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家園
空間首頁 | 博客 | 好友分享 | 日記 | 相冊 | 存檔 | 朋友和群組 | 個人資料

誰對打坐、氣脈感興趣?來讀一下南懷瑾老師的《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2015-03-28 10:20:43
>>文章內容
在線閱讀在此:

www.shixiu.net/nanshi/zhuzuo/jzxd/

我們可以邊讀邊討論。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簡述:“長生不老”一直是千百年來世人的向往與追求。究竟如何修煉,方家各有所見。為答復學人的咨詢求教,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結合自己多年來的修習實踐,以及古今述作,撰寫了《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一書。書中著重敘述了佛、道、儒三家的靜坐修持法。內容包括:靜坐的姿勢與要點;靜坐中體內氣機的反應,與由此而引發的心理與生理的變化;佛家的七支坐法;道家的內丹靜坐法;打通任督脈、奇經八脈的方法;中醫經絡學說中的氣功;以及《太極煉丹秘法》、《菩提道次第論》等著作中的修煉法。為糾正訛傳誤修,怡生養年提供了有益的指導。
雲游天下 | 點擊: 0 | 評論: 12 | 分類: 上傳 | 論壇: 佛道淨土.中醫養生 | 論壇帖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雲游天下
無題
前  言


人,充滿了多欲與好奇的心理。欲之最大者,莫過於求得長生不死之果實;好奇之最甚者,莫過於探尋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超越世間而掌握宇宙之功能。由此兩種心理之總和,構成宗教學術思想之根本。西方的佛國、天堂,東方的世外桃園與大羅仙境之建立,就導致人類脫離現實物欲而促使精神之升華。

舍此之外,有特立獨行,而非宗教似宗教,純就現實身心以取證者,則為中國傳統的神仙修養之術,與乎印度傳統的修心瑜伽及佛家"秘密宗"法門之一部分。此皆從現有生命之身心著手薰修,鍛煉精神肉體而力求超越物理世界之束縛,以達成外我的永恒存在,進而開啟宇宙生命原始之奧秘。既不叛於宗教者各自之信仰,又不純依信仰而自求實證。

但千古以來,有關長生不老的書籍與口傳秘法,流傳亦甚普及,而真仙何在?壽者難期,看來純似一派謊言,無足采信。不但我們現在有此懷疑,古人也早有同感。故晉代人嵇康,撰寫《養生論》而力言神仙之可學,欲從理論上證明其事之真實。

嵇康提出神仙之的主旨在於養生,堪稱平實而公允。此道是否具有超神入化之功,暫且不問。其對現有養生之助益,則絕難否認。且與中國之醫理,以及現代之精神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等學,可以互相輔翼,大有發揚的必要。

一種學術思想,自數千年流傳至今,必有它存在的道理。古人並非盡為愚蠢,輕易受騙。但是由於古今教授處理的方法不同,所以我們今天對此不容易了解。況且自古以來畢生埋頭此道,進而鑽研深入者,到底屬於少數的特立獨行之士,不如普通應用學術,可以立刻見效於謀生。以區區個人的閱歷與體驗,此道對於平常注意身心修養,極有自我治療之效。如欲"病急投醫,臨時抱佛",可以休矣。

至於以此探究宇宙與人生生命之奧秘,而冀求超凡者,則又涉及根骨之說。清人趙翼倫詩,有"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力七分天"之說。詩乃文藝上的小道,其高深造詣之難,有如此說,何況變化氣質,豈能一蹴而就,而得其圜中之妙哉!
本書的出版,要謝謝多年來學習或修道的多方探詢,問題百出,使我大有應接不暇之感。乃以淺略之心得與經驗,掃除傳統與私相授受的陋習,打破丹經道書上有意秘藏私的術語,作一初步研究心得之平實報導。對於講究養生的人或者有些幫助。

在此尚須聲明,所謂"初步"並非謙抑之詞,純出至誠之言。要求更為深入,實非本書可盡其奧妙。如果時間與機會許可,當在從心理部分,乃至綜合生理部與心理部分,繼續提出報告。

            一九七三年歲次癸丑淨名盦主記於台北



長生不老確有可能

在我的一生中,有不少人無數次問過這些問題。一個做了幾十年醫生的人,如果沒有宗教家的仁慈懷抱,有時真會厭惡自己“當時何不學春耕”,懶得再講病理;同時更會討厭求診治病的人存有頑強的主見,不肯合作。我雖然不是醫生,但實在缺乏耐性詳細解答這些迷惑的心理病態,有時候碰到別人問起這些問題時,我劈頭就說:你幾時真正見到世界上有長生不死的人?除了聽別人說的:某地某人已經活了幾百歲,廣成子、徐庶,都還活在峨眉山和青城山上,絕對沒有一個人敢親自請出一位長生不死的神仙來見人。其次,我就要問:你認為靜坐便是修道嗎?道是什麼?怎樣去修?你為什麼要修道和靜坐?幾乎十個就有五雙的答復,都是為了“祛病延年”與“消災延壽”。講到靜坐與修道,大多數都想知道靜坐的方法,以及如何打通任督二脈與奇經八脈,或者密宗三脈七輪等等問題。可是他們都忘記了為長生不死而修道,為打通任督二脈而靜坐的最高道理--哲學理論的依據。因為一個人為自己長生不死而修道,這是表示人性自私心理極度的發揮。如果打通身上的氣脈便是道果,那麼,這個道,畢竟還是唯物的結晶。道,究竟是心是物?多數人卻不肯向這裡去深入研究了。

那麼,人類根本沒有長生不死的可能嗎?不然!不然!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認識兩個不同的內容:

(一)所謂長生,就是“祛病延年”的引申,一個人了解了許多養生必要的學識,使自己活著的時候,無病無痛,快快活活的活著,萬一到了死的時候,既不麻煩自己,也不拖累別人,痛痛快快地死去,這便是人生最難求得的幸福。

(二)所謂不死,不是指肉體生命的常在,它是指精神生命的永恒。但這裡所謂的精神生命,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它的本體,是超越於心物以外而獨立存在的生命原始;它的作用和現象,便是現有的生命和心理的意識狀態。至於精神的究竟狀況是什麼情形?那是另一個非常麻煩繁復的問題,留待以後慢慢地討論。其實,自古以來所謂的修道,乃至任何宗教最高的要求,都是要找到這個東西,返還到這個境界為目的,只是因文化系統、區域語言的不同,而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表達它的意義而已。

那麼,道是可以全修的嗎?“祛病延年”的“長生不老”之術,的確是有可能的嗎?就我的知識范圍所及,可以大膽地說:是有道可修,“長生不老”是有可能的。但是必須了解,這畢竟是一件個人出世的事功,並非入世利人的事業。如果一面要求現實人生種種的滿足,同時又要“長生不老”而成神仙,那只有問之虛空,必無結果。《說郛》上記載一段故事:有一位名公巨卿,聽說有一個修道的人,已經活了200多歲,還很年輕,便請他來求教修道的訣竅。這個道人說:“我一生不近女色。”那位巨公聽了以後,便說:“那還有什麼意思,我何必修道。”其實,除了男女關系以外,現實人生的欲望,有些還勝過男女之間的要求,更多更大。同時,更必須了解,想要求得“長生不老”,這便是人生最大的欲望,當然也是阻礙修道最大的原因了。一個人在世界上,要想學成某一門的專長,必須舍棄其他多方面的發展,何況要想達到一個超越常人的境界呢?道家的《陰符經》說:“絕利一源,用師十倍。”如果不絕世間多欲之心,又想達到超世逍遙之道,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至少,我的認識是如此,過此以外就非我所知了。


2015-03-28 10:27:29 | 引用
無題
人這種玩意,擁有什麼就不需要什麼。如果真的可以長生不老了,那就肯定會痛不欲生。

2015-03-28 11:07:07 | 引用
fangpao
仙雲
無題
其實修行到一定時候,對長生已經沒有興趣了。哪個也不可能長生不老,這個皮囊總是會壞掉的。

2015-03-28 12:41:31 | 引用
無題
小人,充滿了多欲與好奇的心

2015-03-28 14:14:37 | 引用
Caribou
雲游天下
無題
Caribou 寫道:
小人,充滿了多欲與好奇的心


凡人,充滿了多欲與好奇的心吧!
小人更差!

2015-03-28 19:25:52 | 引用
無題
仙雲 寫道:
其實修行到一定時候,對長生已經沒有興趣了。哪個也不可能長生不老,這個皮囊總是會壞掉的。


長生不老,只是個副產品。
修行,首先是為了解脫自在無煩惱!

2015-03-28 19:25:53 | 引用
雲游天下
雲游天下
無題
靜坐的方法


至於問到靜坐的方法有多少種的問題,據我所知,只有一樁--靜坐。如果要說靜坐的姿態有多少種?那麼,它大約有96種之多。可是所有方法的共通目的,都是在求“靜”。那麼“靜”便是道嗎?否則,何以必須要求“靜”呢?這是兩個問題,同時,也是兩個不同的觀念,包括三個要點,不可混為一談。

(一)靜與動,是兩個對立的名詞,這兩個對立名詞的觀念,大而言之,是表示自然界物理現象中兩種對立的狀態,小而言之,它是指人生的活動與靜止、行動與休息的兩種 狀態。道非動靜,動與靜,都是道的功用。道在一動一靜之間,亦可以說便在動靜之中。所以認為“靜”便是道,那就大有問題。

(二)求“靜”,那是養生與修道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說是基本的方法。在養生(包括要求健康長壽--長生不老)方面來說: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從“靜”中生長,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動物、植物、礦物的成長,都從“靜”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尤其是植物--一朵花、一粒谷子、麥子等等的種子,都在靜態中成長,在動態中凋謝。人的生命,經常與活動對等的便是休息。睡眠,是人需要休息的一種慣性姿態,人生往復不絕的生命動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機。

所以老子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靜為躁君。”以及後來所出的道家《清靜經》等道理,乃至曾子著《大學》,以“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等等觀念,都是觀察自然的結果,效法自然的法則而作此說。甚至,佛家的禪定(中國後期佛學,又譯為靜慮)也不例外。

(三)在精神狀態而言,靜是培養接近於先天“智慧”的溫床。人類的知識,都從後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聰明,動腦筋而來。“智慧”,是從“靜”中的靈光一現而得。所以佛家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也是以靜慮--“禪定”為中心,然後達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那麼,用什麼方法去求“靜”呢?這是一個非常可笑的問題,而人們都是那樣輕易地問出來。“靜”便是“靜”,用心去求“靜”,求“靜”又加上方法,那豈不是愈來愈多一番動亂嗎?若在禪宗來說,便可直截了當地答:“君心正在鬧,且自休去。”這樣說來,“求靜”根本便錯了,或者說:“可以不必求靜”啰!那覅⒋必尽然。不必硜y逄擼爸愀唄鄣廝擔話閎說男睦硨蛻磣刺O肮哂詼輝諦睦矸矯媯繅饈丁⑺枷搿⒅酢⑶楦械齲帽榷嗤返鈉儼肌⑴炫鵲慕印U嬗小拔蘧〕そ齬隼礎鋇那魘疲輝諫矸矯媯旱耐ㄐ小⑸窬母惺堋⑵⒌腦誦校筆笨炭潭薊岱⑸嗬值母惺埽繞湓誥滄氖焙穎綣硤逶繅亞狽脅「贍芑岱⑸帷⑼礎⒗洹⑷取⒀韉雀芯酰繞鴆瘓駁氖焙蚧掛苛搖!笆饔捕綺恢埂保撓捕矣啵砸話慍躚Ь滄娜耍⑾腫約旱乃悸怯淺T勇遙踔粒繞鴆瘓滄氖焙穎炊臃吃铩⒉話玻灰蚨湧只牛銜約翰揮Ω謾熬滄保蛘嘸由銜湎佬∷滌朊袼咨窕暗鵲拇擔峙隆熬滄被帷白呋鶉肽А薄F涫擔舛際遣幻韉覽恚約和飛習餐罰砑游蠡幔鉤尚睦砩系囊跤啊



靜坐的心身狀況


為了便於了解“靜坐”時有關心理與生理的問題,首先要從心理說起。人,為什麼想要“靜坐”?這當然有很多的理由,倘使說:“白頭歸佛一生心”,或者“我欲出離世間”,未免太過籠統。如果把它歸納起來,便如上文所說:為了“修道”,為了“養生”,為了“養心”等各種願望,總而言之,總有一個目的。

是誰產生這個目的?那當然會說:“是我。”那麼,是“我”哪方面的動機呢?一定說:“是心”--這裡所謂的心,大約包括了現代觀念的腦、意識、思想等等名詞。好了,既然是我“心”想“靜坐”,或者說“靜坐”先求“靜心”,何以在“靜坐”時,反而覺得思慮營營,其心不能安靜呢?殊不知我人的心--意思、思想,由生到死,從朝到暮,根本就習慣於思慮,它猶如一條瀑布的流水,永遠沒有停止過;只是它與生命共同存在成習慣,自己並不覺得平常就有這許多思慮,一旦到了要“靜坐”的時候,在比較安靜,向內求靜的情況中,便會發覺自己的心思太亂。

其實,這是“靜坐”第一步功效。譬如象一杯渾濁的水,當它本來渾濁的時候,根本就看不見有塵渣。如果把這一杯水安穩地、靜靜地放在那裡,加上一點點的澄清劑,很快變會發現杯中的塵渣,紛紛向下沉澱。不是這杯水因為在安靜的狀態,而起了塵渣,實在是它本來便有了塵渣,因為靜止,才被發現。又譬如一間房屋,平常看不見它有灰塵,當陽光忽然透過縫隙,才發現了光隙中有灰塵在亂舞紛飛,你既不要去打掃它,也不要用一個方法去掉它,只要不搖不動,不去增加,也不去減少它,慢慢的再靜止下去,它自然就會停止紛飛了。

但是在這裡最可能發生的問題,便是當安靜的情況來臨時,往往便會想睡眠,或者不知不覺,自己便進入睡眠的狀態。有了這種情形,又怎麼辦呢?那時,你要仔細審察,體會自己,倘使是從心理--身體的勞累,或者是心力的疲憊而來,不妨幹脆放身而眠,等待睡足了,精神爽朗時,再來“靜坐”。倘使發現心力和身體,並無疲勞的現象,那麼最好起身稍作運動,或者特別提起精神,作到始終保持適度而安穩的靜態才對。


2015-03-28 19:25:55 | 引用
無題
@雲游天下 大師,想問一下,都說打坐要堅持“三冬四夏”才能初見成效,這是怎麼回事呀?謝謝!

2015-03-28 19:56:06 | 引用
Norm
雲游天下
無題
Norm 寫道:
@雲游天下 大師,想問一下,都說打坐要堅持“三冬四夏”才能初見成效,這是怎麼回事呀?謝謝!


哈哈,我可不是大師,對於打坐,我是初學者耶。看看有沒有其他師兄能回答你?

其實,我們可以好好研讀真正大師們的關於打坐的開示,譬如這裡的南懷瑾老師。Click 第一樓那個在線閱讀的鏈接,就可以隨著自己的進度一點一點閱讀吸收了。

祝好!

2015-03-29 10:29:25 | 引用
無題
哪一本是靜坐的最佳入門參考書


幾十年以前,要學“靜坐”的人,沒有明師(不是名師)指導,便不敢學“靜坐”,實在找不到明師的時候,便靠道書中的丹經(修煉內丹做神仙的書籍),一知半解,肓修瞎煉。1924年以後,如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因是子靜坐法,以及由日本倒傳回來的岡田靜坐法、氣功秘訣等書,隨著時代的開明,教育的普及,印刷的發達,到處可以看到。抗戰勝利以後,佛家天台宗修煉止觀的書籍,如小止觀六妙門、摩訶(大)止觀,袁了凡靜坐法正續編等也應運流行,普遍傳開。同時,由藏文翻譯成漢文的密宗修法經典,或由英、法轉譯回來的密宗書籍,也陸續公開。其中以密宗黃教祖師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論》中,《修止與修觀》的抽印本,與天台宗大小止觀的方法相同,較為穩當妥實。但有關佛家修習靜坐(禪定)的書籍,又必須與全部佛學的教理相融會,才能相應。



因是子靜坐法的利弊


在這些書籍中如果要說哪一本書,可做初步入門最正確的指導,實在都不太合適。而合於佛道兩家正統的典籍,學理又不簡單,至於不太合於正統道理的書,問題又太多。在無書可資遵循的時候,比較普遍為人所樂道的,便是蔣維喬先生所著的《因是子靜坐法》,多少人如法炮制去學靜坐,多少人想使自身上發生氣派感受,做到和他一樣。其實,《因是子靜坐法》只能說是蔣維喬先生本身學“靜坐”的經驗談,或者可以說是他學習“靜坐”的反應實錄,可以貢獻給大家做參考,但絕不是金科玉律,更非不易的法則。我們首先須要了解,蔣先生開始學習“靜坐”的時候,早已患了嚴重的肺病,一個人到了有病的時候,心境反而比較寧靜。情緒雖然近於消極,有時思想反而清明,“有病方知身是苦,健時多向亂中忙。”這是人之常情。因為他本身有肺病,所以必須要在靜中修養,等到生理機能恢復本能活動的時候,相當於道、佛兩家所說的氣機或氣脈便會發生作用,循著中國醫學所說的人身十二經脈的流行,於是氣機到達某處,該處就自然產生某種感受。在這種情況當中,只要不去揠苗助長,任其自然流行,便是最好的生理療法,對任何一種疾病都有效,何況是必須靜養治療的肺病。總之,任何是中西醫藥治療疾病的根本方法,都靠靜養,所有中西醫藥物,只有幫助治療的功效,並無絕對去病的作用。疾病之所以恢復了健康,得到藥物幫助的效果,僅有十之三、四,靠著臥床住院的靜養,因此引發本身體能的治療而從獲生機,卻占十之六、七的重要。就是使用外科手術的醫療道理,也並不外於此例。何況有關心理和精神的治療,同樣不外於此理。

了解了這些道理以後,便可知道《因是子靜坐法》所說氣機發動和氣脈流行的境界,這只是著者蔣維喬先生有病之身學習靜坐後的現象和經驗,不可以偏概全,認為人人必會如此,視為千篇一律的定則。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依照《因是子靜坐法》去實驗“靜坐”,而且就把它視為師法之當然,必定會弊多益少,適得其反。


2015-03-29 10:32:45 | 引用
雲游天下
上一頁12下一頁

發表評論

文章分類
上傳  

Our Sponsors

快速導航
首頁
論壇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黃頁/二手
北美個人空間
免費注冊
登錄

統計
點擊: 156506
帖子數量: 110
開辟個人空間: 2014-05-13
最後更新: 2017-07-10

RSS訂閱
 
 
 
 
 

   https://www.westca.com/Space/u=46566/lang=tchinese.html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