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首頁 | 博客 | 好友分享 | 相冊 | 存檔 | 朋友和群組 | 個人資料 | 留言
自  我  介  紹

逍遙

分  類
缺省  
日  志
搜  索
 
訪  客
導  航
信  息
點擊: 2047022
帖子數量: 63641
開辟個人空間: 2011-06-15
最後更新: 2024-04-26
RSS
 
 
 
 
 

歐洲悄然轉身 應對美國灰犀牛

文章內容
Posted by 逍遙 2024-03-28 16:36:55
美國總統大選,拜登民調略有起色,募款金額也超越川普,但仍有隱憂。除年齡問題外,獨立參選人小勞勃甘迺迪來勢洶洶,成事固然不足,壞拜登好事機率倒是不小,川普最終贏得選舉的機會仍在。就算拜登順利連任,美國政局仍充滿變數。


歐洲陷俄烏戰爭折磨

被俄烏戰爭折磨的歐洲已兵疲馬困,面對美國的不確定性,對於北京在調解俄烏戰爭的作用開始有了期待,對中國經貿關系的改善也轉為積極。荷蘭首相呂特、德國總理蕭茲於3月底與4月中旬訪華,習近平也將於5月接受法國總統馬克宏邀訪巴黎。習近平出訪歐洲前將與連任的俄羅斯總統會面,習近平歐洲行被賦予調和俄烏戰爭的想像空間。

荷蘭首相呂特、貿易部長范勒文到訪,呂特與習近平、李強會面,范勒文與商務部長王文濤會面。荷蘭政府表示,呂特此行是為了討論「雙邊和經濟關系以及中東局勢」,但重點應會放在半導體制造廠商阿斯麥爾(ASML)的許可政策,ASML掌握高階晶片制造的關鍵技術,其生產的光刻機已成為中美「晶片大戰」的熱點。

受到中美科技戰的影響,美國對ASML與中國的交易頒布許多限令,去年ASML出售給中方客戶金額高達65億美元,中國是該公司僅次於台灣的大客戶。中方曾表示屈從美方限令,將傷害中荷雙邊關系。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逍遙
Re: 歐洲悄然轉身 應對美國灰犀牛
德國總理蕭茲則在4月中旬訪問中國,並有商界代表團同行。俄烏戰爭後,德國經濟陷入嚴重困境,2024年經濟成長預估只有0.9%,低於許多已開發經濟體。德國面臨產業和資本外流,所謂「去工業化」的情況十分嚴重。蕭茲政府急需取得成績來挽救低迷的民調。

德國在一些創新制造業,特別是數位化、綠色轉型方面出現落後現象,與中國的合作益形重要,特別是汽車產業。汽車工業是德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中國市場是德國汽車的重心。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德國對此相對謹慎,因為唡國已經在電動車產業鏈中形成緊密結合。

習近平5月間可望訪問法國,出席中法慶祝建交60周年的重大活動。法國總統馬克宏將在巴黎接待來訪的習近平,雙方屆時可能討論貿易問題與俄烏戰爭,尤其是後者才是重中之重。法國對中國電動車進入歐盟態度較強硬,引起北京的不滿。但是中方還是隱忍,只挑一些奢侈品或高級酒類作為報復對象,金額也都不大。

2024-03-28 16:39:47 | 引用
Re: 歐洲悄然轉身 應對美國灰犀牛
中國調解角色受期待

俄烏戰爭、以哈戰爭讓巴黎頭疼,憂心1972年慕尼黑奧運慘劇重演。法國對美國、以色列使不上力,希望至少俄烏戰爭不要波及巴黎奧運。歐亞特使李輝才結束俄國、烏克蘭、法國、德國、歐盟的訪問行程;據傳,習近平出訪前將會與普丁在北京會面;北京也對瑞士提議今夏舉行的「俄烏和平峰會」表達支持,這些跡象都顯示習近平出訪法國,對於俄烏戰爭的調解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俄烏雙方歧見仍大,但烏克蘭師老兵疲、無以為繼,歐洲國家在俄烏戰爭與中美貿易戰、科技戰中損失慘重,加上美國大選變數,一些國家開始調整對中政策,一方面希望改善與中國的貿易關系,一方面也希望中國在調和俄烏戰爭發揮一定的作用。前者難度較小可以操之在己,後者難度極高,對北京的調和能力與大國角色有相當的考驗。

中國缺乏美國全球性的軍事投射力量,在調解紛爭上可用的工具不同。正如李輝所說的,中國將在促成俄烏和談繼續發揮獨特作用,為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提供中國智慧。中國國際調解的經驗確實不多,但是在調解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復交上令人驚艷,也顯示中方在國際調解的哲學與方法上與西方的差異。在不確定的世局中,北京正在努力營造世界經濟與政治的安定者的角色,也逐漸取得多方的信任。

2024-03-28 16:40:34 | 引用
逍遙
引擎
無題
德國威猛,俄國打烏克蘭,表明態度不惜自殘不買便宜汽油買貴的,結果俄國經濟沒咋樣自己的垮了

2024-03-28 17:02:43 | 引用
無題
估計加西那個翻垃圾的癟三就是因為德國經濟完蛋失業了,吃救濟整天無所事事,就泥馬跑到加西胡搞

2024-03-28 17:06:15 | 引用
引擎

發表評論

很抱歉,僅有會員才能發表評論。

點擊此處免費注冊, 或者點擊此處登錄,登錄後您便可以發表評論。謝謝!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