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钟2次!最大4.7级大地震的前兆?

日期: 2021-11-18
新闻主题: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习近平,胡锦涛,江泽民,邓小平,毛泽东,薄熙来,周永康

来源: 老高聊科学

  据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通报,11月17日夜间四川宜宾珙县发生了两次地震。第一次是4.7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具体时间为23时36分。

  第二次地震的震级为2.9、震源深度10公里,时间为23时42分,比第一次地震晚6分钟。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宜宾市珙县上罗镇,距离县城约34公里、宜宾市主城区约69公里、成都市主城区约273公里。

  

  种种迹象表明,四川区域似乎进入了地震高峰期。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发生6.0级地震,2021年7月14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4.8级地震。2019年6月17日,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再往前推则是2008年的汶川8.0级大地震。

  

  汶川地震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四川频频发生地震?它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殊之处。

  从大的范围看,地球上有两大地震带:一个是欧亚地震带,一个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而我国恰恰处于两大地震带之间,结果是频频受到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在巨大冲击下地壳活动变得异常频繁,最终引发地震。

  

  除了我国外,地球还有中国蒙古大三角区、伊朗地区、北美洛基山区等多个地球活跃区,其形成原因大致相同,这些区域发生地震的次数、频率仅次于处在地震带上的区域,甚至在个别时段“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回到我国。上文提到我国处于地震带之间,但有的省份处在地震带的边缘,影响有限;而有的省份恰处在地震带的“异常活跃区”。

  

  这是因为我国的地震呈现过于集中的“态势”,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台湾省和23条地震带上,其中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台湾省是地震带密集,是典型的高发区。

  具体到四川则是地震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西南地震区主要由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构成,由于山脉特殊的构造及欧亚板块偏移撞击影响,青藏高原地震区的断裂层就像一个没昼没夜时刻“滋生”地震的温床,地壳运动稍微有些“纰漏”,就可能引发一次地震。

  

  举个例子。我国南方大部分处在扬子准地台上,地壳运动形成过程中使得该区域呈现盖层厚大、基底硬化程度低的特征。而四川所辖的四川盆地恰恰位于上方,迫使地质变硬。

  相比之下,青藏高原的地质要松软得多了,加之地势高,所以当地壳激烈运动、碰撞时,松软物一股脑向地势低的四川盆地“猛灌”。四川由于地质硬不可能“随意涌动”,对来自青藏高原板块的挤压力只能“硬抗”,等积累的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以地震的形式释放出去。

  

  地震发生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一个继续涌动,一个继续承受,直至再次发生地震,周而往复,给人四川多地震的印象。

  那么地震真的能预测吗?客观地讲,尽管现代科学发达,但真要预测地震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原因也不复杂,因为地球运动既有规律性,也有随机性。与此同时,地面上的矿产开采、高密度建筑等都会影响地壳运动及能量释放。可能一个小小的不经意举动,经过层层演变成为一个大地震;也可能一个猛烈冲击,经过地壳间层层传递、释放,反而没有引发地震。

  

  再者像民众普遍“信任”的动物预测地震法,包括云层观测法,虽然不能“一棒子打死”,但缺乏普遍性和准确性。国内某知名地震专家曾这样说过,如果真把动物的异常反应,看作是地震的前兆,那什么也别干了,因为类似动物集体出没、跑动的现象几乎每天都会上演。





本文章来自于 加西网 (温哥华门户网)
https://www.westca.com

这份报导的网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865430/lang=s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