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首页 | 博客 | 好友分享 | 日记 | 相册 | 书签 | 存档 | 朋友和群组 | 个人资料 | 留言
自  我  介  绍

散淡之人

分  类
日  志
此功能已被空间主人关闭
搜  索
 
访  客
还没有任何会员到访.
导  航
信  息
点击: 640285
帖子数量: 1125
开辟个人空间: 2008-10-12
最后更新: 2014-04-03
RSS
 
 
 
 
 

王国维之死。。。 

文章内容
Posted by 散淡之人 2013-07-08 22:34:18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谥忠悫。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甲骨四堂之一(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也是著名的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号称教授中的教授。

溥仪退位后,王国维依然被任命为“南书房行走",也就是:帝师。后1927年,北伐军势如破竹,一路攻到河南的时候,王国维于1927年6月2日跳昆明湖而死。死后发现一纸遗言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导。我死后 当草草棺敛(殓),即行索葬于清华莹地。汝等不能南归, 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固道路不通,渠又 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 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 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历来王国维之死,不外有以下几种:

1)殉清说,作为前朝遗老,又是帝师。

2)悲哀时局说,北伐军即将过黄河,直趋北京,惶惶间自杀。

3)罗振玉逼债致死说,他们是儿女亲家,罗振玉常常逼迫利用王。

4)自殉文化说,这是陈寅恪的见解,陈寅恪和王国维无论从私交还是学术都很好,所以有可信度。特别是当清华王国维纪念碑建成时,陈寅恪更是亲自撰写了千古绝唱的碑文。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成怀恩不 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 其念,金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辞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 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 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 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 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 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 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 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 千万祀,与天壤而同火,共三光而永光。

王国维纪念碑
王国维纪念碑

王国维
王国维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commonsense
Re: 王国维之死。。。
既然王国维了,就抄这么一段: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最近,总能听到一些人在故弄玄虚地与人讲些为人的道理,把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抬出来唬人,似懂非懂地阐释其中的奥妙。乍一听还真是那么回事,但是当你真想跟他细做探讨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王国维只知其名不知其人,对他的三重境界也是只知其言不知其出处。

其实,“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笔者认为,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2013-07-08 22:47:04 | 引用
Re: 王国维之死。。。
commonsense _BBCODE_WROTE:
既然王国维了,就抄这么一段: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最近,总能听到一些人在故弄玄虚地与人讲些为人的道理,把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抬出来唬人,似懂非懂地阐释其中的奥妙。乍一听还真是那么回事,但是当你真想跟他细做探讨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王国维只知其名不知其人,对他的三重境界也是只知其言不知其出处。

其实,“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笔者认为,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正要贴啊。。谢谢

2013-07-08 22:49:01 | 引用
散淡之人
A70Plus
Untitled
寄情的文化土壤的消失,产生的绝望,把他导向寻找解脱。

2013-07-08 22:51:29 | 引用
Re: 王国维之死。。。
散淡之人 _BBCODE_WROTE:
commonsense _BBCODE_WROTE:
既然王国维了,就抄这么一段: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最近,总能听到一些人在故弄玄虚地与人讲些为人的道理,把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抬出来唬人,似懂非懂地阐释其中的奥妙。乍一听还真是那么回事,但是当你真想跟他细做探讨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王国维只知其名不知其人,对他的三重境界也是只知其言不知其出处。

其实,“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笔者认为,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正要贴啊。。谢谢


不好意思吖,不该夺您所好 icon_mrgreen.gif

贴这么一段,想说的是每人的感悟不一样,我倒觉得治学境界的次序应该是: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013-07-08 22:56:47 | 引用
commonsense
散淡之人
Re: 王国维之死。。。
commonsense _BBCODE_WROTE:
散淡之人 _BBCODE_WROTE:
commonsense _BBCODE_WROTE:
既然王国维了,就抄这么一段: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最近,总能听到一些人在故弄玄虚地与人讲些为人的道理,把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抬出来唬人,似懂非懂地阐释其中的奥妙。乍一听还真是那么回事,但是当你真想跟他细做探讨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王国维只知其名不知其人,对他的三重境界也是只知其言不知其出处。

其实,“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笔者认为,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正要贴啊。。谢谢


不好意思吖,不该夺您所好 icon_mrgreen.gif

贴这么一段,想说的是每人的感悟不一样,我倒觉得治学境界的次序应该是: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有见地,有深度。。。

不妨胡说:

1,探索,摸索,苦苦找寻,殚精竭虑,不得其门而入

2有时候是孤独,寂寞,要做冷板凳,,多方探索,广征资料

3 终于触类旁通,如多米诺骨牌,又如庖丁解牛,豁然开朗。。

您的。。132.。

2013-07-08 23:03:25 | 引用
Re: 王国维之死。。。
散淡之人 _BBCODE_WROTE:
commonsense _BBCODE_WROTE:
散淡之人 _BBCODE_WROTE:
我正要贴啊。。谢谢


不好意思吖,不该夺您所好 icon_mrgreen.gif

贴这么一段,想说的是每人的感悟不一样,我倒觉得治学境界的次序应该是: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有见地,有深度。。。

不妨胡说:

1,探索,摸索,苦苦找寻,殚精竭虑,不得其门而入

2有时候是孤独,寂寞,要做冷板凳,,多方探索,广征资料

3 终于触类旁通,如多米诺骨牌,又如庖丁解牛,豁然开朗。。

您的。。132.。


我原来也有与您一样的看法,只是觉得2是剑走偏锋的小概率事件,不宜当作最高的境界。
姑且胡说。。。 icon_mrgreen.gif

2013-07-08 23:08:33 | 引用
commonsense
哆来咪
Re: 王国维之死。。。
commonsense _BBCODE_WROTE:
散淡之人 _BBCODE_WROTE:
commonsense _BBCODE_WROTE:
既然王国维了,就抄这么一段: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最近,总能听到一些人在故弄玄虚地与人讲些为人的道理,把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抬出来唬人,似懂非懂地阐释其中的奥妙。乍一听还真是那么回事,但是当你真想跟他细做探讨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王国维只知其名不知其人,对他的三重境界也是只知其言不知其出处。

其实,“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笔者认为,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正要贴啊。。谢谢


不好意思吖,不该夺您所好 icon_mrgreen.gif

贴这么一段,想说的是每人的感悟不一样,我倒觉得治学境界的次序应该是: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学习了。。。

喜欢这个解释,站的愈高,望的愈远,从者愈寡人孤独。

2013-07-08 23:21:05 | 引用
Re: 王国维之死。。。
既然自杀,外因总是次要的。王国维自杀,前面几个所谓原因不过是诱因。

陈寅恪比较了解王,所以在文章中提到“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在褒扬死者之余,多少揭示自杀的主要原因。

王国维既然有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便自然自命清高。这样的人物只能安身立命于殿堂之上,不能接受乱世中沉沦人间的生活。当现实预示着过往的尊荣将不可避免成为过去,他内心的高傲,不妥协让他作出永远活在过去的最后决定。

有的人,确实是不能活在凡间的。。。

2013-07-08 23:56:30 | 引用
commonsense
积木
Re: 王国维之死。。。
commonsense _BBCODE_WROTE:
既然自杀,外因总是次要的。王国维自杀,前面几个所谓原因不过是诱因。

陈寅恪比较了解王,所以在文章中提到“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在褒扬死者之余,多少揭示自杀的主要原因。

王国维既然有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便自然自命清高。这样的人物只能安身立命于殿堂之上,不能接受乱世中沉沦人间的生活。当现实预示着过往的尊荣将不可避免成为过去,他内心的高傲,不妥协让他作出永远活在过去的最后决定。

有的人,确实是不能活在凡间的。。。


中国大概所有的读书人都生活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夹缝中。

2013-07-10 23:43:12 | 引用
Re: 王国维之死。。。
积木 _BBCODE_WROTE:
commonsense _BBCODE_WROTE:
既然自杀,外因总是次要的。王国维自杀,前面几个所谓原因不过是诱因。

陈寅恪比较了解王,所以在文章中提到“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在褒扬死者之余,多少揭示自杀的主要原因。

王国维既然有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便自然自命清高。这样的人物只能安身立命于殿堂之上,不能接受乱世中沉沦人间的生活。当现实预示着过往的尊荣将不可避免成为过去,他内心的高傲,不妥协让他作出永远活在过去的最后决定。

有的人,确实是不能活在凡间的。。。


中国大概所有的读书人都生活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夹缝中。


现在还有读书人吗?

都奔“阿堵物”去也

2013-07-10 23:45:07 | 引用
散淡之人
Prev Page123Next Page

发表评论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