說都比較奢靡,“景泰盤承宣德甌”,一看,就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我們講過宣德青花價值連城,那麼景泰藍這個盤子也是價值連城,兩件東西湊在一起,盛上來就為了喝一杯茶,想起來這事都是奢靡呀!“甌”這個字呀,我們今天不怎麼用了,我們的容器中基本上沒有甌這個概念了,過去呢是有的,尤其是文人之間,還用這個甌的諧音去斗氣。比如有那麼一段記載,說乾隆有一次跟紀曉嵐聊天、吃飯,看到桌子上有兩盤子豆子,然後皇上就說:我出一個上聯,你能不能對?他說:“兩碟豆”,就說我這桌子上就這兩盤子兩碟子豆子嘛!紀曉嵐張口就說:“一甌油”,說我這有一碗油。皇上說我不是這意思,我說的“兩蝶斗”是指兩個蝴蝶上下翻飛,紀曉嵐反應快,說我說的這“一鷗游”也不是這一碗油,是一只鷗鳥在緩慢的飛翔叫“一鷗游”。乾隆不服氣呀,說那我還能添字,我叫“林中兩蝶斗”,紀曉嵐馬上就說:“江上一鷗游”,說的非常的美。我們想我們的古代文化中,有很多非常優美機智的地方,就通過一個甌就能夠體現出來。



在清朝之前,景泰藍作為皇家的專用品,一般老百姓是難得一見的。然而到了清代,在北京形成了一個神秘的市場,曾經的皇家專用品景泰藍的身影,也偶爾出現在這個市場上,那麼當年這個神秘的古董市場究竟在京城的哪裡?曾經無比珍貴的皇家景泰藍究竟又是怎樣悄悄流向民間的呢?



晚明景泰藍品種再增加,但是質量在下降,它的特點呢就是沙眼在增多。景泰藍是要燒制的,它填完材料以後一定要進火燒制,如果質量不能控制,沙眼就會增多。我們當時中央政府也非常重視景泰藍的制造,比如他用景泰藍做了多穆壺,我們看一下圖。多穆壺用景泰藍制造顯然有禮品的意味,因為多穆壺是少數民族是蒙、藏少數民族,用來喝奶茶或者擱酥油的,那麼用景泰藍這麼名貴的材料做,那顯然它有跟少數民族溝通的意思,所以中央政府當時把這些東西都大量的發往西藏、內蒙,跟少數民族保持良好的關系。明末清初孫承澤在《春明夢餘錄》中說:“若奇珍異寶,進入尚方者,鹹於內市萃之,至內造如宣德之銅器,成化之窯器,永樂果園廠之髹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琺琅,精巧遠邁前古,四方好事者,亦於內市重價購之。——孫承澤春明夢餘錄》”這段記載寫得非常有意思,非常明確,他說,奇珍異寶要想匯入進宮,都在北京的內市雲集。內市在哪呢?就在我們今天的神武門外,景山正門前面那塊廣場,那個地方過去叫內市,在明代的時候。當時明代的時候,還叫玄武門,後來到了清代以後,因為避康熙的諱改成神武門,就在那個地方叫內市。他說了,有宣德之銅器,我們講過宣德爐;成化之窯器,那顯然是成化杯;永樂果園廠之髹器,我們講過漆器,所謂髹器就是漆器,這些名貴的東西包括景泰藍都雲集到內市,大家挑選,好的就進了宮。他最後這一句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四方的好事者,喜歡的人,也都跑到這個地方去買,買完了以後可能就帶走了,不一定就進宮了。當時北京還有外市,剛才說了,所謂內市就是指這一狹小的這塊地方,外市是指北京的各個古董商攤,這都屬於外市。這內市有點像今天拍賣行,外市多少有點像潘家園,那些地方的東西,相對來說等級就比較低。古董的需求是社會富足的一個表現,它強調的很大程度上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質的。我們一開始很容易物質化,這東西我喜歡它是因為它有一個物質,實實在在的擺在跟前,但是更多的是圍繞這個物質發生的精神層面的東西。我們實際的需求是需求這精神層面的東西,你比如說,你喜歡一個宣德甌,那不就是一瓷碗嗎?拿一個白瓷碗也行,你要是喝粥的話,你拿白瓷碗喝和宣德甌喝都差不多,問題是宣德這件東西是具有極大精神層面的東西,這一點是我們社會富足時的一個需求。



明朝皇宮中那些精美絕倫的景泰藍,在當時一定給剛剛入關的清朝皇帝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們把這些皇家景泰藍視作珍寶的同時,又將會制造出那些清朝獨有的景泰藍?而在這些清代景泰藍的背後,會有怎樣一個特別的現代故事呢?



康熙十九年,武英殿、養心殿,設立了造辦處;康熙五十七年,武英殿琺琅作改歸養心殿,它從等級上也提高了。康熙對歐洲傳教士帶來的琺琅非常感興趣,這時候的琺琅不是掐絲琺琅而是畫琺琅。我們將琺琅彩的時候講過,它有銅胎畫琺琅,有瓷胎畫琺琅,有玻璃胎畫琺琅,這三種胎畫琺琅都是康熙一朝創燒的。康熙三十年,在《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裡康熙這樣說:“朕新制法藍碗,因思先帝事未嘗得用,亦特擇其嘉者,供奉陵寢” 。我們過去一直講要尊重祖宗、尊重歷史,這個尊重一定要有具體的事件。康熙在三十年的時候,新試燒成功琺琅碗,他就說我的父親先帝沒有用過這個東西,我要挑最好的供奉在他的陵前,表示我的一個孝心。那是一國之君都要表示這樣的孝心,我們今天每一個人只要你是中華民族的一員,你就應該表示這種對祖宗的孝心,不僅僅是對你的祖宗是對我們民族的祖宗。琺琅彩由於康熙的重視,它就開始普及,但是掐絲琺琅在康熙一朝燒造的並不太多,可能是因為瓷胎畫琺琅、銅胎畫琺琅以及玻璃胎畫琺琅影響了掐絲琺琅的制造。到了雍正一朝,景泰藍明顯的增加,史料也在增加。比如雍正十年,有這樣的史料記載,說做了一組爐瓶燭台,俗稱五供。什麼是五供呢?一般在祖宗排位前要供五件東西,中間一個爐,兩個花瓶,兩個燭台,一共是五個,俗稱五供。咱們有機會如果去清西陵,看看那還有巨大的石五供,搬都搬不動的那種石五供,還都擺在陵寢前面。五供由於五件,是非常容易失群。所謂失群是古董的專業術語,就是說它歷史上這個數量一旦分散就叫失群了。我有一個朋友買了一對燭台失群的,買的比較便宜,回來就跟我炫耀、顯擺,說馬先生來看看我這對燭台,我在歐洲買的便宜,景泰藍的,漂亮著呢,你來看看。我一看東西確實不錯,我就跟他說,我說你這東西呀,你不是買的便宜嗎?你就加點錢勻給我吧?他說那哪能啊,我不賺這錢,我自個兒回去擺著,過兩天我還有結婚紀念日呢,我得用上它。結果呢他那結婚紀念日過了以後,他回來跟我說,他那結婚紀念日說出了點事兒。我說什麼事兒呀?說我這結婚紀念日,我就把這燭台拿出來了,想讓我老婆高興,我買了兩根大紅蠟,我得插上去點上呀,顯得乾隆年間的景泰藍燭台,宮廷所用,我今兒結婚紀念日點上,顯得屋裡有一氣氛。問題是我這蠟插不上去,我使勁一插,那蠟兩半了,那天晚上算瞎了,這蠟沒點成。他說這是怎麼回事兒呀?這時候該我炫耀了,我跟他說,你把這東西勻給我,我就告訴你怎麼回事。我就跟他賣了一個關子,跟他說你先聽這首詩,李商隱最著名的愛情詩《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蠟炬,就是這蠟燭。“春蠶到死絲方盡”,我們見過蠶吐絲的都明白,蠶是作繭自縛的,它吐完絲就死在裡頭。這個絲在李商隱的文學含義中代表了思念,這是愛情。但問題下面這句,蠟炬成灰,我就問他你什麼時候見過蠟炬成灰,蠟燭燒完就完了,“替人流淚到天明”,完了就完了,哪來的灰呀?我們過去理解就說那就是灰飛煙滅,沒了唄。古代的蠟燒完了是有灰的,因為它那個蠟芯,不是我們今天見到的棉線,中間有一個蘆葦,就是你為什麼插不進去的原因。你今天是一洋蠟,實心的,你一使勁那蠟又硬,就裂開了。過去的蠟,唐代時候的蠟中間是一個蘆葦,有的纏有布,這個蘆葦是空心的,所以你看那個蠟燭燭台上的蠟扦子比毛衣針還粗,比筷子略細點,就是這道理,它基本上跟蘆葦心一邊粗。燈跟燭是有區別的,我們過去說燈燭,燈是什麼呢,是燃液體的,燃油的,燭是燃固體的,燃蠟的。燭發明的比燈要晚得多得多,所以到了唐代的時候,蠟燭還是非常貴重的商品呢。我們過去說:“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四喜,對吧?“洞房花燭夜”,這個燭呢,不僅僅是一根紅燭,上面還有紋飾。我還藏有這樣的蠟燭,有機會我給你們看看古代的蠟燭有多漂亮。清末,我們今天點的這個蠟才進來,叫洋蠟,中間有一個棉線,把中國過去的那個蠟炬成灰的那個蘆葦去掉了,所以我們今天看見的蠟是沒灰的。



由於清朝幾代皇帝的特別愛好,使得景泰藍在清朝中期,達到了一個爐火純青的境界,並且成為了皇宮中價值連城的珍品。但是,出乎人們預料的確是,轉瞬間,景泰藍突然間急劇減少,並且大量流向了西方,那麼究竟是什麼特殊的原因,導致了景泰藍的衰敗?它們究竟又是為什麼大量流向西方呢?



乾隆以後,景泰藍的工藝越來越成熟,做的非常精細,器物也可以做的越來越大。我曾經在德國買過一個大號的景泰藍,80多公分一個大瓶,我們看一下圖,這個瓶子非常高80多公分,兩個鎏金的耳,我們從這個瓶子的紋樣以及造型上看,是乾隆時期的典型特征全部在身上體現了。我們加了這麼多課了,我們橫向可以開始比較了。我們講過陶瓷,就可以拿出陶瓷的造型,跟景泰藍的造型做一個橫向的比較,看他的差異有多大。在同一個歷史時期,橫向有時候在造型上幾乎沒有差別,在紋飾上沒有差別,在細節上也沒有差異,這就是文物橫向比較的好處。我買之前,那德國人跟我說,我買的這瓶子早年備不住就是八國聯軍從你們那弄過來的,我說那就該著我們買回來。西方人有很好的檔案習慣,很多東西都要記錄,所以一查就能查著這東西,一百年前在誰手,中間經過幾個人手,經過誰,他都很清楚。這種景泰藍對於器物來說非常大八九十公分,但是真正景泰藍能做多大呢?乾隆四十七年,乾隆下旨,造掐絲琺琅佛塔六座,其中藍地纏枝蓮八寶紋宮殿亭式塔,高達二百三十九公分。兩米四,比我伸出手來還要高,今天都在故宮裡收藏著。乾隆以後,景泰藍急劇衰退,為什麼呢?國家的經濟衰退直接體現在奢侈品上,景泰藍在所有的工藝品中成本是最高的,為什麼呢?是因為它以銅做胎,同在歷史上是錢,使多少銅就使多少錢,它工藝復雜的程度那個成本是另說,但是它的原材料成本就非常高,所以清代中葉以後,乾隆以後迅速衰退。直至晚清開始走入民間,這時候北京、揚州、廣州這些地方都開始有一些字號生產景泰藍,。有名的比如有老天利、德成、寶華生、靜遠堂等等等等,這些字號都非常有名。它那時候的特征,我們今天看非常明顯,就是它的胎一般都非常的薄,它使用工藝來彌補材料的不足,我不可能給你使那麼多銅了。老的那個景泰藍一掂很重,晚清民國初年做的這些景泰藍非常輕,但是掐絲掐得非常細,用功以來彌補材料上的不足。我們最景泰藍的認識偏低,西方人偏高。西方人認為這是你們中國代表宮廷文化或者說貴族文化的一種典型器物,所以大量的景泰藍都流往了歐洲,晚清到民國時期,就是第四次收藏熱的時候,古玩店裡不擺兩個景泰藍西安的檔次低,換句話說,有品位的買家一看你這店裡連景泰藍都沒有,轉身就出來了,覺得你低了。中國人並不認為景泰藍有多高源於文人的認識,文人認為這東西太花哨了,不含蓄,所以文人對景泰藍的評價一直不高,曹昭就說這東西俗的要死,清玩裡都沒這東西。由於文人這個態度,使我們的景泰藍,大量的撒手流往歐洲,西方人為什麼認為景泰藍重要呢?西方人看你的皇宮擺設,一進皇宮一參觀一看,故宮的大殿裡,凡是重要場合全部都是景泰藍的大香爐、大仙鶴,都是大件的景泰藍。乾隆四十四年除夕,乾隆吃年夜飯的時候,只有皇上的餐具是景泰藍的,剩下底下的全部都是瓷器的,其他材料的,就可見景泰藍當時在宮廷中的一個地位。



雖然當年的中國皇帝,都把景泰藍當作寶貝來看待,但是在此後的數百年時間中,景泰藍卻遭到了一種出乎意料的冷遇,以致於今天的許多博物館都難以找到當年景泰藍的影子,那麼,究竟是什麼特殊的原因導致這樣奇怪的事情發生呢?我們今天在哪裡還可以看到當年那些皇家景泰藍的蹤影?



由於我們過去文人的這種誤解,導致景泰藍都不大重視,全國收藏景泰藍最多的就是故宮博物院。你們查工藝美術全集的時候,景泰藍卷的那一本裡,除了幾件是西藏博物館所藏,西藏博物館所藏都是當年中央政府贈送給西藏的,那麼剩下的全部都在故宮,我們其他重要博物館裡幾乎都沒有景泰藍的收藏,就是歷史上的這個原因。我們發現這個原因以後,我們就不停的收藏,我們在近十年的時間內征集了幾百件景泰藍,在全世界各地,我們有一個專門的景泰藍館,將來都可以供大家去欣賞。景泰藍雖然是一個外來的工藝,但經過了元明清三朝皇家的推崇,再加上工匠的一個努力,使它成為了中國工藝美術的一個奇葩。由於中國文人不推崇這種繁縟華麗的藝術導致景泰藍,我們不大重視它,導致我們對景泰藍的研究也非常的低、非常的淺,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文化史觀,我們一定要加強自己的文化史觀。什麼是文化史觀,歷史上所有客觀存在的東西我們都應該尊重它。但是不幸中的萬幸就是我們景泰藍的這朵奇葩,西方人非常認可,景泰藍在西方人心目中是代表中國燦爛文明的。

我們下一講,講一門也是西方人帶給我們的,有我們發揚光大的藝術形式,就是鼻煙壺。

謝謝大家。

2012-09-23 16:04:50 | 引用
xlz66
xlz66
Re: 話說景泰藍~~
blog.sina.com.cn/s/blo...0gzbf.html

欣賞下現代的~~ icon_smile.gif

國之瑰寶、民族奇葩:景泰藍



李恒昌



在濟南博物館舉行的首屆當代工藝美術大師景泰藍獲獎珍品展,展出了錢美華、張同祿、鍾連盛先生的景泰藍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流連忘返。

















2012-09-23 16:10:11 | 引用
Re: 話說景泰藍~~
接。。











2012-09-23 16:11:23 | 引用
xlz66
xlz66
無題
呵呵, 冰箱為清代乾隆年間制作~~ 是真的嗎?

news.xinhuanet.com/col...999123.htm

淺說老北京的“景泰藍”

說到景泰藍,是人人都熟悉的北京所特有的美術工藝品。從名稱上讓人會想到這是我國明朝景泰年間發明創造或曾大量制作的一種工藝品。但實際上這種工藝品的制作並不是始於景泰年間,因此“景泰藍”的名稱並不能包括景泰以前的制品,稱它為“景泰藍”是不大妥當的。但考慮到這名稱已為我國廣大人民所熟悉,同時也有了一定的歷史淵源,並沿用至今,在國際上也是如此,所以就沒有必要再為它正名了。它還有另外一學名“銅掐絲琺琅”。

關於“景泰藍”的名稱,多解釋為琺琅制品盛行於明代的景泰年間,加上制作出的成品的釉色又多以藍色調為主,因此故名“景泰藍”。說到它的起源更是眾說紛紜,但多數中外學者、美術史家都主張景泰藍工藝是在元代從阿拉伯地區傳入我國。元代,掐絲琺琅叫作“大食窯”或“鬼國嵌”。有金胎或銅胎等,以銅胎為多,用薄而窄的銅絲掐作成多種圖案,粘在銅胎上,填上各色琺琅料,經過烘燒、磨光等工序成器。

銅胎掐絲琺琅,北京著名傳統工藝品,據故宮博物院最早的藏品中系創於明宣德年間,至景泰年間才廣泛流行。景泰藍的制作工序分: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其中最為復雜細致的工藝就是掐絲和點藍的技術。品種有瓶、碗、盤、煙具、台燈、糖罐、獎杯等。

制胎。景泰藍的造型美觀首先取決於制胎,制胎是使用延展性好的紫銅片按預先設計好的圖紙下料,經錘打、裁剪出不同的面料或切割成不同的圓形等,並用鐵錘敲打成所需要的各式各樣的銅胎。特殊造型和精品,從頭到尾,完全要用手工制作完成。明、清時還有鑄胎、剔胎、鑽胎等工藝。

掐絲。景泰藍制作好胎形後,掐絲是主要制作的工序。制作的方法是用鑷子將事先做好的柔軟、薄而細的並具有韌性的紫銅絲,按照設計好的圖案,用手掐(掰、彎)折疊翻卷成花紋的工藝過程是十分復雜的,制成各種紋樣,蘸上白芨或漿糊粘在銅胎上,後經燒焊、點藍和鍍金等工序完成。掐絲工藝,技藝巧妙,全憑操作者的一雙巧手和純熟的技藝,掐飾出妙趣橫生、神韻生動的畫面,但這絕非易事。

點藍。經過掐絲工序後的胎體,再經燒焊、酸洗、平活、正絲等工序後,方可進入點藍工序。點藍是藝師把事先備好的琺琅釉料,依照圖案所標示的顏色,用由銅絲錘制成的小鏟形工具(行話稱藍槍),一鏟鏟地填充入焊好的銅絲紋飾空隙中。

燒藍。是將整個胎體填滿色釉後,再拿到爐溫大約800攝氏度的高爐中烘燒,色釉由砂粒狀固體熔化為液體,待冷卻後成為固著在胎體上的絢麗的色釉,此時色釉低於銅絲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經燒結,一般要連續四五次,直至將紋樣內填到與掐絲紋相平。

磨光。用粗砂石將釉面磨平,如釉面有凹下的坑窪之處再補點一次釉(行話叫“亮白”),經燒熔後用細石磨去火亮,然後用黃石磨,如有不平之處,仍要用釉料補上燒好,最後用炭磨,整體打磨細膩。最後,所有的銅部及細絲采用傳統的鎏金工藝鍍金。

景泰藍工藝的藝術特點可用形、紋、色、光四字來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藍器物,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這取決於制胎;還要有優美的裝飾紋樣,這取決於掐絲;華麗的色彩取決於釉料的配制,輝煌的光澤完成於打磨和鍍金。因此,可以說景泰藍是具備了我國傳統工藝中造型、色彩、裝飾為一體的一種特殊工藝品。

明代景泰藍以“宣德”、“景泰”時期為代表,風格渾厚有力,自然豪放,簡樸典雅。作品大部分為宮廷所有,也有作寺廟的祭器。所見到的景泰藍,以宣德年間的制品為最早。這個時期的景泰藍風格特征已形成。就品種來講有爐、瓶、盒、碗、盤、鼎、薰等器。在造型方面多仿觚、尊等青銅器或瓷器的造型。制作胎型的物質材料有金、銅兩種。胎型上設計的紋樣,多為蕉葉、饕餮、獅戲球和番蓮等。紋樣加工的方法有鑿胎、掐絲的區別。釉料多呈藍色,如天藍、寶藍等色,另外還有淺綠、深綠、紅色或白色等。一般大件的器物,銅活渾厚,鍍金燦爛。故宮內藏品多有款識,如在器型的底足內,書有“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的楷書體或篆字款識,與當時的漆器填金刻款、青花瓷器款以及“宣德爐”款相近似。掐絲琺琅纏枝蓮象耳爐,就是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

景泰年間,掐絲琺琅的工藝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期間還創造出許多新的色釉,僅藍釉就有鉻藍、天藍、寶藍、透明狀的普藍、粉青、金色等,還有桃紅、墨綠、粉綠、淡綠,以及黃、白、紫等多種顏色。釉質優美沉著,尤其是藍釉,更有一種寶石般的美感,當時的器物多以這種藍釉為底,創造了景泰年間以藍為主的風格。品種上,偏重向實用方面轉化,除了瓶、爐、盒、盤、薰等品種外,還有花盆、炭盆和蠟台等器。說明當時的制胎水平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准。並且又有了樓台、山水、人物、花鳥等描繪現實物象的題材,二龍戲珠、夔、鳳等寓意性的題材。在裝飾的手法上,非常重視金工的處理,器物的頂、蓋、耳、足、邊線等部位,多用鏨活技法裝點。這時期的制品,掐絲均勻規整,打磨光滑細膩,在工藝的質量方面比起宣德有了很大的提高。嘉靖、萬歷年間,出現了動物造型的新品種。

到了清朝初期,由於社會的安定與經濟的繁榮昌盛,景泰藍在繼承明代的傳統上有所創新。清初設立了“琺琅作”,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與“造辦處”合作,制造各種御用器物,琺琅“作”是其中之一。這時期制作的器物規模大、品種多,而且技巧精細,風格由粗獷向鮮明、華麗、清秀方面演變,制品更加結實實用。

清代雍正、乾隆時期,仿造“景泰年制”款的琺琅制品很多,清宮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記載“雍正六年五月初五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本月初四日,怡親王郎中海望呈進活計內奉旨……其仿景泰藍琺琅瓶,花不好,欽此。”、“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太監胡世傑傳旨,多寶格內著作仿古樣款掐絲琺琅一件、寶瓶一件、罐—件,俱要大明景泰陽紋款,先畫樣呈覽,欽此。”由此表明雍正、乾隆時代重視仿造“景泰御前琺琅”。“景泰御前琺琅”為:“景泰年制”款的掐絲琺琅器中,除部分後世改款和仿造者外,多數是景泰時期改制的,因此才在明末清初獲得了此稱謂。乾隆皇帝嗜古,要求把古代青銅器等的造型運用到琺琅制品中。仿古尊、鼎、卣、觚等古代禮儀器物的造型圖案,多有所本。仿出的古器物均展現出琺琅工藝的本色。有的是照舊樣仿制,有的是畫新樣制作,後在上鐫刻了“大明景泰年制”款。從宮內的藏品中可以看出這類仿制品,其風格類似明代特點。畫樣新制作的藏品中,可看出為清代特點。

乾隆時期,景泰藍制品在皇宮內處處可見。除繼承明代的制品外,還出現了犀、象、羊等造型。另外還制作大至丈余的屏風,小到僅寸許的軸頭,以及日用的桌、椅、床、楹聯、插屏、筆架、酒具、硯匣等。清室貴族信奉佛教,因而景泰藍也多制作法器等。如在宮廷寶相樓、梵華樓陳設有鐫刻“大清乾隆壬寅年造”款的大型景泰藍佛塔。北京的雍和宮和碧雲寺,也有許多與之相類的法器。

這時期的胎型采用的材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為金胎金絲,中等為銀胎銀絲,下等為銅胎銅絲。銅胎胎型的重量與明代相似,器表釉料的砂眼明顯減少,掐絲、磨光、鍍金都很精美。在底色調配上,除天藍、寶藍外,還有綠色調。粉紅與黑,是釉料中兩個新的品種。在裝飾手法上,流行題詩、題名,並增添加上了制作印章的圖形,這是借鑒於傳統的書法繪畫的手法。景泰藍與漆、木等其他工藝品的結合,也始於乾隆時期。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海禁大開。兩年後,農工商部創辦工藝局,設立了琺琅等作坊,以求“運熟貨出洋”。這時的制品,打胎、燒藍、磨光等技術有所提高,但制作出的成品胎薄、釉薄、鍍金也薄,並且它的銷售市場已擴展到了全國各地。二十世紀初,北京的景泰藍工藝品,曾在美國的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榮獲了一等獎。

景泰藍因種種原因流失了不少,隨著收藏的興起,有些人把目光也放在了景泰藍的上面。有人把它帶到了中央台的“鑒寶”節目中,經專家鑒定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去年底的拍賣會上均有景泰藍器物出現,而且價格不算低。更有人利用出國的機會,不惜花錢從外國購回。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名叫陸儀的女士曾捐贈了一對琺琅冰箱,在琺琅制品中,可稱得上為佼佼者了。這對掐絲琺琅冰箱,每件箱重102公斤,座重21公斤。箱高45厘米,上下均為正方形。箱的六面(包括蓋面)均為掐絲琺琅,露出的表面五面為纏枝寶相花紋,箱的底部系冰梅紋飾。制作的工藝精細,色彩艷麗。蓋的邊緣飾以鎏金,上有兩個錢紋孔,是為散發冷氣用的。箱兩邊上的四個提環,以雙龍戲球為形,美觀堅固。冰箱為清代乾隆年間制作。

據說這對冰箱原是宮廷之物,被溥儀偷帶出宮,後來運到天津,1932年往東北時因器物過大和體重,不便帶走,在天津拍賣了。還有說法是徐世昌做大總統時,以權謀私偷運的,現已是難以考證了。但有一點可以認定,此冰箱確系宮廷之物,被陸女士之父重金購得,後一直被陸女士珍藏保管直至捐贈。 (文圖/賈文超)

2012-09-23 16:14:25 | 引用
Re: 話說景泰藍~~
icon_eek.gif



2012-09-23 16:15:21 | 引用
xlz66
上一頁12下一頁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