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sible world

不要行義過分(傳7:16-18)

 
文章內容
[ 2019-07-01 15:33:07 | By: grinder ]
 
不要行義過分(傳7:16-18)

瀏覽數:876 日期:2013年09月06日 來源:良友電台  【字體:  】  

    傳道書7:16-18說“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知慧”講的是中庸之道嗎?

    傳道書7:16-17這麼講:“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不要行惡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有人聽了這句話,覺得很有智慧,特別像咱們傳統文化 儒家思想講的“中庸之道”,又像莊子在《養生主》中講的“為善無近名,無惡無近刑”,也有人聽了這句話覺得很奇怪:所羅門說不要行義過分,又說不要行惡過分,難道鼓勵人不要做太多的好事,並鼓勵人要適當地做些壞事嗎?!
    讓我們用心看看這裡講的是什麼意思。解通這兩節經文意思的關鍵有二:一是每節的後半段隱含對前半段的解說;二是將7:16-17和之前之後的7:15、18一起看。
    傳道書7:16這麼講:“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這句話中的“過分”有“增添”的意思,而這話的精粹,在“自逞”兩字。“自逞”兩字隱含對前文“行義過分”的解說。不管是刻意增添義行還是自逞智慧,都有一種“自 以為是”的想法流露出來。而“自取敗亡”中的“敗亡”,在原文中也有“被嚇壞、感覺驚訝”的意思。這裡講不要增添更多的好行為、不要自傲逞強表現出自己的智慧,原因是我們的智慧並不能自恃,我們以為能用自己的智慧、好行為來賺取好結果,但這麼想是錯的,如果有人這麼做,他一定會被所遭遇的後果而感到驚嚇。因為事情並不如他想的那樣發生。同樣,我們的心怎樣,我們並不知道,是不能夠用外在的行為來定我們是不是真正的義人。常表現出好行為的人中,自以為義、自視高人一等的驕傲人並不少。
    同樣道理,傳7:17“不要行惡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中“為人愚昧”隱含對前文“行惡過分”的解說。正如 7:16“智慧”界定了“行義”是好的,7:17這裡“愚昧”兩字已經界定了“行惡”是不好的。所以所羅門絕對沒有勸人“要 適當行惡”的想法,所羅門認定行惡的人是愚昧人。他們的後果是“不到期而死”。
    我們單看7:16-17這兩節還是不能太能掌握為什麼所羅門這麼說,但如果再看上文7:15節就明白了。傳7:15所羅門說:“有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這都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正因為世上有的是這樣的情況,所以他才繼續於7:16-17節,勸人不要為求報答或為求有好結果而增添義行,因為義人未必得到好報。人的智慧實在有限。另一方面,不要以為惡人會得好報,就放縱私欲去行惡,因為這樣做終必招來災禍。行惡的人是愚昧的。
    人不能憑自己的智慧定自己行為的結局。那麼人做人處世當如何呢?
    傳7:18給我們一個總結和出路:“你持守這個為美,那個也不要松手;因為敬畏神的人,必從這兩樣出來。”“持守這個為美”中,要持守的美,是義。但這義不是自以為義,不是要刻意為之的好行為,而是發自內心的。至於“那個也不要松手”中要謹守 的,是不要作惡。之後這句是最重要的:“敬畏神的人,必從這兩樣出來。”“出來”有“逃避、避開”的意思,就是能“避開極端”。一個敬畏神的人會避開極端,不會因為想得好報而拼命要表現好行為,也不會因為怕早死怕遭罰才不作惡,因為他有更高 的標准。他因為敬畏神,愛神,所以才決定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不管結果如何,他會按神的心意去做,因為他知道最終的審判和報應,是掌握在神的手中。而敬畏神,才是真正的智慧。“敬畏神的人,必從這兩樣出來。”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他也是自由的,是真正謙卑不自以為是的。
    總的來說,傳道書 7:15-18 要表達的重點是:行義不能保證無艱困不死亡。如果智慧和行義都不能防止滅亡,自義和自逞智慧更沒有用處。以為惡人會得好報而過分行惡更是不智。敬畏神的人有真智慧,不走極端,既不拘泥自以為是的義,也不放縱自己,卻會真正地過真正有智慧的生活。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damnff
無題
什麼都不要超過的

2019-07-01 15:34:28 | 引用

發表評論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