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董烤鸭店

针对哈佛大学专家论文造假 美政府暂停心脏干细胞研究

文章内容

| 2018-10-30 18:53:58

针对哈佛大学专家论文造假 美政府暂停心脏干细胞研究

2018年10月31日
  科技日报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刘霞)据英国《自然》杂志官网29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心脏病专家皮耶罗·安维萨涉嫌论文造假事件甚嚣尘上之时,美国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暂停了一项关于使用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试验,因为此前有人质疑这一试验背后科学原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该研究所在29日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出于谨慎考虑,停止心脏干细胞研究,以确保该研究继续符合参与者安全和科学诚信的最高标准。”

  这项试验正是基于安维萨所做的研究,2002年,还在纽约医学院工作的安维萨和同事提出,心脏中的一种干细胞——c-kit细胞,可以让受损的心肌再生。NHLBI的试验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提供c-kit细胞或c-kit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的组合,于2015年启动,目标是招募144名参与者,到目前为止,已有125名患者报名参加。

  其实,早在本世纪初,由于其他研究人员未能重复安维萨的研究结果,就有人开始质疑心脏干细胞是否存在,同时也对安维萨的研究提出了质疑。

  安维萨于2007年前往哈佛医学院和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布莱根妇女医院,但2015年,他关闭了自己的实验室。2017年,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管理方——美国联盟医疗体系(PartnersHealthCare System)向美国政府支付了1000万美元,对安维萨团队提交欺诈性数据以获取联邦资金的指控由此达成和解。

  本月早些时候,布莱根妇女医院和哈佛大学呼吁期刊编辑撤回安维萨有关心脏干细胞研究的31篇论文,因为调查发现,他们提交的数据中包含有被操纵或伪造的数据。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学术界的大地震。

  截至《自然》杂志官网发稿前,没有联系到安维萨发表评论。

  总编辑圈点

  一个领域的开创者原来是骗子;发在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原来造了假;那些被寄予巨大希望的心脏干细胞,原来是一场空。安维萨论文被撤稿一事,如同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后续最现实的问题,是心脏干细胞研究到底何去何从。美政府给出的答案是暂停。令人扼腕的是,如此多资源投入到这一方向,消耗了钱,消耗了投身其中科研人员的青春,还消耗了寻觅新的有效治疗方向的可能性。这一事件再次提醒科研界,“可重复”是硬杠杆,如果忽略它,教训太惨痛。
点击: 0 | 评论: 1 | 分类: 上传 | 论坛: 新闻时评 | 论坛帖子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1. 大董烤鸭店

    论文造假是世界性问题 但不是中国学术界的遮羞布
    2018年10月30日 07:4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 

      论文造假,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利益,或许能带来暂时的虚名,但最终会让人自食其果。

      10月27日,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接受中国媒体专访,回应此前发生的哈佛大学撤稿事件、清华大学撤稿事件等热点问题。他指出,“论文作假是世界性难题,并不只发生在中国”。

      可以说,霍顿先生的回应直接戳中了学术界的痛点。如何处理、预防论文造假确实是个世界性难题,就连顶级学术杂志如《柳叶刀》也未能幸免。除了公众所熟知的抄袭、代写之外,还有许多难以在第一时间内被察觉的造假手段。

      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报道称南大教授梁莹至少有15篇论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时之间,对中国学术界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不过,虽然防止论文作假确属世界性难题,但这不能被某些人用作中国学术界的遮羞布。在《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梁莹曾称:“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如果这种荒谬的逻辑在学术界中流行起来,所造成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论文造假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但这不代表中国学术界就可以放松自我要求。日本“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因为博士论文不过关而主动辞职。韩国生殖学专家黄禹锡因为论文造假被开除公职,并被判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可见,外国学术界对于造假问题的处理方式是严格而有力的。中国大可借鉴相关做法,整顿学风,以期杜绝造假现象。

      防止论文造假的关键还在把关。据霍顿先生介绍,《柳叶刀》的编辑和评审有两大特点。一是具备相当过硬的专业能力,足以给出评判论文的权威意见。二是评审来自世界各地,如此一来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证评审人员构成的多元化。这两种模式,若能在中国学术期刊推广,相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除此之外,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即审稿人不会被告知作者的真实身份,作者也不会得到审稿人真实身份,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审稿的客观公正。一来,审稿人与作者之间产生猫儿腻的可能性被降到最低。二来,审稿人在检验论文原创度的过程中也不会有所顾忌。

      目前,新闻中曝光的论文造假事件,大多具有偶然性质。如果各高校依法设立具有学术权威性的机构,接受各方举报并负责处理相关案件,那么造假者在日常工作中也会感受到相应的压力,从而将造假行为扼杀于摇篮。试想,若梁莹在学术生涯早期的造假行为,能够得到期刊的及时阻止,或许她就不会在漫长的岁月中走上歧路。

      论文造假的问题之所以很难根治,恐怕还与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相关。一味用论文发表数量来评价人才,使不少科研工作者过度追求论文产生的数量而非质量。近日,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出通知,将联手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这一行动就是要改变在唯论文倾向下,容易出论文、出成果的“短平快”项目成为香饽饽,核心基础研究却少人问津的不合理现象。相信,没有了“四唯”这一紧箍咒的束缚,学者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工作中去,论文造假现象自然也会日渐减少。

      对于每一位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而言,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秉承诚信的处事原则,既是对学术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的爱护。论文造假,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利益,或许能带来暂时的虚名,但最终会让人自食其果。

      李勤余 来源:中国青年报

    引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