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鸡娃家长们 把孩子们送进山里

日期: 2022-03-09
新闻主题: 教育读书

来源: 新周刊

  “今天

  是什么天?

  阴天

  雨天?

  今天

  是秋天。”

  如果你是老师,会给学生这首有“病句”的诗歌,打多少分?

  学生对老师说:“您告诉过我们,诗歌里可以有病句,只要是真诚的。”老师呢?笑着点点头,“写得漂亮”。

  这是广州白云区山里的一所学校。不少小学生、中学生,被爸爸妈妈带到这里。他们和老师一起,试图寻找教育的答案。

  

  山里有诗歌,山里有快乐。/图虫创意

  白天,孩子们拿起锄头,以古人的腔调吟诵《诗经》;埋头于树丛,问老师“地上的昆虫是什么”;晚上回到寝室,以稚嫩的笔触,记录一天的见闻、田野的山风。上面这首诗,就出自其中一个小学生之手。

  这一届家长,为教育,操碎了心。从胎教到幼教,从报班到找家教,巴不得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结果是孩子累、家长更累。

  最近这些年,不少家长开始反“鸡娃”,把目光投向大城市郊区的深山,这里有陆续兴起的自然教育机构。这些家长,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让孩子在亲近自然的环境里读书学习,快乐生长——

  不想卷了

  到田园探求本真

  时间拨回到2010年,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的《林间最后的小孩》在中国出版,一时间让“去自然化”的现代生活和都市人群的“自然缺失症”变成广为讨论的话题。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国内的亲自然类教育机构开始陆续进入公众视野。

  

  自然缺失症,都市通病。/图虫创意

  让孩子在了解自然知识、参与自然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起对自然、对他人、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这种教育理念被称为“自然教育”,近年来正被越来越多家长所接受。

  深圳的刘先生从事建材生意,工作已经足够让人感到压力,最让他感到焦虑的还是儿子的学习。两年前,儿子刚上初中,成绩一落千丈。原来,从名列前茅到名落孙山,可以这么快。

  刘先生给儿子报了补习班,每天下班回来,再累也还要亲自监督儿子背单词、记公式,结果反而让儿子产生了厌学心理。看着儿子这样,刘先生彻夜难眠。一天晚上,他看到了一条关于暑假亲子生态研习营的推文,于是决定带儿子报名参加,放松一下也好。

  在千岛湖边的一个山村里,父子俩上交手机,和参营的伙伴们一起研学。老师会带着他们一起耕种、采摘、制作、品尝最原始自然的食物。看着儿子的眼神逐渐有了光,还主动问老师许多问题,刘先生开心极了。整个行程一个月,儿子一点都没觉得累,临走时还十分不舍。

  

  亲自触摸动植物,才是真正的生物学教育啊!/图虫创意

  回到家,儿子敞开心扉跟老爸说,他之所以厌学,是因为初中的学习生活太无聊了,每天都有很多作业,许多结论性的知识根本不给他思考的机会,就让他背会,很多他还没记住,下一堆知识点又堆了过来;但自然教育,他很喜欢,因为真的是在发现知识,即便留了“作业”,也是让自己记下一天发生的事情,没有强制一定要怎么写。

  刘先生想起来,同营的其他家长曾经和他说过,这种自然教育除了短期体验营之外,还有全日制学校。在跟儿子商量过之后,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儿子送进山里,接受全日制自然教育。刘先生几经对比,选择了河南中部一座城市的机构,并在附近租了房子。

  起初的半年里,刘先生暂时放下了工作,一放学就去接儿子,回家做饭给儿子吃。吃完饭能陪儿子看看动漫、读读书,周末了父子俩还能一起爬爬山。但这样的日子没能维持多久,生意上的伙伴就催促他尽快回来,他不得不留下儿子回到了深圳。

  一开始,他还担心儿子生活能不能自理,想不到儿子很快就学会了做饭,现在生活根本都不需要操心,对学习和知识的热情也回来了。

  像刘先生这样的家长还有很多。有自然教育行业资深从业人员对新周刊记者表示,这个行业不少家长同时还兼着老师的身份,因为他们自己也在探索教育的本真,于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家长就登记注册成立机构,在山里办起私塾学堂,模式成熟些后再对外招生。

  亲自然的教育:

  没有统一教材,没有考试

  据民间公益组织“全国自然教育网络”发布的《2018自然教育行业调查报告》显示,自2010年起,国内新增自然教育机构数量明显增加;至2018年,全国已有418家自然教育机构。

  有行业资深从业人员对新周刊记者表示,自然教育之所以能发展起来,主要在于独特的课程设计体系,这些课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主题课、体验课和游学课。

  主题课涉及的范围很广,低年级会有童话课程,形式也十分多样。有的时候,老师会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或者给一个主题,让孩子们自己去找相应的童话故事在班上讲。还有的时候,老师会带着孩子们演童话故事,或者用手工、剪纸等形式还原一个童话的场景。

  自然教育机构一般不会细分年级,而是会根据年龄和认知能力粗略划分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像童话课就只适用于低年级,国学、书画、音乐的适用年级则广泛一些。

  而中、高年级会有物理、地理、天文、历史等课程。具体有哪些课程,这些课程如何设计,则完全取决于老师,没有统一的教材。因此,不同的自然教育机构,学科设置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图虫创意

  一名来自东北的家长告诉新周刊记者,她的孩子在河南的自然教育机构学习期间,最喜欢的就是学校里丰富多样的主题课程,尤其是一堂“蜜蜂课”让她的孩子印象深刻——课上,老师通过PPT展示了他在许多国家研究养蜂运动的发现,这名老师不仅研究了各国文化对蜜蜂的描述,还亲身参与养蜂,把养蜂描述为“农业的诗歌”,真的是用热爱在传递知识。

  主题课之外,还有许多体验课程,老师会和学生们一起到田间地头,有的时候是赏花课,有的时候是收集标本,还有的会教授更为复杂的内容,比如蓝染、育秧等。

  大多数自然教育机构,每年还会举办游学活动。有在广州从事自然教育多年的老师向新周刊记者表示,他曾经组织学生进行环海南岛骑行,全程800多公里,充满了挑战。

  为了准备好这次骑行游学,这名老师提前一个月就带着学生预热,从自行车结构、修自行车等基本功开始学起,再带着学生在广州逐步挑战10公里、50公里的骑行。正式行程开始的时候,他还安排了后勤保障车跟在骑行队伍后面,以应对突发情况。

  

  最好的风景都在路上,骑行是感受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图虫创意

  一般来说,环海南岛骑行大约需要7-8天便可以结束行程,但在这名老师看来,骑行只是方式,教育才是目的。他们白天骑行,傍晚就开始扎营,和孩子们交流骑行心得。孩子们可以写诗,可以写散文,甚至还可以写成骈文,“没有什么限制,也没有什么高低,只要发自内心”。

  出世山青青

  入世路茫茫

  这么说来,自然教育似乎是一种近乎完美的教育形态,既能激发孩子对学习、对自然、对生命的内生热爱,又能引导孩子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快乐成长。

  这是自然教育的一面,但不是仅有的一面。资深从业人员告诉新周刊记者:“自然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水平可能很不稳定,并没有标准化教育那么成熟。”

  有的家长不得不带着孩子辗转多地,以觅得教学效果最好并且适合孩子的自然教育机构。

  另一方面,自然教育机构的学费并不便宜,新周刊记者简要统计发现,大多数机构一年的学费均在3万元以上,这还是低年级的价格;高年级一年收七八万元的都有,这其中还不包含游学项目的费用。

  由于大多数全日制自然教育机构不包住宿,住宿问题还得另外想办法解决。有的家长会陪孩子住进山里,一边“隐居”,一边陪读,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有这样的“觉悟”,只能像刘先生一样被迫和孩子分隔两地,很长时间才能见一面。

  

  和孩子远隔深山,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承受这种代价。/图虫创意

  对于这些想要隐居清心的家长而言,出世山青青,自己已经功成名就不缺物质条件。但对于孩子而言,难道未来也要在大山里度过此生?至少,他们也应该有选择的机会。但入世路茫茫,选择的机会并不多。

  一部分家庭条件非常好的学生,会考雅思、出国留学;剩下的大多数学生则会就读华德福学校,再通过中高考回体制内继续学习。

  “华德福学校”并不是学校的名字,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最早诞生于一战时期战败的德国。当时失败的情绪弥漫整个德国,越来越多人怀疑:一味地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对的吗?传统的教育方式就能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吗?

  于是,以全人教育为核心的华德福教育开始在德国兴起,上世纪90年代又逐渐引入中国。华德福教育和自然教育的许多教学方式有相通之处,只是没有那么多田间地头体验的机会,更接近自然教育主题课的教育模式。

  因此,学生从自然教育机构到华德福学校进行过渡,进而参加中高考是一种较为循序渐进的路径。

  华德福教育机构也存在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新周刊记者了解到,不少家长和学生很容易“踩坑”。

  不过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一帆风顺的路。不论是自然教育还是华德福教育,抑或是应试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种选择,而且只是方式之一。

  

  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快乐成长。/图虫创意

  所以也没必要厚此薄彼,只要能快乐成长,不就已经实现教育的真谛了吗?





本文章来自于 加西网 (温哥华门户网)
https://www.westca.com

这份报导的网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884108/lang=s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