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極樂

  • 心系極樂

  • 心系極樂
    我與無邊諸有情

    本來即是正覺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

    即發殊勝菩提心

文章分類

標題搜索

 

最新訪客

還沒有任何會員到訪.

普賢行願品講記 

 
文章內容
[ 2014-12-02 10:02:23 | By: 心系極樂 ]
 
普賢行願品講記(一)



智圓法師 講授

  今天正式講《普賢行願品》的經文。

  首先解釋經題和品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首先解釋經題。

  “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七種佛經命名中人、法、喻具足的經名。其中“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大方廣佛華嚴”是別名,“經”是通名。

一、解釋別名

  首先以所證和能證來解釋別名。所證是“大方廣”,能證是“佛華嚴”。

(一)所證——“大方廣”的涵義

  “大方廣”三字非常慣用,這是按照體、相、用三分來立名的。“大”是體,“方”是相,“廣”是用,詮釋的是眾生心性的體、相、用三大。

  下面依次解釋。“大”是對於本體的詮釋。它以常、遍為義,因為它“橫絕邊涯,豎無初後”,所以是常、遍,也就是常恒、周遍。從時間上說,因為它是無為法,不是因緣造成的,所以既沒有出生,也沒有斷滅。一切時間都是以生滅法來安立的,因為只有在生滅性上,才能分出一個個刹那,這樣從時間上就有了前後次第等。然而本性是無二的妙體,不是因緣所成,也就沒有初始。既然沒有最初的生,也就沒有相對的滅。也因此,在這個無始無終的妙體上,就有了“常住”的涵義。從空間上說,它並不是住在某一點上的法。一切空間的量都是妄識所現,而這個體本身遍一切處,沒有內外,所以叫做“周遍”。

  這就是絕待的大,它跟相對的大不同。凡是相對的法都是假的,也就是它自身並沒有大的自性,只是觀待於其他法安立出來的大。比如桌子觀待茶杯是大,但相對房子又成了小,這就看出桌子上並沒有“大”的自性,不然它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不會相對房子又成了“小”。像這樣,這種觀待的安立都是假立,因為都是依他而立,並沒有自身的體性。

  這樣就知道,本體是絕待的大,它既不是空間上有形量的大,也不是時間上相續漫長的大,而是無始無終,無內無外,常恒周遍,所以稱之為“大”。這就是我們的真心本體。能證到本性的大,那就還歸法界了。

  “方”是指相,它是軌持的意思,這是從法上得名的。諸法都持有自身的性相。譬如說桃花,它有粉紅的色彩、柔軟的質地、甜美的芳香等等。像這樣,諸法都毫不紊亂地持有各自特定的性相,這就叫“方”。

  “軌持”是說,在法上軌持著這種定相。“軌”,指軌范,意思是必然在正軌裡持著它的相,絲毫不會錯亂。那麼在世俗的范疇裡,可以看到外法上有長短、方圓、高低、冷熱、粗細、滑澀等的特有的相狀;內在的分別妄識上,也有善惡、貪嗔、欣厭、取舍、進退、強弱等的相狀。這些都是世俗妄識境界中的相狀。而這裡說的唯一是本體上具有恒河沙數的性功德法,在它的體性上本自具足各種德相,永遠不會漏失。

  所謂的“相”,是指智慧德相。就像世尊成道時說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如來的智慧德相在眾生身上本自具足,這也說明眾生本來成佛。但我們由於無明的力量,卻陷墮在迷夢般的虛誑、錯亂的境界裡。而這時候,如來藏就隨著迷染緣,顯現成恒河沙數的惑業苦。換言之,本性的德相與無明結合,就出現了輾轉不斷的惑業苦的相續之流。這樣一路下來,就叫做“流轉緣起”。也就是從十二緣起的無明開始,一路產生了行、識、名色等等,整個這一套都是錯亂系統裡的事。等到一切錯亂都消盡,自性本具的德相就自然發揮出它的作用,這裡沒有任何虛妄分別的造作。所以,到了最終還歸法界時,就成了無分別、無功用地任運成辦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業。

  “廣”是從用上取的名字,以包博為義。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廣博無邊,就是指具足一切十法界的因果。這也是由於本體常遍,德相無量,也因此具有一切妙用。之所以能出現普賢行海,能出現無量的淨土依正莊嚴,或者能顯發事事無礙、不可思議的一真法界的玄境,都是由於本性是如此的奇特。

  那麼,就差別法界而言,十法界也無非是真心隨著不同的染淨緣而變現出來的。大體上從染、淨兩分來說,隨染緣就出現了六凡法界,隨淨緣而出現了四聖法界。詳細來講,心如果陷在業果愚中,造作十不善等惡業,那隨著這種無明的因緣,它就會發起各種惡劣的行為,以這種業力就會變現出地獄、餓鬼、旁生三惡趣法界。如果能破掉業果愚,與因果正見相合,而修持五戒十善,就會出現人法界和天法界。但由於這裡還有真實義的愚蒙,也就是不明白諸法無我的實相,所以還處在世間法界裡。如果能發起覺悟,真心隨著悟達了人無我等,發起了了達一分真如的智慧,就開始修持四諦、十二緣起,由此就出現出世間的聲聞法界和緣覺法界。如果能再進一步,發菩提心,了達二無我,修持六度萬行,就會顯現菩薩法界。最後,知道了自心本具大方廣,明白自性的體大、相大和用大,或者本具法、報、化三身,之後隨順觀行,就會顯現佛法界。這樣就知道,原來十法界無非是真心隨著染淨緣而顯現,全都是真心的大用。

  像這樣,一旦明白了真心隨緣起用的涵義,就了解了用大。而且會知道,整個十法界的一切器情果報,全都是真心隨緣在顯現,這叫做“真如緣起”。所以,沒有一法超過本性的妙用,或者說一切作用都來自於本性,沒有一個在真心之外。當年唐憲宗請清涼國師入宮問法。皇帝問:“《華嚴經》裡說到的‘法界’是什麼意思?”國師回答:“法界就是一切眾生身心的本體。”這就知道,所證的“大方廣”並非很遙遠的事,它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本性,證到了就能成佛。

(二)能證——“佛華嚴”的涵義

  能證的是“佛華嚴”。“佛”是覺照的意思,也就是要通過不離覺照才能還歸法界。眾生和佛的差別就在迷悟之間。就像頓教所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是佛。所以“覺照”是“佛”的根本義。

  “華”,是從比喻上立名的,它有感果和嚴身兩種涵義。從花中會出現果實,這是感果的涵義;花佩帶在身上,可以莊嚴身體,這是嚴身的意思。這是以譬喻來顯示佛道的微妙內涵。也就是由菩提萬行圓滿成就的緣故,就能感得佛果;由無量妙德具備的緣故,就能莊嚴佛的十身。

  “嚴”,是從作用上講的,它包括“能嚴”和“所嚴”。其中能嚴是花,所嚴是佛,這是用外法來比喻內法。就像外在有很多妙花,就能莊嚴環境、處所那樣,內在有了功德,就能夠莊嚴自身。這裡是說,從內心顯發出極廣大的,圓具萬德的體、相、用,就能夠莊嚴法、報、化三身。其實,法、報、化三身就是體大、相大、用大,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莊嚴呢?那就是由於離開了無明的迷染,從我們的真心之中,就會顯發出本具的清淨莊嚴。到最終成佛時,無量無邊的身、語、意的妙德,都能自在無礙地顯發出來。所顯出來的果位行境,都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是我們所要證得的普賢行海,也是所要還歸的法界本元。

  所以古德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沒看過《華嚴經》,就不曉得學佛最終有何等的受用。這實在是一切事中無上的事。很多古聖先賢也是從這裡得到認識後,而發起無上道心的。所要求證的就是“大方廣”的法界,能證就是“佛華嚴”。

二、解釋通名

  “經”是通名,“大方廣佛華嚴”是別名。所有佛的語言都取名為“經”,這叫做“通名”,一部經有別於其他經,這種特別的命名就叫做“別名”。

  “經”的梵語是“修多羅”,直接翻譯過來是“線”,意思是能貫穿種種妙義。但由於在漢語裡,“線”字不夠莊重,所以譯為“經”。按照儒家的經典來講,“經”主要有法和常兩種涵義。所謂“萬代同規,百王不易”。儒家經典裡講的是世間倫常善道的法則,因為那裡說的都是顛撲不破的人倫正道,符合善惡因果律,因而成為萬代都必須遵循的軌則,這就叫做“法”。而且它是百代王朝都不可改易的正規,這就解釋了“常”。

  放在佛經上解釋的話,就應當上升到最圓滿的地步,也就是稱之為“十界同遵,三世不易”。意思是十法界的有情都必須遵奉大師佛的言教,因為這裡面徹底揭示了真理的法則,所以叫做“法”。而且,由於佛經所開示的真理,歷經過去、現在、未來無盡的時間長河,都不會有任何變動,因此稱為“常”。

  就本經來說,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所詮釋的深妙義理,最終是要證入毗盧性海,還歸一真法界。裡面講的所有道途、法軌以及最終證得的果地境界,都是真實不虛的,無論在什麼時空、境遇中,都不會有絲毫錯誤。而且,一切凡聖都要遵循這樣的法道來取證佛果。

  這就解釋了“經”的涵義。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心系極樂
無題
下面解釋品名。

  本品是《華嚴經》的最後一品,叫做“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以下從所入、能入和入三方面來做解釋。

一、入

  首先解釋“入”。“入”並不是指有兩個法,一個進入到另一個裡面,而是說智慧合到了法界,它本來不是兩個。也就是說,由於一念無明,不認識本具的法界,似乎從中脫離出去,但實際上從沒分開過,只是在名言中勉強說成脫離。什麼時候一念覺悟,馬上就回來了。所謂“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一念回光,還同本得”,都是這個意思。就好像一個本來有頭的人迷掉了,忘失了自己有頭,還不斷地在外面尋找,後來忽然一念回光,知道頭本來就在。像這樣,智慧跟法界契合,就是“入”的涵義。

二、所入

  所入的是“不思議解脫境界”。

  首先要明白不可思議的涵義,還要知道不可思議指的就是大解脫的境界,又要知道以什麼緣故說它是不可思議。

(一)為什麼說它是不可思議

  首先看到,在世間界中,事事物物都可以用思維去衡量,用語言來表達。但這只局限在妄識系統裡所見聞到的現相。換句話說,你能談論的只是你所見到的,能思維推度的,也只是現前世間界裡的各種現相和原理,這以外的根本衡量不到。就像古德所說:“如太末蟲,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火焰之上;分別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之上。”(法界、般若、真心等都是一法多名,不是兩個。)意思是說,分別心到處能緣,唯獨緣不到無分別智的行境。因為,只有斷了妄心才能現前般若,正當用分別心攀緣的時候,只處在妄識的境界裡,怎麼知道無分別智的境界呢?所以,必須把分別心斷掉才能見到。

  而且,妄識所緣的法都落在此相、彼相當中。然而實相並不是所緣的境相。這是不二的真如,又能有什麼所緣的相呢?有所緣就成了能、所對立,就是“二”了。也因此,它無法宣說,語言不可能表達到它。因為,凡是語言能講出的此者彼者,都要有一個定相、有一個名稱,而實相本身沒有定相,也不會持有固定的名稱。如果它固定住在某一個相或某一個名稱上,那就只能是這個,不能是其他,但實際上,一切都是它,怎麼可能有定相和名稱呢?

  要知道,分別心的運行法則是,首先必須固定好一個所緣相,然後心才能緣取。但這樣緣取到的無非是影像,哪裡會是實相本身?就像《般若經》上說的“無所見即是最勝見”,“見”也只是勉強立名,不是真的見了什麼境,只是對於自己身心的本體契合了、證到了,就說成是“見”。這才知道,原來這個法是沒有名稱的,所以語言是說不到它的。這裡說的“法”,不是指心前的一個個的法,真實的法就是法界,最終要證得的法寶就是指它。

  真正現證的境界不是語言、分別所能測知的。即使口裡想談,也沒有語言能實際說到它,這就像啞巴吃糖——說不出,所說的也只是旁敲側擊,你不能把語言當作真實。而且它沒有相狀,也不能認為見到了什麼就是法界,或者心裡揣摩出的形相當成是法界,這些只是妄識所緣,與真正的法界無關。所以,心想要緣它,卻沒有可緣之處,能緣到的都不是它。

  總之,法界本身離開了一切語言、相狀,實在不是分別心能說到和想到的。因此南岳懷讓禪師說:“說似一物即不中。”你說它是什麼,就已經不是它了。這的確是心不能思、口不能議的妙法,它就是法界。

(二)什麼法不可思議

  那就是已經遠離了客塵系縛,本性力用全體顯發的大解脫境界。

  這又有離障解脫和作用解脫兩種。由於它本身是唯證方知的事,所以沒辦法思議,不能以某個語言、聲音,或者分別心的某個行相來代表它。它超出了分別心的范疇。

  再來解釋兩種解脫的關系。消極方面叫做“離障解脫”,意思是,以虛妄分別為體性的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全部脫離,無明迷夢裡的所有妄相全都沒有了。原先執著這虛妄境界裡有實在的人和法,自己搞起分裂來,認為真的有主客對待,這邊是心,那邊是境,然後就不斷地以心緣取境相,還對此設立各種人和法的名言,接著是意識不斷地分別、計較,從這樣一種錯誤的道中,就累積成了各種各樣粗細、大小的煩惱障、業障等。由於一發生錯亂就有障蔽本性的作用,又由因的錯亂現起果的錯亂,這樣不斷地演變,就使得我們長期都陷在流轉中,沒辦法出來。以至於本有的相、用都無法開發,不但沒有任運自在地發揮它的作用,還隨著一股錯亂的力量,變現出一個接一個的亂相,包括生死幻夢裡所有虛妄的受用和境界等。什麼時候通過修道,消盡了一切障礙,就稱為從中獲得解脫,叫做“離障解脫”。

  這樣消極上遠離了障礙,積極上就有“作用解脫”。意思是由於離開了一切障礙,如來藏上本具的不可思議力用,就會充分、任運地發揮出來。所謂事事無礙法界,說的就是作用解脫的不可思議行境。它完全超出迷夢中的境界,根本不是妄識認為的這樣。妄識前的顯現只是假相,不能執以為真。真正遠離了妄想,就會出現不可思議的作用解脫。

  分別心前,一多、大小、自他、延促等,彼此之間有障礙。比如,一當中不能容多,大的不能入在小的當中,刹那中容不下億萬劫等等。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的妄執已經堅固成性,導致變現出來的現相彼此之間不能融通。但要知道,這些現相只是心變出來的,本身沒有自體或者無自性,一旦懂了這一點,就能把相歸到性上。也就是,既然一切相本來是性,在同一個性中就沒有什麼不可融通的。比如一刹那本是法界的緣故,本沒有一刹那的自相,所以就能在一刹那裡見三世劫海;一微塵本是法界的緣故,並沒有微塵的自體,所以在微塵裡能容納十方刹海。像這樣,一切事都能互相融通,這叫事事無礙。這不是奇妙的玄想,而是確實會實證到這樣的不可思議行境,這叫做“作用解脫”。

  像這樣諸佛任運成辦的事業相,根本不是凡情所能揣度。這裡,一塵中有塵數刹,一念中見三世佛,或者一刹那遍現在無邊法界的一切處中,以及一音圓演一切法等,全都是作用解脫。(就像《維摩詰經》所說:“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等。”意思是說,如果菩薩住在不可思議的解脫當中,可以把巨大的須彌山納入在微小的芥子裡等等。)

  總之,我們妄識中的時空相只是錯覺,根本不是法界的真相,首先就要了解這一點,不然就沒辦法信受普賢行願,更不會知道該怎麼發願。其實,發普賢行願就是由於內心希求證入普賢不可思議行海的境地,無上的願王是指對於無上的普賢行已經發了求證心。所以當務之急是對《華嚴》圓教的理趣得到大致的了解,這才會知道所願的境和對此生希求心,不然連發願的目的和方向都搞不清楚。

  再說,離障解脫和作用解脫指斷和證兩方面,斷一分就證一分,斷圓滿就證圓滿,所以以遠離一切障礙系縛的緣故,就會徹底現前不可思議的作用解脫。它完全超出原先處在障礙裡的情況。就像圭峰大師所說,一切法本來融通無礙,只是因為內心的執著,才導致多劫中纏綿不休,而感得在虛妄的顯現上有很多阻礙。就好像一個人在平坦開闊的地方露天睡覺。但睡著了入了迷夢,就看到四邊都是重重的障礙,比如重巒疊嶂,下面還有峽谷深水,沒辦法通過。但實際上,這些只是一念妄心幻變的假相。而正處在錯覺中時,會感覺處處都是障礙,根本無法通過。這時候會沒有膽魄說,“這些只是假相,我可以穿過去。”會感到非常害怕,認為一走過去,就會撞得頭破血流,或者一跳下去,就會陷在深水裡淹死。像這樣,有各種各樣的執著。實際上,當時就處在平坦、開闊,沒有任何障礙的境地。醒後發現,原來沒有什麼障礙。

  就像這樣,事和事之間本來沒有障礙,沒有性外之事的緣故,事本身就是性,也因此,任何事相裡面都可以包含一切。這是不可思議、超情離見的事,也是與凡夫的知見格格不入的地方。

  普賢行願所要入的就是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為此,在因地時就要發勇猛的希求心。也就是說,對於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有了勝解信後,進而就要對於最殊勝的普賢行海發生欲樂。這以後,它就成為你從現在起,直到成佛之間的堅定志願。這樣的話,你每天都會主動地按照它來發願。因為已經認識到這就是無上的願王,所有的願都會歸在這裡,再沒有超出其上的、比它更圓滿的願文了,所以,你會徹底決定下來,以後在每一座修法後,在每一天的功德完結時,都要用它來印持回向。像這樣,完成普賢行願就成了你生命的目標。總之,我們首先要生起對於所入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勝解信,由此才能驅使你正式進入願文的觀行。

  下面解釋“境界”,這又有分齊境和所知境兩種。

  “分齊境”,是說各自劃定了區域,各處在各的范圍裡。比如中國有自己的國界,日本也有它的國界,每個國家都處在這個范圍裡。按照十法界來說,每一種法界都有它自身的境界。地獄有地獄的境界,餓鬼有餓鬼的境界,乃至有人的境界、天的境界等等,這些都各不相同。再細分下去,裡面又有各自不同的境界。比如在人道裡,各個國家、民族等,也是各有各的境界。而且在同一個國家裡,五湖四海的人,也都有不同的性格、習慣等。總之,由於緣起的不同,萬法都有為緣起所決定的境界相。

  在十法界裡,以佛法界最為高妙,因為它沒有一點虛妄分別的障蔽。這裡要說的,就是佛或者普賢所具有的功德妙用的量。也就是客塵徹底消盡,如來藏全體顯露的功德或妙用的量,這就是此處所說的“境界”,也就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普賢和佛看成兩個。普賢表示大行,而果位普賢就是佛。“普”,指遍一切時處,“賢”,是說任何一法都是由妙體中性德的力用而顯現,所以無不圓滿周遍,無不超情離見、玄妙難思。這就是普賢的境界量。

  “分齊”的意思是,普賢處在佛法界中,而在佛法界以下,包括地獄法界到菩薩法界之間,都不知道這裡面的境界。就像如來藏教法裡講的,十地菩薩對於如來藏還只是像夜晚見色法那樣。這就表示,沒有實證到的時候,還無從測知它的量。所以,從差別義來看,佛法界高出了其他任何法界,這也是徹底覺醒的佛的境界,也是本來的法界。

  “所知境”,是說以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所攝的一切所知,或者所要了達之處,也是無有邊際的。十種差別法界所攝的無量事相,以及這些事相根源的本體,這些就叫做“所知”。而佛叫做“遍知”,意思是他徹底知道這一切,而且是現量了知。那麼,就所知而言,這裡的“境界”,指的是果位佛以他的遍智徹見的境界。佛已經徹窮了十方三世一切法,他一念就能遍見一切所知,所以,一切無不在佛的性海中現前。實際上這些都是不可思議的,所謂“一念”,也只是名言上立的一個說法,不然就沒辦法說。

  之後我們要了解分齊境和所知境的關系。總的來說,證得了所知境的緣故,就會由此現前分齊境。那麼,按照證到的所知境的層面,就會出現相應的分齊境。也就是說,證量越深廣,從中出現的功德妙用就越廣大。就像《十地經》《入中論》裡講的,從一地到十地的境界,隨著地地智慧的增長,所出現的功德數量、波羅蜜多增勝的情況等,也在不斷地增長。從這個層面上看,地上菩薩跟佛比起來,還是相差很遠。

  這裡是說,我們要到達無上果位的普賢不可思議解脫妙行的境界,這就是所要證入的地方。由於我們現在還處在學道位,所以時時不能失壞這種願力。有了它的引導,我們生生世世就會行在這條普賢大道上,一切時都會為了證得不可思議境界而努力。

  一旦達到無上的證量,那時,智慧就能一時緣無邊的境。當然,這裡的“緣”也只是名言假立。意思是說,境是無邊際的緣故,它包含一切差別法界裡時方所攝的一切現相,以及平等法界本身,而智慧徹證了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所以智慧也沒有邊際。這就是極其開闊的佛眼,他的智慧遍照到一切法,或者說已經證到了海印三昧。所以,十方三世的一切法都在佛的性海中顯現,了了分明,沒有一絲錯亂。

  由於這個緣故,我們唯一皈依佛為導師,因為他的語言確實是從如實現見中流露出來的,沒有一點錯誤。根本不是臆測、假想出來的,也沒有舉棋不定或模棱兩可的情況,也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偏差、錯亂。而且,由於已經出現了智慧的體,之後就從這裡應著無量眾生的機緣,出現了無邊的普賢大行海,出現任運無間、不可思議的大事業相。這裡面的一切都是全體起用,任何一個都是不可思議。這樣才知道,原來親證了所知境,就會現前分齊境,這是獨屬於果位佛或者無上普賢行海的境界。

  總之,由於實證了無邊的法界,就現前了廣大周遍的普賢行海。這裡的離障解脫和作用解脫實際是本自不二的。前者是從斷德上說,後者是從證德上說,而有斷就必然有證,斷到徹底時,必然就證到徹底,一點妄執都沒有時,就全都是自在解脫。這就是我們深心向往的地方,勝解了這一點,才會發起無上的普賢行願。

(三)以什麼緣故不可思議

  這要從四個方面來說:一、事無邊故;二、理深遠故;三、事理無礙故;四、以性融相,重重無盡故。

  首先,“事”,指森羅萬象。那麼,在十差別法界裡有多少事相呢?那是極其繁多,不可思議的。就拿地獄來說,其中任何一個地獄裡,都有數不清的事相。再比如人間,單是一個地球上,就有多少國家、民族、團體、家庭,一個家庭有多少個人,一個人的一生裡有多少件事……這樣合集起來,確實多得不可計數,用思維沒辦法測到它的邊,用語言也說不盡它的量。像這樣,事相廣大無邊的緣故,成為不可思議。

  其次,理體本身是絕待的,它沒有任何相可得,不是分別心能緣到的某種固定的相,也因此,它沒有任何可捉摸處,這就叫甚深不可思議。它超出分別心的行境,所以叫甚深。你不要以為分別心的本事很大,什麼都能緣。其實,它所緣的不過是個影像,而且,它所緣的此法彼法,都落在邊上,有固定的相。但本體並不是影像,不會落在某個邊上,所以,怎麼能把分別心揣摩出的影像當成是它呢?它是萬法的本體,哪裡會落在某一個邊、某一種相上?這就叫甚深不可思議。

  之後要知道理事無礙,就是指事和理不二,以分別心難以測知的緣故,不可思議。就分別心來說,如果緣著種種事相,就會認為這裡有很多差別;如果想到了本體,就會認為它是平等不二的,那麼,無數的事相差別和一真的本體怎麼可能是不二呢?這就難以思維、擬議了。其實,法界是事理無礙的,意思就是,一切空寂,卻能顯現森羅萬象;顯現森羅萬象,卻又本性空寂,無一相可得,這就叫做事理無礙。因為它是性空的緣故,你不能作一種實事來思維;同時,由於它是緣起的緣故,也不能想成孤分的理體。總之,事理無礙的緣故,超出了思維、語言的范疇。

  最後,以事相重重無盡的緣故,因而不可思議。這只有《華嚴經》裡有廣泛的闡明,所以被稱為“別教一乘”。這是說,相即是性,性外沒有相,所以,一一事相裡都能含容一切。它所包含的相裡面,每一個又都是性,所以又包含一切……這樣互相融攝,就成了重重無盡。

  要知道,不是在性之外有獨立的相,不然它就有自己的體了。不知道的人以為在性以外有種種法的實體,其實萬法的本體唯一是它。這樣知道了,就會相信以一刹那就是性體的緣故,不是在本性外存在這個一刹那的實法,所以在一刹那中能顯出無量劫。現證的時候也是如此,就在當下顯現三世一切劫。同樣,一微塵也是無自體的緣故,這本是法界,所以一微塵裡能含容無邊刹海。現證的時候,也是一毛孔中顯現無邊刹海。諸如此類,一切相都以法界性為體,既然同是性,那彼此間就可以融通。也因此,一裡能含攝一切,裡面的每一個又能含攝一切,這就成了重重無盡。

  像這樣,懂得這些不可思議後,我們才知道所要證入的境界是什麼,或者說普賢行願希求證到的地方是什麼。不然,如果連發願的目標都不清楚,那修《普賢行願》的效果就差多了,很難如理地依著經文,念念由衷地發起至誠的行願。那就只是口頭讀誦,雖然有功德,但離要求太遠。以這個緣故,在修持之前,需要對法義盡可能生起定解。

2014-12-02 10:10:21 | 引用
無題

三、能入

  能入的是普賢行願,也就是以普賢行願來入到不思議解脫境界中。

  我們知道,因和果要相稱,因上沒有稱性的行願,果上就證不到不可思議境界。而其他世間的願、小乘的願、權乘菩薩的願,都不稱性、不圓遍,也就不能入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也因此,普賢行願並不是哪個宗派特別的法,而是所有想證得無上佛果,入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人,都必須遵循的大道。要知道,三世諸佛、一切菩薩的行願,全部攝在普賢行願中。任何成道的人,都是經由這種願力的攝持,而不斷地升進,最終證到普賢行海而成佛的。而且,這是善財童子親自在普賢菩薩那裡得到的教授,普賢菩薩還當場顯示了自己成就的果位普賢行。總之,這是所有人都應該盡未來際隨學、效法的大願。

(一)“行願”的涵義

  願和行要兼具。首先起願,然後以願起行,也就是以願來推動行,再由行來加強願。就像大鵬鳥要有兩個翅膀才能展翅高飛,或者車子要有兩個輪子才能前進一樣,行和願一定要兼具,才能趣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這裡的“行願”,指真正稱合本性的無上的普賢行願。我們說的時候一般會偏重在“願”字上面,但實際上,有了願後,就要按照願的設定來發起相應的行持。不能願這件事,行那件事,否則願和行就根本不相符。這樣的話,雖然發了願,但根本不去實行,那還算是什麼願呢?

  這就要知道,有了願就必定要有行動,或者說,願裡說的任何一項,都要不斷地去履行,要用實際行動去成滿它。比如,生生世世持淨戒願,發了之後就要用行為去填滿它,要一條一條地隨著所發的願去殷重實行。像這樣,整個大願海裡含攝的無邊行為相,都必須實際證到它,最終要度過這個願海,這就表示已經徹證普賢行了。意思就是,對於普賢行願裡講的無邊菩薩行海,如果你還沒有做到,那就屬於還在這一邊;正在實行,但還沒行持圓滿,就屬於在中間;已經做圓滿了,就表示這一條願已經完成,已經度過它了。但不能只度過幾個願,完成少部分普賢行,而是要把所有從性中發揮出的普賢行海全部完成。當然,這不是一生一世就能完成的。雖然有個別人可以即生完成全部的普賢行,即生成佛,但就一般情形來說,首先心中要有這種願力,以它作為行動的指南,之後任何行為都要隨著這個願來發起,不能是過去那種隨心所欲、無所事事的樣子。

(二)“普賢”的涵義

   “普賢”又有人、法二種。其中法上面又有體和用兩種。

  體普賢是指我們的本覺心體,或者說一真法界。其中體性周遍叫做“普”,隨緣成德稱為“賢”。意思是說,心的本體遍一切時處,一切法都以它為體,所以叫做“普”;這個體能夠隨緣顯現出無量事相,這就稱為“賢”。“隨緣成德”,指真如理體隨著各種染淨緣,而成就十法界的一切事相。隨著染緣就在生死中顯現六凡法界,隨著淨緣就會證到涅槃,從而顯現出四聖法界。但無論怎麼隨緣而顯染、顯淨,真如本體都沒有絲毫變動,這就是體普賢。

  用普賢是指體上本具恒河沙數的功德妙用。由於用是以法界為體,所以當它無礙顯發時,就能一一隨著體而周遍顯現。也因此,到了果位普賢時,一毛孔裡的光,一個音聲都能周遍法界。所謂“一身遍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一音圓演一切音”等等。那麼,從用上是怎麼得到“普賢”的名稱呢?所謂“一即一切名普,一切即一曰賢”,一就是一切,這叫做“普”,一切就是一,這就說為“賢”。

  人普賢又有位前普賢、當位普賢和位後普賢三種。這是就修道的地位來劃分的。

  位前普賢,指登地以前發了菩提心的菩薩。這是以“曲濟無遺”稱為普,以“鄰及亞聖”而叫做賢(“亞聖”,指有學位的聖者,“大聖”,是指無學位的佛)。意思是說,他發了菩提心後,雖然暫時還不能做到實際救度一切眾生,但心裡常常存有這種意樂,所以叫做“普”。其中,“曲濟”,是指不是實際能做到救濟,但心裡一直是這樣發心、作意的。“無遺”,是說他發心時緣的是法界一切眾生,沒有一個遺漏。在修行的地位上,由於跟見道的聖者相鄰,所以叫做“賢”。

  當位普賢,指一到十地的有學道菩薩。稱他為“普賢”,是因為他已經證到了法界,開始展現出普賢行了。意思是說,由於已經通達了一切法空性,所以能夠逐步地出現周遍的普賢妙行。也就是在初地時得到十二種百功德,從二地到十地逐漸增勝,到成佛時達到圓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也是要現前成就普賢大願,意思就是,往生後花開見佛,證悟無生,從開始證入法界起,就自然會流現出無邊的普賢行。

  位後普賢,指一類已經成佛,但不舍因門的菩薩。他們雖然已經斷證圓滿,成就佛位,但仍然不舍悲願,為了利益有情的緣故,隱藏了自身實際的功德,示現為處在因地修行的菩薩身份。就像在《華嚴經》裡,文殊、普賢都示現為菩薩身份,輔佐毗盧遮那佛,而稱為“華嚴三聖”,實際他們都是古佛再來。像這樣,“果無不極曰普,不舍因門曰賢”,果上徹證了法界叫做“普”,但以悲願不舍因行,現為菩薩身而饒益有情,就稱為“賢”。

  以上的品名是四十卷經(指《四十華嚴》)總的命名。單從我們這次要學的最後一卷來說,“普賢”二字分開解釋,其中“賢”,是指從“禮敬諸佛”乃至“普皆回向”之間的十種賢妙之行;“普”,是說以全法界心,盡法界量,也就是盡一切時處一切種類的善行。

  普賢行願是“能入”,這就如同經文所說:如來的功德,即使十方一切諸佛,經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地演說,也無法說盡。要想成就這樣不可思議的佛功德海,就應當修行十種廣大行願。(“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可見通過修持十大願王,就能趣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

  後面還說到,修學本部《普賢行願品》能夠速疾成佛。比如偈頌說到:“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可見依著十大願王來修持,決定能證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

2014-12-09 09:32:22 | 引用
心系極樂
心系極樂
無題
  遣除入普賢行願的障礙

  接著我們要談談下一個主題:遣除入普賢行願的障礙。這又包括兩種最大的障礙:一、以執理廢事障礙“賢”;二、以人法我執障礙“普”。

  這裡的關鍵是,首先要見到自身上的障礙,然後針對性地遣除,才能真正入到普賢行願的實修中。

  那麼,為什麼說執理廢事障礙“賢”呢?這是因為“普賢”表示大行,需要在一切事上顯出普賢行,事事見到普賢,最終是縱橫圓遍一普賢,處處建立普賢幢。所謂的普賢敬、普賢舍、普賢喜、普賢悲、普賢戒、普賢慧、普賢贊、普賢請等等。總之,要在一切事相上透過。但是,如果有執理廢事的偏執,不知道事理圓融,認為只要修心就可以,不必修這些事相,或者以為自己是深入理性者,不必在事修上著力。這樣廢棄了事修,單執一個理,就會出現非常大的空見障礙,導致一切事上的實行全部停止。這就是修學過程中最嚴重的一個障礙,它會使得人一分善行也不能實際趣入。也就是由於知見上的錯誤,把心障住了,以致不肯進入普賢行的修持。

  再者,為什麼以人法二我執會障住“普”呢?因為有了這兩種我執,心就已經落在妄執中,劃定了各種區域,或者陷在偏執裡,導致無法趣入周遍普賢行的立願和趣證。

  所以,我們首先要在觀念上,見到有這兩種最大的障礙,之後在自身上切實地遣除,再善巧地啟發內在的善根,對於普賢行願生起極大勝解信,再以信啟發欲樂,由欲樂發起精勤,最終念念相續地修習普賢行願。

  一、遣除以執理廢事障礙“賢”

  這又分三部分說明:一、執理廢事的起因;二、執理廢事的弊端;三、破除執理廢事的謬見。

  首先講這種偏執的來源,其次剖析它的弊端,之後就來破除這種偏執。對此,我們要歸在自心上仔細檢察,而且以正理遣除這種邪見,之後才會致力於事上的實修,而趣入普賢行的修習。

  首先講第一個問題,執理廢事的偏差是怎麼生起的?

  (一)執理廢事的起因

  1、真如原本不二

  真如是不二的,它通於三世,橫亙十方,沒有任何邊。所以非理非事,非心非物,非一非多,非邊非中。

  邊是指固定在一端上,離了邊就叫做中。既然沒有邊,觀待邊而立的中也就沒有。或者空間上有邊際才有中間,既然沒有邊,哪裡還有中間?可見真如離一切戲論,不要去想像一個真如,以心去想像、揣摩,怎麼會是真如呢?真如中也沒有一和多。雖然也說到“一真法界”,但這是以“不二”而說“一”。不要想,這裡真能找到一個“一”,一和多也是沒有的。所以,一切本來不二。

  2、以無明起了“二”現

  實相本來是不二的,但是忽然一念無明,自己不明了,就立出了境,心就妄動起來,這就是行;有妄動的行,就在阿賴耶識中熏建習氣,就成了妄識;以妄識的力,就出生名色等,再緣著名色,就成了能所對立的“二”,或者心和物、理和事就分開來了。這全體是無明系統裡的事,總的都是愚昧,都是妄覺。

  3、隨之出現的兩種偏差

  像這樣把理和事看成“二”之後,就認為理外有事,事外有理。這又有兩類:一類是執理廢事,守著一個單獨的理,廢掉了事;另一類是執事昧理,執著種種事相,認為心外有這些法,迷昧了理性。這兩種偏見,各有各的流弊。

  執理廢事的人會說:“心即是佛,心中有淨土,何必生西方?”還有“心好不用持齋”,以及“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等等。像這樣,單單守住一個孤分的理,不做事相上的善法。

  其實,事和理本自不二,但我們硬要用自己的小腦瓜把它扯成兩段。其實想想也好笑,我們這麼喜歡搞戲論,但搞了之後,還常常把自己弄糊塗了,已經陷進去,還自以為很對。這就是第六意識發達者的特點。

  (二)執理廢事的弊端

  現在要認識到執理廢事的弊端。首先要知道,這種流弊來源於他的思想。他想出了一套理論,一直抓住這個,然後就波及到行動上。其實,行動是外在的一種表現,裡面的主宰是思想。所以,思想是賊頭子,行動就是下面的小賊,賊頭子一驅遣,那些小嘍啰緣T甲鍪鋁恕>拖袷蘭淥檔模爸斗腫恿斕既褐凇保涫擔爸斗腫印本褪侵肝頤悄讜詰乃枷耄壞┘峁蹋突嶂富由砜謐齔齦髦中形8鋈聳欽庋緇嵋彩僑鞝恕

  這裡是說,執理廢事的人思想出了問題,或者說見解上有了偏差,他執著了一個空見。其實這很危險,就像佛經上說的:“寧執有見如須彌山,不執空見如芥子許。”寧可去著有見,認為這個有那個有,有因有果、有善有惡等等,這樣雖然見解不高,但至少不會墮落。但如果執著空見,說無因無果、無善無惡等等,然後不去斷惡行善,肆意放縱煩惱,那就很可怕了。

  有見和空見這兩個都是不正見,一個偏在有邊,一個偏在空邊,都有流弊,但相對而言,空見的流弊更大。因為你著在有邊,著在事上,見解是不圓,認為是理外的事,其實並沒有理外的事。雖然這樣著於事相,但因為事當中它有屬於功德的,不全是煩惱的,事上能分清善惡、好壞,然後會想到我要做好的,多做功德等,這樣對自己還是有利。但如果著在空見上,著在單分的理上,就認為心外沒有法,何必做這些?既不用斷惡行善,也不用求生淨土,更不用發什麼普賢行願。一切都是心嘛,心外無法,心善就是吃素嘛,心淨就是淨土嘛。心平何勞持戒啊?心直焉用參禪啊?

  這樣子的話,就落在“執理廢事”的險道裡了。由此一來,就認為普賢行願這麼啰鄶n惶滓惶椎氖攏鴕桓齠疾幌胝嫘娜プ觶簿投樵諭緲丈狹恕8檔那榭鍪腔岵ξ摶蜆銜揮幸蜆薄⒌痢⒁⑼嘉匏降模飧雋鞅拙痛罅恕

  知識分子就喜歡談高深的理,容易執著一個空理,而廢棄事修。什麼持戒、供養、禮拜、求生淨土等等,他都會舍棄不做。而且很容易犯狂病。一落了狂病,就容易下地獄。因為這是根本性的問題,見解是王、行為是臣,所以一定要講明這個執理廢事的流弊,才能挽救這些人。

2014-12-09 09:39:24 | 引用
無題
  (三)破除執理廢事的謬見

  有些人認為:一切唯心,心外無法,俗話說:“心好不用持齋”。但豈不知心物本來不二,不能脫開物單獨說心,所以現在要糾正這種偏見。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執理廢事。這種人並不是真的契了理,而是執了半邊理,執了一個偏的、不通的理。這就成為他見解上的一個腫瘤,必須要割掉,不然會出問題。換句話說,他所執的理其實並不是真實的理,而是偏理、謬理。只是他仗著有世智辯聰,第六意識比較發達,文字習氣重,也就是第六意識善於緣著文字轉,所以容易分別很多,能發表很多言論。

  要知道,那只是他執持著自己的我見,並不是真正悟到了真理。真實中心物本自不二。我們起的哪個心能離開物呢?(真如中,哪有心和物的差別呢?哪有心和物脫離呢?這兩點,大家要好好想一想。)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漢文的“心”字有很多涵義。比如說一棵包菜的菜心,這屬於物理上的“心”(空間上的中心位置)。說心肝肺的“心”,就屬於生理上的心(生理機體上的核心部分)。說心理上的“心”,可以指代感情、意志、意識等,這些都屬於心理上的心。就像現在的心理學,頂多說到妄識系統裡的前六識心,對於第七識、第八識,就根本說不到了。

  但佛法裡講的“心”,就不只是這一點。如果說唯識,那在妄識系統裡又有不同的意義。原本在心、意、識裡面,“心”指第八識,“意”指第七識,“識”指前六識。但運用時經常混用,比如有時候說到心,是指第六意識。再說,還有真心和妄心。心境對待的心指的是妄識心,而妙明真心的心,就是指真如理體,不偏在任何一邊。

  這樣的話,如果說哲理的心,那它就不落在物理、生理、心理任何一邊上。哲理就是妙理,它指的是真如妙心,根本不屬於心物對待的心的范疇,所以,不能把真如妙心跟物對立起來看,或分割開來看。也因此,佛法裡講的唯心並不是世間的唯心論。世間唯心論裡的“心”指和物對立的妄心,而佛法究竟講到的“心”,指的是真如妙心。那麼,在性宗裡,也常常提到“心”字,也會辨別心的真妄,說到妄心和真心。像《起信論》裡講到自性清淨心,《大乘止觀》裡也說,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心,這些就叫堅實心,其實就是法界或真如。

  我們說眾生在佛的心中,這個“心”指的就是真如心。“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都是指真如心。所以,你不要搞偏了,認為自己已經悟到了真心,說“唯心淨土,不必心外求法”,其實你那只是妄心、是生滅心而已。你說“唯心淨土”,那這個淨土是在你的心臓裡,還是在你的妄想心裡?你妄想心裡會有一個無邊無際、萬德莊嚴的極樂世界嗎?如果有,那拿出來看看。哪裡會有?你那只是緣慮心,屬於妄心,根本不是真心。

  而且要知道,這些把理執偏了的人,比那些執事昧理的人更可憐。因為他會墮到空邊,最後發現自己兩手空空,到閻羅王那裡審判時,再怎麼說一個“空”字也是毫無意義的,根本過不了生死關。而執事昧理的人還能不虛入品之功,比如一直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雖然他在理上不通,但真心想去極樂世界的緣故,最後就一定能去。

  總之,執理廢事就是因為理上沒認清,不知道理到底是什麼,只抓住一個“唯心”的詞句,然後高談論調,實際根本不知道“唯心”的真正涵義。所以,不要認為離開物有心,離開心有物,這些都不對。任何一個心現起的時候,是既有心也有物,這兩個沒辦法分開。

  再說回來,剛才說“心好不用持齋”,那我就問:你說的“心”屬於哪種心?是屬於菜心、心臓等物理、生理的心,還是屬於心理的心?如果是心理的心,那具體是情感、意志、還是哪種意識?或者是屬於心物對待的心,還是屬於真如心?其實,就是一般來說,他指的就是第六意識。然後繼續問:既然你說“心好不用持齋”,那你的心好到什麼程度可以不用持齋呢?是持齋之後,你的好心會變成壞心,所以不用持齋嗎?還是持齋之後,你的心會變得更好呢?這樣仔細看,就知道他的想法很簡單,他說的其實是很粗的分別心,或者說是執持了一個謬見。

  像這樣,如果染上了執理廢事毒,那不僅是持齋,一切善事就都會停止。因為他會覺得只有一個心,心好了,其他外相上的事就全都不用做了。以此類推,既然“心好不用持齋”,那麼五根對五塵,“眼好不用色”,所以供奉佛像也沒必要;耳好也不用念誦,像誦經、持咒、念佛等就都不必了;而且“鼻好不用香”,不用給佛燒香;“身好不用觸”,也不需要禮拜了。像這樣,他以一個唯心為理由,會拒絕事相上的一切修行。

  這就是他自己在劃分界線。把禮拜等劃定在心外,認為這一切都是心外的法,跟心沒有關系。所以現在只要守好心,其他善事一律不做。他會說,心好就行,何必去禮拜,禮拜木偶做什麼?豈不知禮拜並不離心。他認為在禮拜之外有個心,自以為心只在裡面,物只在外面,然後以內來拒絕外,就像以主來拒絕賓,結果就成了自己拒絕自己。

  雖然心是主,物是賓;理為主,事為賓,但其實主賓是不能分離的。也就是說,依靠心才出現了各種行為、語言等等,不是離開心單獨出現的。所以要知道,理就在事中,事反映了理,不是說心好不用禮拜,其實禮拜正是證明你心好。

  另外,既然你把心和物劃分得那麼清楚,你說心在內,物在外,所以我們以內拒絕外。那我就問:心和物的界限是什麼?哪個區域屬於心?哪個區域屬於物?你能分得出來嗎?

  這時候有人就會回答說:以身體作為界線,身體裡面是心,身體外面是物。

  既然你這麼認為,身體裡面是心,外面是物的話,那古人說的“執事敬,與人忠”該怎麼解釋?大家都知道,敬和忠就體現在事情上,也就是通過做事才能體現他的恭敬;看他與人交往,才知道他是否待人忠誠。如果像你這麼說,事和人都是外面的,敬和忠才屬於內在的心,那這事就說不通了。想一想,真的有一個離開事和人,獨自成立的敬和忠嗎?其實,這只是你硬要劃分出內外界線,它本來是沒有的。因為,忠就體現在與人交往上,敬也要在行事中才能顯示出來,心和物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像你說的那樣,要舍掉外在的物,那沒有任何人和事的話,你的忠和敬,又該體現在哪裡呢?

  所以,有內在的心就一定有外在的表現,而外面的表現正體現出內在心的狀況,哪裡能分得開呢?比如,我們都知道的一個成語——“怒發沖冠”,形容內心極為憤怒,以至於頭發豎立,把帽子都頂起來了。你看,頭發和冠不是外嗎?裡面一怒,外面就沖冠了,內和外真能分得開嗎?如果心和物真能分開,是獨立的,那盡管心裡憤怒,頭發跟它有什麼關系,應該不會豎起來才對。既然發怒的時候,全身的肌肉都跟著緊張起來,頭發都豎起來了,那你說,心和物是二還是不二呢?

  而且,當人生起羞慚之心時,身體裡的血液就會上漲,臉馬上就紅了,這不就是內心的體現嗎?如果像你說的,物一定在外,心一定在內,那內在起羞慚心時,身體就應該沒有任何反映。再說,男女相愛時,彼此眉目傳情。那時候眼睛是看著外面的,但傳遞出來的是內心的感情。還有,大家熟悉的“望梅止渴”,內在起了吃梅子的念頭,外面口水就流出來了,所以內和外是不二的。由內在想梅子的心導致外在流口水,流出口水就是內在心的體現,可見心和物是分不開的。

  現在佛法上最普遍的修行,就是《普賢行願》裡的七支。從禮敬支一直到回向支,都是在積資淨障,增長善根。由於這些都是事相上的行持,那麼對於禮拜,有人就會說:佛在心裡,何必向外禮拜?供養也一樣,他們會說:諸佛福德廣大,一切受用自在,我們還拿香、燈、衣服等去供佛幹什麼?供養就在內心,哪裡需要在外面做?再說稱贊如來,他們會說:佛的功德無量無邊,即使我們有廣長舌,在無量劫裡作贊歎,就連佛的一根毫毛也贊歎不完的。所以,這事就在自己的心,哪裡需要口裡去贊歎呢?說到懺悔,那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何必去發露?說到請轉FA輪,就會說:佛轉的是無著FA輪,是無二FA輪,既然轉的FA輪都是空性離相的,何必再請呢?既然內心都不用請了,那口裡祈請做什麼呢?然後請佛住世,他們就說:佛本來常住,哪裡需要再去恭敬祈請?或者說,心裡面誠懇地請就行了,不必合掌、跪地,口中請白等等。說到回向眾生,就說:心外沒有眾生,往哪裡去回向?

  像這樣,這些執理廢事的人很有一套理由。這就是知識分子的通病,而且具有傳染性,很多人都喜歡這麼說。那麼,對於這七支,他們說起來好像很有理,似乎一切事相都可以廢掉。但你去問問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嗎?普賢行願的意義真是你說的那樣嗎?其實,只要細讀《普賢行願品》,自然就知道他已經出現嚴重的偏差了。

2014-12-09 09:45:28 | 引用
心系極樂
心系極樂
無題

二、遣除我執的障礙

  修學普賢行願,就要開展出自心本具的無邊善德,這就與我執習氣正好相反。如果一味地隨順自己的習氣,那任何普賢行願都只會流於表面——既不會真正發起願心,也不能勵力行持妙行。

  要知道,人基於自私心理,就會起惑造業,發生各種損害他人的心態、行為,這就障蔽了自心本有善德的顯發。發普賢行願是一種無上的覺悟,這就必須一反過去那種“我”字當頭的心態和行為,不能再隨我執而轉,那樣只會把自心陷在一個非常小的圈子裡。想一想,念念都是“我、我”,心完全被一個狹小的私我占據了,怎麼能使得真心起用,開發出周遍法界的性德呢?這樣的話,他肯禮拜三世一切佛嗎?他只會認為,那些都是“我”之外的,我怎麼會去禮拜別人?豈不知,這只是自心假設的一個“我”,根本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一定要把這個“我”放下,才會知道自己的本性橫亙十方、豎窮三際,一切都在真心中,萬法本來同體。這樣舍掉了“小我”,才能發起周遍的普賢敬、普賢贊、普賢供、普賢懺等等。

  換句話說,能夠勵力地發普賢行願,或者說至心希求普賢行,從心底湧出這種善根的話,就能極大程度地消業、增福,迅速開發出本性的功德。這也是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的一個最有力的因素,是最直捷的因緣。就像後面偈頌所說,這是三世諸佛贊歎的無上行願,它攝盡了一切最殊勝的願行,已經達到了無上果位不可思議的境地,是我們生生世世要隨學的內容。為了證得這樣殊勝的普賢行而作願、印持善根,就是無上的回向(“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這是在凡夫地以勝解信就能修學的地方。那麼,怎樣才能一心勵力地在普賢行上運心、作意,不斷地在心中立願呢?這就要從現在開始,破除障蔽本性的元凶——人法我執。

  (一)我執習氣與普賢行願完全相反

  1、隨順我執發不起普賢行願


  有我執就不會有真正的善法。即使做的是善事,但由於是以滿足自我為出發點,雖然相比於造惡業要好一些,然而從更高的層面上看,還是念念執著“我”、順著“我”的緣故,哪裡是真能從生死苦海裡解脫的善法呢?這時候,心仍然處在我執的圈套中,做一切事都是為了維護這個“我”。所以,凡是不合我意的事,比如要舍棄私我,隨順眾生,要認錯、隨喜等等,就全都不肯做。

  現在的關鍵是,不能再隨順我執習氣,否則根本無法發起普賢行願。要知道,普賢行願是學佛者的基本信念,也是最關鍵的一種發願。沒有這個內涵,就不能進入大乘道,更不會證得佛果。一旦真正發起了這種願,讓每條願從自心中開展出來,從此之後,順著所發的願去行持相應地位的同分之行,就步入這條大道了。這是我們現前就可以做的事。否則一直不肯發願、起行的話,始終也只是旁觀者在評論而已,哪裡能實際進入普賢行的修學呢?所以,是否肯去摧滅我執,不再隨順我執習氣,就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一個重大抉擇。這必須在自身的心念、行為上有一個大的轉折。

  其實,修道就是在自己內心深處“鬧革命”,要時時跟自己頑固的惡習作斗爭。當然,一開始肯定很難,修到忍位以前,惡習的勢力都很強,所以一開始我們都是“常敗將軍”。只有自己咬緊牙關,有一種志氣要沖過它,這樣堅持不懈地修下去,一旦達到忍位,對於甚深法性有了堪忍性,就能忍可不動,而不被惡習氣所戰勝。

  那麼,成辦這件事的一個關鍵,就是要有普賢行願。行願力一起來,無上的普賢行就會成為自己一心向往之處,這樣善心就不會被我執惡習埋沒。相反,如果沒有這種勵力隨學的心,那善的力量就很薄,心就會隨我執而轉,也就很容易被惡的習性障蔽住。所以,無論何時何處,做什麼事,心中都要有普賢行願,或者說事事都要以普賢行願來攝持。也因此,它成為一切修法前後的大儀軌——前面要以七支來積資淨障,後面要以願海印持回向。

  像這樣,對這一點得了勝解後,就會非常珍重地在自心上立願,時時都會這樣提醒自己。如果心中沒有普賢行願,那整個生命就會沉溺在罪惡、愚癡、狹隘等的狀態裡。一旦有了行願力,它就會提醒我們時時往法界回歸,時時記得自心本具的普賢體用。眾生的心本來具有體普賢、用普賢。只要能記得,然後盡量提起,那時時處處就是“普賢”在發揮效力,這樣自然就勝伏惡習的力量了。

  總之,惡習都是基於我執而起,如果能隨順普賢行願去起心、行持,這樣就能迅速拓開你的胸襟。行願一開發出來,我執的勢力頓時就減弱了。但如果願力不強,那很快又會被我執“幹倒”,心又局限在一個小小的“我”上面。所以,我執跟普賢行願就像敵人一樣,完全相反。

  2、現代人的顛倒狀態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心態和行為已經深陷在迷惑、顛倒當中,體普賢和用普賢全睡著了,內在的“指揮中心”完全被我執心占據,任由它在裡面瞎胡鬧。而我執習氣跟普賢行是完全相反的。它會說:你們都要禮敬我,最好的贊歎要對我說,功德要全部回向給我。像現在人說的,“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好東西都必須供養我,我的東西憑什麼給你?或者說:我能有什麼錯?都是他們不對,難道還要我去懺悔?還會說:都什麼年代了,還要行跪拜禮?跪下去多丟人,這麼不尊重人權!以及:為什麼要像佛那樣持戒、苦行,折磨自己?學那一套幹什麼,自由自在就是解脫嘛……諸如此類,都是非常囂張、狂傲的我執心理,這種心態非常惡劣。其實,說得直白一點,心只要還隨順我執而轉,就會認為“老子是天下第一”,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罷了,這樣怎麼可能發展出善心呢?

  3、普賢行是究竟的善法

  就像法王如意寶在《懷業時語》裡講的,一切世出世間法的究竟心要就是善心。而善心達到極致就是普賢。所謂“普賢”,就是指在一切行為中,全都是賢妙的本性力用的發揮。也因此,最大的道是普賢行;無盡的果是普賢位;最勝的因是普賢願;最初的佛是普賢王。到了最後,不但顯現善的相是普賢,就連現為惡的相也是普賢,這就更加不可思議。

  不僅如此,一切道場中都安住普賢,十玄門全部是普賢,萬卷《華嚴》說的就是一個普賢。我們首先要在全部經文裡看出普賢,之後在一切時處中,都要知道那就是普賢。想一想,全卷經從前到後能看出一個不賢的字嗎?把身語意碎為微塵的哪一分是不賢的?是不是所有世出世間的善心、善行、善果全都攝在裡面,而且最終達到極致了呢?

  要知道,一個人真正想要行善,心裡萌發了行善的意樂,這就是道的起點,從這裡一路開展下去,則一切無不賢善。所以說“心善,地道亦善;心惡,地道亦惡”,有了善心之後,由善心而啟開的一切地道就決定都是善。這裡是說,最大的善心就是普賢行願。當圓滿了善的所有內涵,最終證到遠離人法二我執的系縛時,就到達了至善之地,這也就是果位普賢的境界。由於這個原因,一旦有了向善的意願,那時自然對於普賢行願會非常好樂、歡喜。像有些人,一看到《普賢行願品》就很歡喜,就是因為他有那種向善之心,而《普賢行願》裡講的全都是善,而且是善的總集。

  像這樣,首先要對於善法有一種歡喜、希求、向往之心,成為有行善欲樂的人,在這個基礎上,才會對普賢行發起一心希求的願心。如果心裡連行善的願望都沒有,那就根本不可能發起普賢行願。

  那麼,真正有了普賢行願後,還要用實際行動把這個願填滿。對於現前能做到的,就要隨分隨力地去做,暫時還有一點障礙做不到的,也要發願盡快做到。這樣的話,像是禮敬諸佛等,每天都能做,這樣就天天都在善法裡,天天都有清淨莊嚴的生活,舉手拈來全是善,待人處世都是善,時時都在善法當中。這時,善心就會占據你的內心,也就不會有反方面的損人、害人等的心。

  而且,這種善心也不只是單分的內容,這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內涵。只要自己有一個覺悟,能夠看到過去都搞錯了,全是顛倒的,之後一順過來,不再隨順我執而埋沒善心的寶藏,這樣一切時處都能行善,可以不斷地開展出普賢行。比如,以後無論到哪裡,再不像過去那樣,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而是放下自我,去敬人、禮人、贊人,懺悔自己的過失、隨喜他人的功德,還會供養佛,請一切善知識住世、請轉法輪,並且時時隨順眾生作利益,每天都向佛學習,無論做了什麼善法,全都回向一切眾生和無上佛道等等。這些都是善法,你懂了以後隨時都可以做。

  這裡努力去做,就能逐漸從難到不難,要做的就是把原先顛倒的我執習慣反過來。原先念念執著“我”,也就不會去真心地禮敬別人,只允許別人禮敬自己。現在就要知道,那樣做是完全違背了自心的體普賢、用普賢,最終肯定要遭報應,也就是會繼續沉淪在我執造出來的輪回裡,無有出期。所以,不能繼續聽從我執的擺布,繼續過那種罪惡、顛倒的生活了。也因此,從今天起就要發普賢行願,每天都要以念修來提醒自己,然後就按那麼去做,能做一分是一分。

  這樣不斷地開展,最後在你的境界裡就全都是善,而沒有了惡,也就沒有了苦。而且,不必另外尋找樂園,莊嚴自心就是莊嚴國土,晝夜都住在善心善行裡,這就是最好的營養品,它使我們無時不安詳,無處不自在,這就是真正得到了善的受用。而且,這種善的力量能不斷地發揮出來,使任何跟自己接觸的人,都得到善的加持。

  像這樣,學習普賢行願,最終會把自己的生活全部轉成善。這就叫“大變活人”,才算學得精彩。其實,學法的關鍵就在於隨著因緣來發展自己內在的善心。無論學什麼,怎麼講,關鍵要看聽者有沒有開發出善心,如果學成了一片死的,那學得再多也沒有大的意義。要知道,法在心裡顯出來了,就表示心已經會到了法;如果還沒有顯出來(心上還沒出現這個法),那就心是心、法是法,成了二者分離。其實一切法就在自己心中,而佛菩薩的聖教就是最好的把你引回法界的方便,所以教法叫做“法界清淨等流”,都是不可思議的。

  4、以聞思對於普賢行海開啟信解

  我們的生命就是由一系列的誓句組成的,這就叫做“誓句身”。意思是,在世俗的緣起上,通過語言,把每一句誓願的句子都植在自心上,自己的心對於法道有真正的確認,而且是真正起了勝解信和行願力,這樣誓句就納入在心相續裡了。有了這個以後,哪怕你已經昏迷,甚至到了後世,它還會一直起作用。或者說無論到哪裡,就是這一條條的誓願在起作用。

  現在當務之急,就是要在聞思上對無上的普賢行海得到確然不拔的定解,生起無法奪走的信念。這樣,對於普賢行願是非發不可了,對於無上菩提會有猛利的求證欲樂,再沒有比這更殊勝的事了,這樣也才有本經後面說的“一心渴仰”。所以,現在就要致力於這一點,這是在凡夫位最關鍵的事。一旦真正達到了,確實會實現極大的意義。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最初是會有些困難,但只要有了信解和欲求,後面自然會開展出無量無邊的功德。像本經後面講到的“五種果”,那是不用想就自然會出來的。現在我們為什麼念了這麼多,還一直沒出現大的作用呢?這不是願王本身有問題,而是我們的心還處在封閉、頑劣的狀態中,這樣內心像是一塊堅冰,口頭上很簡單地念念,怎麼可能出現大的效力呢?所以,現在就要以智慧的強光,用一種抉擇力,把障蔽自心的那些邪執、自我主義,包括各種現世的謬見等全部破除。這些就是滲入在我們意識深層的病毒,就是這些我見等的顛倒執著在障蔽自心,不掃除的話,就會一直在裡面作障礙,使得心很麻木,導致內在的善根機體沒辦法正常運行。

  總之,現在就要在這上面著力,信解一開出來,到後面正式講解經文時,那確實像火上澆油一樣,善心會不斷地發起來。其實,這個法的力量相當大,一旦真正相應了,再念的時候,那確實是從心中奔湧出來的,這跟有口無心地念兩句根本不一樣。所以,這事就看在緣起上能不能切中要害,只要切中了要害,它的開發性是極大的。

  5、珍重執持普賢行願

  《普賢行願品》這部無上的願文,能夠賜予我們極大的加持。這也要看個人的善根程度,自己的善根越深,得到的震動就越大,開發出的功德也越大。如果能達到像善財童子那樣的意樂,對於大菩提,或者無上的普賢行一心渴仰,這樣一得到普賢菩薩的加被,頓時就有極大的超越,很快會證到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就像前面介紹這部法的緣起時說的那樣。所以,這是無盡的大寶藏,它蘊含著無量無邊的啟發善心的力量。

  現在大家已經遇到了這部法,那就不能再錯過,每天都要非常誠懇地很用心地來修持。只有我們心裡起了真實的意樂,一心想以願文來開發自心的普賢,想把自心善的力量都發揮出來,達到如饑似渴、夢寐以求的地步,時時不肯放舍,一心一意地執持,這樣普賢行願才會成為自心當中的願力,才會出現不可思議的極大利益。像這樣,每一天都要在這上熏修,經過了一生上萬次的熏習,確實會成為上品往生的殊勝因緣。所以,現在就要開始重視發普賢行願,到了生死關頭,就是這股力量在引導著自己的心往法界回歸。而且,依著經文不斷地這麼發願,你的心就絕對不會走到別的地方。

  懂了這一點後,就要把它作為自己一生的功課,而且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盡可能地刻在自己心上。以後,不再按照過去我執的模式去串習,而是按照普賢行願去串習。串習成經上說的整個一套的普賢菩薩的運心方式,一碰到什麼就按這麼起心,就按這麼發願。一旦串習到了堅固程度,心中的運行系統從根本上發生了轉變,普賢行願就開始成了生命內在的指揮核心,由它時時發號施令,這樣的話,你的心就會一直朝著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的方向走,不可能走到別的地方。

2014-12-17 08:00:06 | 引用
無題
(二)破除我執而隨學普賢行願

  1、凡夫位就可以隨學普賢行


  《普賢行願品》裡講的內容,我們現在就可以實行。雖說登地以後才能實證到,但現前凡夫位就可以有它的隨順分。所以,不能因為這是高位的境界,是佛果地的行境,就認為我們現在只是念念,最多相似地作意一下,其實並非如此,否則的話,何必對凡夫說呢?而且,從後面的經文來看,《普賢行願品》基本是為我們這個世間的凡夫說的。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首先就要把普賢行願確立為自己成佛的行願,然後發一個每天都要在這上實修的心。之後每天都是以隨分地修持普賢行來度過,讓自己完全活在普賢行願當中。比如說,每天都要禮敬、稱贊、供養、懺悔、隨喜,乃至回向等等。你能這麼去做,時時都有供養、隨喜、回向等,你的生命就會變得非常莊嚴。這是你內在的體普賢,隨著一分覺悟而出現的用普賢。這樣逐漸地修下去,最終會達到一切時處無不妙善。在你的生命境界裡,就會顯現出極其不可思議的大用。這都是純善的,妙善的,契合本性的,不帶煩惱性的,因為有煩惱就障住了本性普賢力用的發揮。

  而這又要透過每天念修《普賢行願》來實現,否則就會提不起,更沒辦法趣入實行。比如第一大願“禮敬諸佛”,不時時提醒自己的話,在見到別人時,就只會把他當成平庸的凡人,不會想到他跟自己是同體的,他就是三世佛,應該禮敬。不但他是三世佛,任何一法都是法住法位,本身就是法界,所以一切皆是佛,一切皆應禮敬。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能夠這樣運心、作意,你就真正活在普賢行願裡了。

  2、轉變自心而隨學普賢行

  我們現在要走普賢行願的路,這就必須在自己的心念、行為上有真實的轉變才行。那麼在十大願王裡,比如常隨佛學,就要學習本師毗盧遮那佛,從初發心起,不惜身命,布施頭目、腦髓等,就像《賢愚經》裡記載的那樣。而且為了求法,無數次地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等等。像這樣,自己心裡現前就要發隨學的心。並在能力范圍內,盡可能地去實行,這樣一點點地開發,最終就會完成佛道。如果一直順著我執,以自我為中心,那就完全背離了本性。搞來搞去,也無非是把自心更牢固地鎖在執著自我的樊籠裡,最終只會葬送自己的前程,甚至落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飽受無窮無盡的苦,這又何必呢?

  再比如恒順眾生,這完全是大慈悲心,是一種大體貼,是天下最好的心。這就不能順著自己的習氣,而是要對於全法界的一切生命,都有一種真正珍惜、愛護的心。而且,要隨著他們的根性、意樂、習俗等,以各種承事、供養等,做最恰如其分的幫助。這種幫助不是搞世間法,而是為他指明正法的道路,讓他從此遠離過去那種匱乏安樂、備受苦惱的狀況。

  像這樣,我們只要從前到後仔細地看一下《普賢行願品》,心裡就會很明確,這確實是最周遍的、最賢善的,這裡的一念一行無不是“普賢”。我們有善根的話,一觸到這些自然會覺得很好,知道自己就應該這樣來隨學、效仿。這就是我們轉變自己心態、行為的地方。

  3、現代人修學普賢行的障礙

  現在很多人由於沒有因果正見,做什麼事都是隨順自己的習氣,而不願意隨學正法。這種人肆意放縱煩惱,對於散亂、放逸、懈怠等的各種惡習無不寬容,對於應行的很多善法卻完全拒絕。這就不是真心學法的人,也根本不能進入普賢行願的修持。

  (1)我慢障礙禮敬

  普賢第一大願就是禮敬諸佛,這就跟世人以我執心唯一尊崇自己,以及隨順我慢的習氣完全相反,修法的要點就在這裡。

  心懷我慢就無法禮拜,就像現代人說的,我怎麼可能給別人下跪磕頭?這麼丟臉、沒尊嚴!但要知道,禮敬是世出世法的開端。在世間法上,過去兒女都要給父母磕頭,學生要對老師磕頭,包括學一門技藝,都要向師父磕頭,由此來表達自己的誠敬和感恩。出世間法的方面更是如此,普賢行願就是以禮敬為首,禮敬沒有實行,連起碼的誠敬都沒有的話,後面的行持就根本談不上。

  其實,外在的禮敬就是為了引發內心的誠敬。就像印光大師說的那樣,竭誠盡敬才能得到真實利益。現在很多人由於業果愚,加上我慢、放縱的惡習,導致對於放逸、懈怠以及各種惡行無不縱容,對於禮拜,乃至從中開展出的無量善行無不拒絕。觀察心上的善惡業習時,發現多數都是非常下劣的心行,這就有很大的問題。所以,我們現在不能只是繼續徒口誦空文,而是要在自己的心行上切實地檢討、改進,這樣才有實義。

  曾經有祖孫三代去寺院裡見一位師父,奶奶很快就恭敬磕頭,媽媽還能合十,但到了孫女那裡,就連頭都不肯低下,可見三代人的差別。這是因為越到後面,時代越惡濁,人們心裡的“自尊”意識就越強,其實這是我慢煩惱增盛,用“自尊”二字來粉飾而已。換句話說,對自我的執著越重,人就越看重自己,也就沒辦法對有德之人生恭敬心。以至於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在取舍上極其顛倒,這樣想在佛法裡得到實益就非常困難。

  (2)偽修法的狀況

  對於普賢行願裡的每一種,自己都要有確信,不但要有信解,還要去實行,而且要把它推展成一個最大量的行願之王。但如果最初的因地不真,那念誦時就不是由衷而發,這樣的話,一念就汗毛豎立,全身的氣脈都開張,顯發出極大的善根功德就很困難。

  其實,很多人即使表面能禮敬等,也只是外在的一種假裝,內心裡面還深藏著很多我慢等的惡習,這就是偽修法的狀況。比如,一個人去見自己的師父。剛認識的時候會跪下,給師父磕頭;過一段時間,他來了就直接坐著;等時間久了,看到師父來了都不起立,變成了平起平坐。這是很普遍的現相。說明他心裡對因果律沒有勝解,更沒有發起普賢行願。所以禮拜只是表面上做一做,或者只是一時假裝,時間一長就暴露了。

  這就看出,我們有很多要改進之處,能折伏一分我慢習氣,就有一分進步。要知道,修行就意味著要粉碎自我,要把過去那套我執系統裡的事全部破除,否則就發不起普賢行願,也就沒辦法獲得新生。

  現代人普遍存在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修行流於表面。真正用高倍顯微鏡的智慧去探測內心世界時,發現裡面充滿了我執、我慢等的癌細胞,而且結成了各種各樣的邪見瘤體,一點沒有消除,甚至還在不斷地擴散。所以,現代人要真正一步一步地實修上去就很困難。因為他的邪執太堅固,這就必須有極大的法的力量才能穿透,還要持續不斷地堅持,而且不能改變次第,必須一步一步地進行。這樣經過長期的修行,裡面才會有一點開始化解的相,正面的力量從心裡生起來,才能除掉那些惡習。

  4、發普賢行願能夠破除我執

  種種惡習在根源上都是由我執引起的,而普賢行願能夠強有力地破除我執。行願一起來,能能很快地消業、增長善根,就是因為心裡有了正氣,已經不再認同過去那個“我”了。

  分別來說,禮敬能夠折伏我慢;稱贊可以破除惡口以及不願意揚人之善的習氣;隨喜能消除見不得別人好的嫉妒品性;懺悔要認自我的錯;供養可以摒除自私自利的習慣;恒順眾生能破掉以自我為中心……像這樣,所有的普賢行都完全跟我執相反,不但反過來,還要讓它圓遍地展開,開展到無處無時不善。

  現在我們起步來學普賢行願,首先就要把過去的錯誤認識扭轉過來。不要再認為,禮拜等有損我的自尊,有這種想法就根本沒辦法入道,只能與法絕緣了。要知道,我執是一切雜染法的中心,是雜染王國裡的皇帝,由它發展出來的一系列心態和行為都不賢善。那麼,現在就要把它轉過來。要轉成賢,破掉人我執;轉成圓遍的普賢行,來破掉法我執。這樣我們的佛性就開始發揮它的妙用了。過去由我執發展出來的雜染法,就像水凝結成了冰,是堅硬的、冰冷的、刺人的、不流通的,它不願意展開,所以不會出現大用,只能出現邪用。一旦善根發起來,用普賢行願的強光去照它,過去的堅冰就開始融化了。

  總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正義的普賢和一個邪惡的我執,如果能通過正義和邪惡這兩方的交戰,把過去邪惡的我執習氣消掉,那這個人就開始覺悟了。從此就會往普賢行願的道上走,而且從現在起直至盡未來際都不會改變這個行願,他的一切心態、言行等,就全都納入到普賢行願的正軌中了。

  5、我執障礙普賢行願

  (1)放縱煩惱惡習的過患

  障礙普賢行願的就是我執習氣。譬如說禮敬諸佛,如果內在有我慢心以及放逸、懈怠、隨心所欲等的惡習,就會對於各種惡劣的心行完全寬容,對於善行絲毫不肯做,這樣就成了修禮敬的障礙。

  具體是怎樣寬容放逸等的煩惱呢?首先,像是修加行時必須的十萬次大禮拜,就肯定不願意修,認為這太辛苦了,幹嘛要讓整個身體都匍匐下去,還要進行那麼多次?豈不知這麼做正是在破除我慢,引發內在的恭敬心。沒有這種具體的行持,哪裡會憑空冒出來恭敬心呢?即使坐上一萬年,也還是心存堅固的我慢,發不起恭敬之心。

  而且,不但不會進步,還會導致退步。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如果不策勵自己往善的方面努力,就自然會順著我執習氣發展,這種後果就很可怕。比如拿一年前跟一年後對比,看看他的心怎麼樣了?煩惱對治了嗎?善心開展出來了嗎?都沒有。反而是我慢心越來越大。也就是學的法越多就越傲慢。他會認為,你看我現在什麼都會了,沒有人能超過我,他們都是笨蛋。或者說,我現在已經是大自在了,哪裡還需要修基礎法?就這樣,完全發展成了自我欺騙。到最後就變得極其放逸、散亂,為所欲為,甚至肆無忌憚地放縱貪欲和惡習,後果會到不堪設想的地步。

  人就是這樣在不斷地縱容自己,不斷地墮落,到後來不但對於十萬次五體投地的大禮拜拋棄不修,就連日常的小禮拜也都不是恭敬地去做,最多只是敷衍了事而已。這種惡習有很強的傳染性,很快,所有的善法就全都會成為表面應付。

  這就是現代人修法困難的原因之一。由於恭敬心沒有凝固,沒有成為秉性,導致很難持續地把善法修下去。特別強調的時候,可能會提起一點善心,修一些時間,但也非常短暫,可能只是堅持幾分鍾,或者是幾個小時、幾天,一不強調就又恢復老樣子,這就是我們現前修法難以進步的地方。但越是難,就越要在這上面改過,否則心轉不過來的話,是根本修不上去的。

2014-12-17 08:13:42 | 引用
心系極樂
心系極樂
無題



2014-12-19 12:15:49 | 引用
無題

(2)從實際行動做起

  那要怎麼改呢? 這就要從現前的事相上做起,它行持起來比較容易,而且效果很直接。否則的話,每天只是高談理論,一遇到事情,心裡只有自私、我慢,再沒有別的。這樣因循一生,各種惡習氣越來越堅固,到臨死時就很麻煩。

  真正行持時,又要把我執拋開才好。就拿供養來說,我執過重的話,讓你供養就肯定不願意。你會想:我憑什麼把自己的錢財給別人?或者說我怎麼能做奴隸?怎麼可以犧牲我自己等等,就根本做不到供養。想一想,從小到大,你真正發善心供養過幾次呢?不必說別人,對於父母,你有沒有發心想要報恩,然後真心誠意地作各種財物,身、語、意方面的供養呢?或者對於世出世間的師長,各種有恩德的人作過供養嗎?都沒有。就是因為自私心太重,眼裡只有自我,根本想不到別人。對於別人的事,連一點點心都用不來,行為上更是做不出,這就是善心和善行被我執嚴重障蔽的表現。

  其實,我們並不是做不到,而是不願意去做,所謂“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為什麼不肯做呢?因為心裡還沒有徹底認同,還沒有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所以發不出一定要做的心。這樣的話,口裡念《普賢行願》,說的都是盡法界、虛空界的量,而落實在行動中,卻連一個毛孔大的事也不願意做,這不成了偽善、自欺欺人嗎?當然,現在能力有限,那種境界一時還達不到,但至少要對它有仰慕、希求,發誓一定要達到那種境地,這樣你才會開始行動,在實際行為上貫徹。換句話說,雖然現前還修不到那種地步,但目標要定好,而且現在就要隨分隨力地做。即使還要克服很多的困難,或者要經過相當漫長的時間,但起碼已經開始啟動了。就像古人說的那樣,“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願意改了,開始發起行動了,就已經有了轉變,這樣就很好。否則,天天口頭上談得很高,談來談去,最後談得我慢越來越增勝,出現一副假自在、假尊嚴的樣子,或者發展出了各種偽飾、表現等等,全都中了我執的圈套,那就很糟糕了。

  那麼,第一步就要培養向善之心,之後把它拓展開來,升華到一定程度就有了普賢行。到最後,一切時處無不是善,而且是稱合本性的善,是圓滿的、周遍的、無盡的善,那時就到了“止於至善”的境地。在這上面現在就要猛利地祈願,同時也要開始行動,隨分隨力地做,能做一分是一分。真正實行的時候,對於一點一滴的行為都要細致地檢查,然後殷重地修持,這樣才能在廣大道上逐步展開。這就知道,真正落實到行為上是不舍一塵的,或者說一切行為都要賢善。這一點一定要透過,不然就進入不了普賢行的實際修持。

  我們過去總是敷衍了事,執著一個假的空,從而廢棄一切善行,這是非常可怕的。現在要從見解上轉過來,要知道“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也就是在任何行為上,都有無數要修的內容,言行舉止都必須按照法的要求來做。廣大道非常圓滿、無一欠缺,所以,無論處在哪種因緣條件下,心念、行為都要往普賢行上走,這都是實際要做的修持。

  懂了這一點,才知道為什麼修普賢行願。其實,《普賢行願》裡攝盡了一切菩薩的願行,它是圓滿的,而且成為我們所有行持的藍圖,一旦透過這個緣起,每天就按這麼去念修,然後時時檢查自己的心行,之後逐步展開,盡量把它貫徹到一切時處,這就叫隨學普賢行。也因此,一切無不圓滿,無不是普賢行。這就跟過去執理廢事,舍棄不修完全不同,成了事事都修,事事都合於行願。這上面確實有天壤之別。過去認為,這些全都不是用來修的,自己一直墮在假空裡面,什麼實際修持也沒有。所以,把空理學偏了就會障蔽行持,會以空為借口而廢棄一切善行。真正學好了空性不會這樣,他會以空性為基礎,而建立起一切善行,最終開展出圓滿的普賢行。

  這以後,對於所有的修行,就開始變得認真了,無論做什麼都是恭恭敬敬地做好。而且會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雖然不能一下子達到究竟,但自己一直有一個向善之心,不斷地在這上面祈願,這樣才能執持《普賢行願》而不舍離。當然,在行持上暫時可能有些困難,但只要堅持不懈地逐步做下去,行善的能力會越來越大,障礙也越來越小,轉化得越來越充分。這樣來學《普賢行願》,確實會得到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利益。

2014-12-23 09:21:04 | 引用
心系極樂
心系極樂
無題
(3)破除錯誤觀念是首要關鍵

  修《普賢行願》有兩大關鍵:一是勝解信;二是行願力。有了這兩個條件後,從當下開始行動,這樣不久就會順著這條緣起正道,而展開無量的修行。所以,現前最重要的是因地要正;這又要首先確立正見;這又以破除邪見最為關鍵。

  很多人過去的修行狀態,都屬於“抱樁搖櫓”。口裡不斷地高喊空性等的口號,心裡一直牢牢地拴在我執、我慢,各種假尊嚴、假自在上面,結果多少年也沒辦法真正前進一步。如果能把心從樁子上解開,不再隨我執而轉,那現在就開始前進了,而且是日日進、時時進。所以,障礙不在於其他,就在自心的我執上。

  不僅如此,很多人由於受了現代邪法的教育,錯誤觀念已經熏得非常堅固,所以,不要說改變心念、行為,就連破除觀念都很困難。意思就是,如果已經受了現代邪文化的熏染,曾經不斷地在心裡認同那種觀念,那它就會一直在心中起作用。即使比較幸運,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也需要經過很多年的努力,邪見才能真正瓦解,真正開始回頭,相比過去的人就慢了很多。這就是現代人的可悲之處,但也沒有辦法,時代的因緣就是如此。

  可以看到,熏習了很多錯誤觀念的人,善心就很難發出來,但他很會學知識,這方面很有能力。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其實,當一個人經過現代學校十幾年的訓練,再加上媒體的各種熏染、推動,在這種環境下,第六意識時時處處都要高速運轉,結果人的心就會特別擅長分析、評論,而且能快速掌握知識。換句話說,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信息量越來越大,人的分別心就不得不飛速旋轉,否則就跟不上時代。基於這種現狀,人們的心就要不斷地處理各種信息,再快速地做出各種分判,之後還必須表現一個“我”,把“自我”突顯出來。然後再搞出一套冠冕堂皇的說法來包裝自我,做出各種各樣的表態和行為。然而相反方面,卻連最基本的因果正見和人倫善道都沒有。

  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人們的知性和德性會越來越相差懸殊。一方面對於學術的認知能力越來越強,而且不斷地擴張蔓延,發展出了各種錯誤觀念的腫瘤。而在道德品性方面,卻一直舉步不前,從上小學,開始學知識起,就沒有真正前進過幾步。這樣的話,完全成了一個“畸形人”。長了一個很大的知識腦袋,裡面有很多邪見的腫瘤,而且消除它們非常困難、費力,需要用很多手段,經過漫長的治療過程,才會有所好轉。同時,德行的軀體在不斷地縮小,已經縮成一個侏儒了。這就是現代人的寫照。世間也說,這種人叫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其實,“思想上的巨人”,是一種諷刺的說法,意思是他的我慢越來越擴張,大到認為“老子天下第一”,而不會恭敬任何人。

  由於這個原因,現代人基本都有“反傳統”的心理傾向。在他的觀念裡,已經破掉了過去的倫理道德,認為那些都是教條主義,是不平等待遇。其實,沒有誠敬,不能放下自我的話,連世間的一分善法都不會有。想一想,兄弟之間如果沒有誠敬,弟弟會尊重哥哥嗎?這樣哪裡能遵守悌道呢?其他的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君禮臣忠等等,也都不會有。這樣連世間善道都沒有,人與人之間只剩下爭奪、對立,那這世界不就成一個大動物園了嗎?

  而且,有這種觀念,想在佛法裡獲益就很困難。要知道,所有佛法都是師徒之間代代相承下來的,這就表示必須如理依師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而如理依師的關鍵就在於誠敬。現在很多人心裡對此並不認同,包括對於釋迦佛說的依師方面的戒律,佛法裡最初要求修的禮敬等等,都抱有不屑一顧的態度。導致在現代人眼裡,善財童子、常啼菩薩已經成了神話般的存在,根本不曉得那是自己修行的榜樣,是必須隨學的地方。我們現在口口聲聲說要學佛法,要依止上師,學習善財童子、常啼菩薩的傳記,那你看看,他們都是怎麼放下自我,竭誠盡敬地求道?他們的心念、行為都是怎樣的?

  明白了這一點才知道,我們過去那種觀念都錯了,現在應該反過來。不相信的話,你去看看那些佛、菩薩以及過去的祖師、成就者們,他們是怎麼走過來的?所以,每個人都要先從觀念上轉變,一點一點地改過,否則很難挽救。如果觀念上轉不過來,拿不出誠敬,那念修《普賢行願》就不會有大的效果,完全成了心口不一。

  那麼,現在就要以禮敬為例,逐步地轉變觀念。一反過去假自尊的高慢心理,不僅要禮敬,而且是遍禮三世一切佛。

  有人問:這麼禮敬有什麼好處?

  我們前面講了善財童子的傳記,他就是因為非常誠敬,後來見到一切全是普賢,結果很快就開發了本性。這就說明誠敬是出生乃至圓滿善法的根本。相反,如果特別傲慢,像提婆達多一樣,那最終只會墮地獄。在世間法上也一樣,那些忠臣孝子,鬼神見了都會恭敬,他自己更是現世來世都得福報。而不忠不孝之人,與五逆同伍,死後就直接墮惡趣了。這都是很明顯的因果之道。

  剛才說要遍禮三世一切佛,就表示對於整個法界當中,過去、現在、未來的凡聖,下至於蚊蟲螞蟻全都要禮敬。而且這個行願力是遍一切時的,就像經文裡說的那樣,“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如此廣大的行願。這樣的話,如果連禮敬家裡人都做不到,連善的一分都不能真心認同,會願意入到遍一切時處無不禮敬的境地嗎?顯然成了說大話,實在太羞愧了。

  總之,首先要確立正見,把過去錯誤的觀念都扭轉過來。否則的話,不懂得這個緣起的道理,沒有開啟智慧光明,什麼樣的安樂之道就都無法步入。相反,一旦在緣起上得了勝解,一切安樂的正道都會自然展開。這就是關鍵。

2014-12-23 09:27:50 | 引用
無題
(4)邪見的保護系統

  克服邪行很困難。就像抽煙上癮的人,他會說抽一點沒關系,大家都在抽,無傷大雅。實際是改不來,在給自己找理由,但也只是騙自己而已。與此相同,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勝解緣起律,破除錯誤觀念,就不會真正想改過,也就會繼續保護過去那個“我”,不願意徹底否認它,所以會想方設法地找理由。因為,名言的運作規則是,要維護一個東西,就必須拿出根據來。所以,做壞事的人也都很有理由,這就是對自我的一種維護。

  要知道,轉變錯誤觀念,改正過失,就意味著要摧毀過去的行為系統,這與我執正好相反。所以每到這時,內在的賊頭子——我執馬上會發生恐慌,因為這要揭我的皮,要破掉過去“自我”那一套東西,這樣我執心就不喜歡,不願意接受,會采取一系列的自我防衛。這時它就派出軍師——第六意識為自己開脫,然後第六意識馬上編出一套理由,之後就按這麼想,按這麼去說。這樣之後,自我就維護住了,不用再改變了。也就是說,因為內在拒絕改過,所以會拿出一套理由來為自我開脫。這就是內在惡的運作方式,而且是多生累世養成的惡習,沒看清楚的話,就會被它騙過。

  現在要說的是,如果在觀念上沒有轉變,沒有把深層的邪見系統摧毀,人就不會真正改過,還會以更隱蔽的方式繼續錯下去。而且會偽裝得很好,以各種表面形式做掩飾,裡面的邪見系統仍然穩如泰山,一直被緊緊地保護著。這時候 ,內在的邪見魔王就開始哈哈大笑:你們都上當了,這裡一直是我在指揮著,外面披著學佛人的外衣,裡面裝扮出大修行者的心識,我從來就沒動過。這樣的話,學佛幾十年都只是裝裝樣子,一點轉變也沒有,這就叫自我欺騙。

  所以,一定要搞清楚內在到底是怎麼運轉的。要是發現不了,一念無明來了,就跟佛性混在一起,你還以為這個就是自己。然後它會開始控制整個系統,結果八識系統全都在它的掌握中。第六意識受到派遣的時候,就會開始分別,跟那些心所的伙伴們一起合作,制定一套理由,建立各種觀念。但這些都是無明系統裡的東西,一無可取,有的只是各種錯亂。而且,為了支持那些錯誤的心態、行為,還會找出各種理由,這就是心上的運轉系統。

  像這樣,第六意識一旦確立了理由,就會明目張膽、堂而皇之、毫不羞愧地去做。如果外界環境也是一團混亂,既沒有正法的約束,也沒有輿論力量的控制,那大家心裡的邪見就會互相傳染,越來越增勝,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就成了主流思想。所以,現代人會很簡單地認為,這就是時代主流,我們都應該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即使是佛法,也需要徹底更新,緊跟潮流。這是多麼可怕!

  實際上,正法是一條心上的軌道,它是永恒不變的,皈依法是要完全遵循正法來走的,所以,有那種觀念的人說直白點就是附法外道。而且這種人具有很強的欺誑性,表面上看好像在說佛法,整個一套佛法的詞語都說的來,最高的理論也都能談,然而他心裡卻認同現代的邪思想,有很深的錯誤觀念。這兩個東西一合起來就非常可怕了。

  他們會認為,現在距離釋迦佛已經將近三千年了,還需要像過去那樣修行嗎?看到有人遵循傳統來修行 ,就會說:“現在距龍樹菩薩已經兩千多年,離米拉日巴尊者也將近一千年,我們怎麼能跟那些聖者菩薩們比?”這就是他推托的理由。意思是我們不必要那麼做,不必對自己要求太高。這種人還算是惡劣度輕一些的。更惡劣的人會說:“我們是新時代的人,憑什麼勉強我做那些古人的事!”完全是排斥、抵抗的態度。

  但是,心不低下來,踏踏實實去做的話,恐怕連一分的修行也出不來。即使表面上做了十萬次大禮拜,但也只是成了做運動,根本沒有誠敬的內涵。這一點看他平時的表現就知道。意思就是,如果真正禮拜十萬次的心都發得出來,對於三世一切佛能夠全體匍匐,恭敬作禮的話,那為什麼在生活中,見到別人連一個小點頭也沒有?其他的彎腰、鞠躬,或者跪下、五體投地,這些更是免談。這樣的話,他的禮敬在哪裡呢?難道離開了現前的身、語、意,還在別處有一個禮敬嗎?

  這時候,他們就會找理由說:“我的禮敬是最高的,不需要這些著相的修法,坐著安住就是禮敬。”但蓮師曾說:“見比虛空高,取舍較粉細。”佛菩薩們表現出來的一言一行,全都是合乎正法的。如果你的修行最高,那為什麼行為上做不到呢?可見這裡面有天壤之別。

2014-12-23 09:32:52 | 引用
心系極樂
上一頁123下一頁

發表評論

很抱歉,僅有會員才能發表評論。

點擊此處免費注冊, 或者點擊此處登錄,登錄後您便可以發表評論。謝謝!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