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的夜晚 为啥和英国争那2秒

日期: 2022-07-02
新闻主题: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习近平,胡锦涛,江泽民,邓小平,毛泽东,薄熙来,周永康

来源: 笨鸟文摘

25 年前的夜晚,我们为什么要和英国人争那 2 秒钟?







2022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已走过整整二十五载岁月。

199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同时升起;2008 年,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在香港举行;2014 年,「沪港通」开通仪式举行;2017 年,「辽宁舰」抵达香港开放参观;2021 年,香港七一升旗仪式,护旗队首次以中式步操入场……

回顾香港回归 25 年以来的这些共同记忆,岁月在一次次翻页间堆叠出史诗的篇章。

你有哪些关于香港的独家记忆?



答主:朱涛(香港、澳门回归交接仪式升旗手)

谢谢知乎邀请。

我就是 25 年前,在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现场升起五星红旗的那名旗手。



1997 年初,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担任外事参谋。

能成为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上的升旗手,非常幸运。

实话实说,一开始我把升旗想简单了,练起来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任务有两个要求,一是国歌一响,国旗就要上升,国歌一停,国旗就要到顶。

第二个是要保持匀速,不能忽快忽慢。

我先是掐着秒表练,感觉效果不理想,特别是第二点,很难做到。

练到一个月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压力很大,因为我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最后我决定从听国歌开始找感觉。

当时我买了一个小型随身听,磁带的每面都录制了 30 遍国歌,循环播放。

后来终于找到一个规律。

旗杆高度是 8.28 米,国旗要上升 5.6 米,我一共要拉 8 下,通过反复听歌,我把国歌里一段一段的旋律与我的每一下动作对应了起来。

这样,不管国歌演奏得快慢,是 45 秒还是 52 秒,我都能保证在国歌奏完的瞬间把国旗升到顶。

练到最后,我已经没有时长的概念了,就达到歌、旗、人合一这样一种境界。



到了香港之后,我们和英国的仪仗队合练,那时候我们的动作完成度已经很高了,但他们的仪仗队看上去还没怎么好好练。

看着他们的步操,我还在心里暗暗自豪,感觉还是我们解放军的正步好看。

好多人问过我,执行任务前紧不紧张。

这么说吧,那几天真是吃啥啥不香。

尤其是到了升旗当天,中午吃完饭,领导开始做战前动员,我心里压力忽然大了起来。

午休起床后,我竟然流鼻血了。

很多媒体后来在报道里都提到我在升旗仪式上「流鼻血」的事,说我提前往鼻子里塞满了棉花,血都被我咽了下去。

其实,流血并没有持续太久就控制住了,不然从下午流到夜里也太夸张了。

不过,为了确保晚上升旗时万无一失,我还是在鼻子里塞上了纸。

到了升旗时,我真的感到鼻子里有东西往下流,我不知道那是不是血,但我知道它一定不能流出来,所以我借着吸气就把它咽了。





那天晚上,香港会展中心灯火通明,那是我军旅生涯最值得骄傲的经历,而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那「真空 12 秒」。

原本按照约定,英方应该在 23 时 59 分 58 秒结束奏乐并降下英国国旗,然后留给我们军乐团指挥 2 秒钟的准备手势时间,确保我们能在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升旗。

为了这 2 秒钟,我们和英方谈判了 16 次才让对方同意。

但就在这样一个精确到秒的仪式上,英方的降旗仪式竟然提前 12 秒结束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还要怪英方自己,他们的查尔斯王子在之前讲话时延迟了 23 秒。

当年,中方最担心的就是英方故意拖延时间,给我们制造不良影响。

国旗晚升一秒就是象征香港晚回归一秒,那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从鸦片战争开始我们等了 155 年,今天一秒钟都不能再等!

我们当时甚至准备,即使他们国歌没有演奏完,我们也要在零点准时将国旗升上去。



就这样,现场司仪开始加紧各个环节的衔接,一定要把时间抢回来!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一抢,英方最后竟然自己提前了 12 秒。

当时,英国降完旗,全场一片寂静,鸦雀无声,我们的军乐团一直没有奏响国歌。

我当时一度以为自己失聪了,耳朵忽然听不到声音了,心里非常紧张,两手因为用力一直在抖,手心也出了汗。

我知道,这个时候整个会场,甚至全世界华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我只能目视前方,紧张地、静静地等。

12 秒钟过去,国歌奏响,我拉动旗绳,按照平时的训练节奏,准确无误地将国旗升了上去。

升完旗后,其实我心里非常纠结、忐忑,因为我不能抬头看,不知道在整个过程中任务完成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纰漏。

直到我回到休息室看重播时,才知道任务完成得非常圆满,国旗分毫不差地升起在香港的上空。

那一刻我如释重负,可能是因为之前的心理负担过重,我并没有兴奋起来,但是我睡了一个很长很踏实的觉。

2018 年底我从部队转业,转业后我一直致力于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希望能把中国军人的精神传承下去。

我的儿子今年上大一,他在学校里也是一名升旗手。

2019 年 4 月份,我再次来到香港,指导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升旗片段的拍摄。

时隔 22 年,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仍旧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于我而言,香港是个特殊的存在,那里承载了我的汗水、梦想以及作为军人的无上荣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站在如今这个历史节点回望当年,我百感交集。

1997 年,我升起五星红旗,迎接香港回归祖国。

两年后,我再次有幸升起国旗,见证澳门回归祖国。

未来,我多想再一次把五星红旗亲手升起,升起在我们的宝岛。



答主:庄胜春(央视新闻《相对论》 记者)

读书时,对香港有一些很具体的好奇——正宗的车仔面,是什么味道?右舵开车,是什么体验?弥敦道九号,到底是不是理发店……

做记者后,第一次出远差采访,就是到香港。

大半夜住在跑马地,不停传来飙车「炸街」声;清早坐小巴,司机驾驶风格和跑车类似,还好马力不够劲……

还有,第一次见到有声的红绿灯,绿灯一亮,「哒哒哒」声响起,大家快步涌过斑马线;我坐在铜锣湾的街边,趴在流动摊贩搭起的小桌板上,一碗车仔面加鱼蛋,特别市井的味道,现在流行叫「烟火气」。

我总觉得,只要进入一个城市的肌理,总会有哪里让你爱上它。更何况,是这么丰富的香港。



2018 年底,摄于黄昏下的南丫岛。



所以,当香港遭遇动荡,城市扎起路障、烧起黑火,「痛心」也很具体;所以,在这个回归祖国 25 周年的节点,遥望着经过由乱到治、进入由治及兴的香港,也想留下一份具体的「祝福」。

早早约了一些采访。做了下面一个系列,取名《狮子山下相对论》。

何生是「黑暴」中险些一命呜呼的人,今年整六十岁了,胸口的刀疤淡了些。

印象最深的是,我们说起什么时候第一次有强烈的「祖国」概念,他说是 86 年,到北京爬长城。

我打断他说「那年正好我出生」。

他笑着回了一句:「那你可能一出生就有强烈的中国人的感觉,我到 24 岁时才有。」

会有点打动你吗?好多感受是这样的——自己觉得理所当然,别人却需要时间和机缘。



你可记得陈卓禧校长当初那段义正言辞的「护国歌」发声?

很难想象,他是一个如此 nice、还有点文艺的老人。

准备采访时,翻看当年那段刷屏视频的完整版,才发现,传媒突出的,是他的「刚」,却忽略了他对学生的「叨」——

「希望你们继续探查。用你们的赤子之心,去为我们国家的改变与进步做出你们的贡献」。



「十四亿人茶餐厅」李凯瑚的故事,最不易的是母子的和解,小家映照着大家。而让我挺意外的,是最后一组问答。

问:「希望孙子长大后,留给他一个怎样的香港?」答:

「如果只靠别人留下很多东西给他们,是不正确的,一定要靠他们自己的努力。」

努力,是 Kate 姐心中的「狮子山」。



33 岁的陈颖欣,是本届香港立法会最年轻的议员,也是国外社交网络上的 KOL。

从港岛区到深水埗,让团队小伙伴们印象最深的,是她名校毕业却扎根基层的选择。

我最难忘的,却是她最后一段讲给父母的话,用的是粤语——因为父母听不懂普通话。

上一代人的语言隔阂,丝毫不影响他们从小教育女儿,和祖国的心意连接。



说那么多关于「祖国」的细节,是因为经历动荡,这对于他们真的很重要。

而真正的心意相连,更多人,尤其年轻人的心意相连,是要努力、要经营的,要打破刻板和隔阂的。

这四位采访对象,都有一个共同点——到过内地,也都希望更多的香港年轻人到内地看看。

内地的人们呢?

如果有机会,去去香港,看看那里具体的日常;如不能成行,至少也保持具体的好奇。

这座城市,值得我们的爱和期待。

题图来源:知乎答主@朱涛





本文章来自于 加西网 (温哥华门户网)
https://www.westca.com

这份报导的网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902340/lang=s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