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虎的聊齋
空間首頁 | 博客 | 好友分享 | 相冊 | 存檔 | 朋友和群組 | 個人資料

寫有簡體字的文物一定是假的嗎? 

2021-03-29 22:24:54
>>文章內容
@域鑒

2014年,江西省博物館的一場普通的書畫展居然在網上引發了很大爭議,主要矛盾點就是清代書法家蘇廷玉的行書四幅中居然出現了近現代才有的簡體字。



  這幅原藏於廈門博物館的書法作品上的“亂”字是簡體,而它的繁體字寫法應該是“亂”。據此,很多網友認為:

  網友評論

  “簡體字是近現代才出現的,清代作品裡竟然有簡體字,肯定是假的。”

  這種情況並非是個例,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東”、“馬”等字均與現代使用的簡體字無異。



  而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漢字大多是1956年國務院正式公布《漢字簡化方案》之後開始推行的。那麼答案很清楚了:

  簡體字是建國之後才有的建國之前沒有簡體字,書寫簡體字的文物都是假的

  以上論證邏輯嚴謹,有理有據,此案到這裡可以宣告結案了,但聰明的你看看文章的進度條就知道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蘇廷玉和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均為真跡,並非贗品或是穿越人士所寫,甚至很多簡體字在漢墓竹簡和帛書中就出現了,歷朝歷代都有人使用,因此僅憑借古人書畫中出現簡體字,就不假思索地視其為贗品,太過武斷。



  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有324個字,其中102個是簡化字,占總字數的三分之一

  但是新問題又出現了,近當代推廣簡化漢字是為了更加簡單、便捷地傳播文化、教授知識,從而降低文盲率。

  古人又是為何使用簡體字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直接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懶。

  1、偷懶是人類的共性

  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隸書、楷書、行書,漢字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結構體系和優美藝術的字形,它不僅是中華文化的承載者,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繁體字卻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點,那就是筆畫繁多,書寫麻煩。以漢字“龍”為例,



  繁體一共是16畫,而簡體只有5畫,也就是說寫一個繁體“龍”的時間可以寫三個簡體“龍”還多一筆。

  所以在古代,人們為了書寫方便省時,創造出一種更為簡略的字形,稱為“俗字”。

  它是民間對漢字的一種自發性的設計創造行為,出於書寫便捷或是避諱等原因,達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漢字簡化使用方式。

  明末學者呂留良就曾經說過“自喜用俗字抄書,雲可省工夫一半。”

  直白點解釋:用俗字抄書就是省事,每天多出一半時間來摸魚。

  但是俗字之所以稱為“俗”字,是因為它與正字是一組相對的概念,不屬於規范用字。

  唐代顏元孫編撰的《幹祿字書》中就將俗字解釋為不符合六書造字規則的,僅限於老百姓使用的淺近字形。

  所以俗字一般只存在於信件、賬本、小說等沒那麼正式的通俗文書中。

曹雪芹《紅樓夢》手抄本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紅樓夢》手抄本中就用了簡體字(鐵、過、這、壞、聽、勸、體、寶、難、禮、爺、邊、問等等)。

  明朝末年文學家馮夢龍正式刊印的《警世通言》中也發現有許多簡體字。

  雖然官方提倡使用正體字,但是偷懶摸魚可是人類的共性,所以在清朝政府頒發的“內務府”令牌上居然也寫著簡體“務”。

  盡管不正規,但人人都能看懂,就別計較那麼多啦。
maohu | 點擊: 0 | 評論: 1 | 分類: 缺省 | 論壇: 天下收藏 | 論壇帖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maohu
無題





  2、簡化不簡單
  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都是經過國家統一規定再推廣的,出現異體字爭議的情況少之又少,但是俗字是古人自發創造的,由於每個人摸魚的姿勢不同,所以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出現的俗字也是不盡相同。
  “國”俗體字的多種字形
 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記載,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它們對應繁體字共1604個,也就是說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
  同一個字有四種不同的寫法......這麼熟悉的話好像在哪聽到過?


  固然同音同義並不影響書寫和交流,但混亂的文字局面肯定最終要靠強有力的手段實現統一。(這個道理兩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就明白了)
  近代正式推行簡體字活動的源頭爭議頗多,一說是太平天國首次賦予簡體字合法地位,在印璽和公告、書籍等,大量采用了民間流行的簡體字,同時也創造了不少新的簡體字,後來這些字大多數被《漢字簡化方案》收錄。
  1909年,清末教育家陸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應當采用俗體字》,首倡簡化漢字。
  新文化運動時期,諸多學者不僅推廣白話文,同時也大力推廣簡體字。當時魯迅說了一句驚人的名言:“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與錢玄同、劉半農等民國大家甚至提出要把漢字徹底簡化成拼音。當然這一想法最終並沒有成行。
  1935年,國民政府在錢玄同編寫的《簡體字譜》基礎上頒布了《簡體字推行法令案》,並由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很可惜由於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不久便宣布作廢。
  國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
  再到後來新中國建立,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逐步通過報紙雜志等出版物試用推行簡化漢字。
  其後數年,多次討論修改,最終形成了今年我們見到並使用著的通用規范漢字。


  這些簡化漢字其實就是對古代已有的字形所進行的篩選和整理,選擇其多種字形中更合適的一種。事實上,我們常用的簡化字中超過80%在古代就已經廣泛存在了。
  文字改革專家葉籟士對其中最常用的521個簡化字做過統計,發現解放區和建國後出現新出了101個,占20%不到,而其余420個簡體字都是自古就存在或解放前就已經流行使用著的:先秦時期68個,秦漢時期96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32個,隋唐五代時期29個,宋遼金元82個,明清53個,民國60個。
  所以以後當你的朋友在古代文物上見到簡體字大呼“這是贗品”的時候,你就可以淡定地找出這篇推文zhuangbility,咳咳,為他科普。
  總之,漢字簡化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反復且曲折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說自近代起,也可以說伴隨著漢字發展的始終,是人們意願和政權推動的共同結果。
  漢字簡化也不是筆畫越簡略越好,1977年推出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就因造成社會亂象而被停用。
  不論時代背景如何,改造漢字的目的都繞不過更便利的書寫,更簡便的閱讀,更有效的普及教育。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些“退簡還繁”的聲音。對於這種看法見仁見智,此處並不予以評論。
  但漢字作為華夏文明最重要的工具,其鋒利乎?其趁手乎?普通群眾擁有最佳發言權。
  漢字改造並不會因此終止,相反正因為它能順應時代要求,不斷創新,才能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延綿不絕。

2021-03-29 22:25:21 | 引用

發表評論

文章分類
缺省  

Our Sponsors

快速導航
首頁
論壇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黃頁/二手
北美個人空間
免費注冊
登錄

統計
點擊: 8542656
帖子數量: 89027
開辟個人空間: 2013-03-28
最後更新: 2022-06-02

RSS訂閱
 
 
 
 
 

   https://www.westca.com/Space/u=maohu/lang=tchinese.html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