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虎的聊齋
空間首頁 | 博客 | 好友分享 | 相冊 | 存檔 | 朋友和群組 | 個人資料

你所不知道的嶺南琴派 

2022-05-30 22:43:38
>>文章內容
原創 :新周刊

(本文轉載自收藏拍賣雜志)

近日小編抽空去打卡了廣東省博物館《大音希聲——古琴藝術與文化展》,現場的展陳美學設計,瞬間把小編帶入那個風雅的古琴音樂世界。



大音希聲——古琴藝術與文化展現場

圖源:廣東省博物館

古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追溯到上古時代,有神農氏、黃帝、伏羲等造琴的傳說,後來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為六弦,到了武王時再增一弦。自此之後,古琴以七弦琴的形式穩定流傳下來。

正如廣東省博物館這次的古琴展覽,將文人審美作為展覽主線。有關於古琴的風流韻事的確與文人脫不開關系。例如:“竹林七賢”中嵇康就擅奏古琴;伯牙和子期的“高山流水”等。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南京博物館藏 擅奏古琴的嵇康

01

琴與文人

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經常使用蘭花、竹子來自比,這類自然物象象征著君子高尚的道德情操,賦予物象人格化,從而使得這些文人士大夫的形象具象化。“攜琴”同樣屬於這樣的一類范式,用來表現文人士大夫等流的高尚情操。

宋代《聽琴圖》中描繪了官僚貴族雅集聽琴的場景。位於中心的男子身著道袍,被認為是宋徽宗。左右兩邊各坐朝士一位,垂手聽琴。戶外古松之下,琴人撫琴,聽者陶醉於琴聲之中。這一景象讓身處畫面之外的觀者從畫面的和諧中感受到了琴聲的延綿悠長。



宋《趙佶聽琴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古琴的形制大致有仲尼式、神農式、伏羲式、落霞式、蕉葉式、連珠式、襄王琴、璐王琴等。其中,仲尼式古琴最為常見。蕉葉式古琴形制優美,制作難度較大。絕佳的古琴一般以桐木做面板,用梓木作為琴底,俗稱“桐天梓地”。梧桐木質較軟,導音效果較好。梓木質地硬。以二木制琴,面板呈拱形,底板呈平面,能更好地以琴箱中空形成擴音效果。



古琴的面板和底板各部分的名稱

此外,四川生長有斫琴所需的各類木材,給古琴制作帶來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抗日戰爭時期百萬群眾西遷,大批古琴隨之流落重慶,並在新中國成立後被保存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博物館藏有唐以降歷代古琴,時間序列完整,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在國內博物館界名列前茅。此次廣東省博物館《大音希聲——古琴藝術與文化展》便展出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20余張古琴。

02

嶺南派古琴

古琴的派別一般以地區作為劃分標准,如嶺南派、蜀派、閩派等,不同琴派之間形成了固定的演奏手法,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琴學理論與流派傳統。

嶺南派主要流傳於廣州一帶及其周邊地區,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南宋末,受元軍侵擾,宋帝從臨安南逃至岡州崖山,一批中原琴譜隨之流入岡州。相傳古琴譜《古岡遺譜》便是當時保留下來。岡州即今天的新會縣。也就是說,南宋末年,來自中原的一批古琴譜流傳到今天的新會縣,帶動了嶺南地區古琴藝術的發展。

到了明代,陳白沙、梁啟運、釋聞一等琴人輩出。清代廣東新會人黃景星編《悟雪山房琴譜》,譜中收集琴曲50余首,集中反映了清代嶺南派古琴的成就,並最終形成以黃景星為代表的嶺南派古琴。在琴譜和琴學理論方面,嶺南派主要典籍包括雲志高的《蓼懷堂琴譜》(1686年)、黃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譜》(1836年)、何斌襄的《琴學匯成》(1869年)、容慶端和林芝仙的《琴瑟合譜》(1870年)、朱啟連的《鄂公祠說琴》(1898年)等。此外,嶺南派還擁有“天蠁”“松雪”“振玉”“水仙”等名琴。

下圖所示“天蠁”琴屬廣東四大名琴之一。相傳為唐代成都雷氏所制,詩人韋應物所有。琴底板上刻篆書“天蠁”二字,下有“萬年永寶”印章。近代,幾經周轉後為天蠁樓樓主黃詠雩所藏。並在1940年與“綠綺台”“秋波”這兩把名琴在“廣州文物博覽會”上公開展出。1954年入廣州博物館典藏。



廣州博物館藏“天蠁”琴

與其他琴派不同的是,嶺南派古琴的傳統名曲有:《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玉樹臨風》《平沙落雁》等。這些曲子形成固定的演奏手法與其他流派存在較大的區別。這些區別呈現在曲風上,則表現出嶺南琴派剛健、爽朗、明快的特點。打譜也是嶺南派古琴較為特殊的一種技藝,體現了琴人在處理實際演奏與“依譜鼓琴”的經驗與智慧。

1980年,廣東古琴研究會成立,楊新倫、莫尚德、區君虹等人加入,現有區君虹、謝東笑、謝導秀三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嶺南派古琴項目國家級傳承人。目前,由於古琴技法較難等原因,古琴傳承仍處於較為困難的境地。



謝導秀彈奏古琴

03

古琴的鑒定與鑒賞

著名漢學家高羅佩在《琴道》當中談到:“判斷一張古琴價值的高低,主要有兩個標准:首先,是琴面漆層的狀況;其次,是琴底板上的題字。”漆層狀況主要用來判斷琴的制作年代問題。琴板上的題字一是側面反映了斫琴者的審美品位,二是體現了這把古琴的流轉鑒賞歷程。

《琴經》第六卷當中,對古琴可能出現的裂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

古琴以斷紋為證,琴不歷五百歲不斷,愈久則斷愈多。斷有數等:有蛇腹斷,其紋橫截琴面相去或寸或二寸,節相似,如蛇腹下紋;又有細斷紋,即牛毛斷,如發千百條,亦停勻,多在琴之兩旁,而近岳處則無之。又有面與底皆斷者;又有梅花斷,其紋如梅花片,此非千余載不能有也。

當中提到古琴以斷紋作為年代判斷的標准。判斷標准主要有斷紋的數量和形狀,斷紋數量越多年代越久。隨著古琴保存年代的時間越長,在琴面、底板都可能出現不同的裂痕,主要有:蛇腹斷、牛毛斷、梅花斷。另有流水段、冰紋斷等。

在中國嘉德2017年春季拍賣會“絲桐金聲——名家藏珍古琴萃選”專場上,一把唐“金聲”仲尼式古琴以人民幣1840萬元成交,創近年古琴成交之最。



唐“金聲”仲尼式古琴

這把古琴征集自琵琶演奏家楊大鈞的收藏,來源可考,歷時久遠,造型古樸,屬於經典的仲尼式古琴。琴面、底板斷紋清晰。古琴大師吳釗在散文中談到這把琴的一些情況:

該琴仲尼式,琴體圓厚秀麗,木質松黃古老,八寶灰胎,內雜大量朱砂,間有少量金末。栗殼色表漆。面底細密蛇腹斷,兼雜梅花、流水斷,斷紋突起如劍鋒。肩在三徽處,長方形龍池與鳳沼。底面項間刻琴名“金聲”兩字。尾部冠角簡潔大方,無尾托,齦托呈半圓狀。玉質琴軫與雁足。腹內無題款。此琴楊氏尤為鍾愛,曾請管平湖大師用朱漆修補,認為其制作年代當在唐世。該琴撫彈之下,手感頗佳,琴音敦厚清潤,極具古風。

中國嘉德對這把琴的修繕情況也作了簡要介紹:

據楊大鈞先生後人楊寶元先生講,當年他家在定阜街,北京古琴會就在隔壁的興華寺街,即現今的興華寺胡同,管平湖先生經常到家裡做客與老先生切磋琴藝,並隨身帶著修琴的瓶瓶罐罐,裡面裝著大漆和鹿角霜等材料,在楊先生家裡修復了很多老琴,“金聲”琴是在解放前(1948年)做的修復。琴面栗殼色,局部有朱紅漆和混有八寶灰的鹿角霜,琴面徽外的栗殼色漆雖然漆的色相與明度較朱漆更接近於原有漆面,但略顯偏暖,這些都是當年管平湖先生修復過的部位。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道至簡、大雅於凡。”時間在悠揚的琴聲中停滯,古人對生活藝術的追求通過今人對古琴的演奏傳遞給我們。廣東省博物館的古琴展描畫了文人視角下的古琴審美。這種音樂藝術在嶺南生根,又帶有嶺南獨特的人文氣息。當我們從經濟價值看待古琴時,則更多地關注年代、真偽、流轉等問題。

小伙伴們對古琴展有興趣的,不妨前往打卡~



參考文章

[1]《廣東古琴史話》| 莫尚德

[2]《琴道》| (荷)高羅佩著,宋慧文等譯

[3]《近世古琴逸話》| 嚴曉星

[4]《楊氏藏珍三琴記》,《古樂尋幽》| 吳釗

[5]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圖片|南京博物院、故宮博物院、《中國古琴珍萃》、《琴道》、中國嘉德

(本文轉載自收藏拍賣雜志)
maohu | 點擊: 0 | 評論: 0 | 分類: 缺省 | 論壇: 天下收藏 | 論壇帖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現在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或者回復。

發表評論

文章分類
缺省  

Our Sponsors

快速導航
首頁
論壇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黃頁/二手
北美個人空間
免費注冊
登錄

統計
點擊: 8536044
帖子數量: 89027
開辟個人空間: 2013-03-28
最後更新: 2022-06-02

RSS訂閱
 
 
 
 
 

   https://www.westca.com/Space/u=maohu/lang=tchinese.html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