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女生,都是被這句話給騙大的

日期: 2021-10-19
新聞主題: 裸照,寫真,視頻,惡搞,美女,自拍,搞笑

來源: 槽值

  男生數學考了一百分,老師會說:男生就是聰明。”

  “女生數學考了一百分,老師就說:女生也有聰明的。”

  《脫口秀大會》的舞台上,選手鳥鳥的吐槽,瞬間讓彈幕炸了鍋:同一個世界,同一位老師,同一門數學。

  

  男生和女生收獲不同評價/《脫口秀大會》

  學生時代,我們幾乎都聽過父母老師言之鑿鑿的“理論”:

  “別看女生現在成績好,開始學物理化學,就跟不上了;就算男生的成績不盡如人意,但等到文理分科就好了。”

  “女生成績不好,是因為不聰明、學不會。男生成績不好?其實他很聰明的,只是不努力。”

  

  類似的論調還有很多,無一例外,暗示著一個刻板印象:

  “男性天生就比女性更聰明,更適合學數理化。”

  無數老師、家長和孩子,都被這個缺乏科學支撐的歪理騙慘了。

  01

  女孩

  天生學不好數學?

  不可否認,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學科的表現上,的確存在差異。

  但是,這種差異,並非來自所謂的“天賦”。

  恰恰相反,多項研究都指出,男女兒童發展早期,數理能力方面,沒有性別差異。

  一篇發表在《Nature》上的論文,從多個角度比較了500多名兒童的數學認知差異。

  參與實驗的孩子,年齡在6個月至8歲,參與的項目包括數字感知、數學概念、計數能力等等。

  

  兒童時期,在物體處理、數字處理和幾何推理方面,沒有性別差異/圖源參考資料

  結果顯示,男女之間的數學認知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2018年,一項針對高中生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研究人員分析了160萬名高中生的成績,他們來自268所高中,時間橫跨1931年~2013年。

  結果發現,在普遍被認為是男性占優勢的STEM(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科中,高中男女生成績並沒有統計學差異。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不同,那就是女生的成績分布更加集中。

  換句話說,在數理化領域,女生拔尖和墊底的都相對更少,男生則相反。

  

  圖b反映了非STEM中男女生的表現:女生成績更好,拔尖的女生更多

  圖c反映了STEM科目中男女生的表現:女生平均成績略好、成績分布更集中(拔尖、墊底都更少)

  所以,人們口中的“男孩天生就比女孩理科好”,似乎並沒有得到科學的支撐。

  那為什麼大學專業和未來職業上,男生少選文科,女生少選理科呢?

  是因為不喜歡嗎?

  02

  性相近,習相遠

  專業選擇,並非全然取決於能力和喜好。

  有許多人,是受到“女生理科天生弱,男生文科天生差”的洗腦,忽視自己的天分和興趣,放棄了嘗試和努力——

  反正我注定學不會、不擅長、早晚會被比下去。

  這種“某種性別天生具有某種優勢/劣勢”的區別教育,甚至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了。

  BBC紀錄片《男女不再有別》(No More Boys and Girls)中,制作組做了一個實驗:

  

  正在被打扮成女嬰的男孩Edward

  他們找來兩個小嬰兒,男嬰Edward,穿上粉色衣服,扮成“女嬰蘇菲亞”;而女嬰Marinie,則成了“男嬰奧利弗”。

  隨後,找來一群志願者,陪他們玩耍。

  當志願者看到“奧利弗”時,立刻遞上了機器人、積木、拼圖等玩具。

  

  而穿著女孩衣服的Edward,毫不意外地拿到了洋娃娃和毛絨動物等“女生”玩具。

  實驗結束後,制作組問志願者:“蘇菲亞”有沒有最喜歡的玩具?

  志願者肯定地回答:“她最喜歡那個粉色娃娃。”

  

  最喜歡粉色娃娃,是真的喜歡嗎,還是因為她是個“她”呢

  所謂“與生俱來的”喜好和天賦,或許只是成年人的刻板印象,在孩子身上的投射。

  英國神經生物學家Gina Rippon 教授曾說:

  “大腦的發育在很大程度上與社會、經歷和成長密切相關。

  我們今天之所以看到男女有別,是因為自孩子誕生後,世界就開始向他們不斷灌輸這樣的觀念。”

  

  “男嬰奧利弗”自然而然被遞上了與空間、幾何形狀相關的玩具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男孩子更常被鼓勵玩與空間、數理能力有關的玩具,而女生卻經常拿到洋娃娃、換裝玩具。

  這種從嬰兒時期就存在的區別對待和陳舊觀念,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興趣愛好;還會“洗腦”他們,影響在學習上的表現。

  

  來自漢堡大學的研究團隊,曾經找來一群孩子,給他們灌輸“女生天生就比男生更擅長閱讀”的觀點。

  接受這個設定後,參與實驗的男孩,開始對自己的閱讀能力和成績做出消極評價,表現出消極態度;而女生卻對自己的閱讀能力更加自信,對待閱讀任務的態度也更加積極。

  成年人隨口說出的話,在懵懂的孩子心中,可能播下種子,也可能套上枷鎖。

  

  教育中性別偏見的影響,不止停留在文理選擇層面。

  一項跨全球的研究,收集了過去100年間,不同國家及地區、不同時段的數據,發現:

  女孩在學習上,比男孩具有普遍且持續的優勢。

  研究者認為,這一差異可能是由於,父母認為女孩在學習數學和科學方面“先天不足”,於是會鼓勵女兒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結果,女生的努力,讓她們在整體成績上都有所提升。

  另一方面,家長普遍認為男孩“天性就是貪玩”,當男孩違反課堂紀律、無法完成任務時,會用“男孩就是這樣”的借口,聽之任之。

  這所有的因素結合在一起,造成了男女學習差異不斷擴大的現狀。

  

  那些對“天性”的迷信,或許對於家長和老師來說,是完美的托詞。

  傷害和限制的,卻是原本有無限可能的孩子們。

  03

  “像女孩一樣”

  除了教育,還有許多被認為是“天性”的東西,其實都與後天環境脫不開關系。

  在一部名為《像女孩一樣(Like a girl)》的短片中,一群十幾歲的女孩,被要求在鏡頭前表演像女孩一樣跑步、投擲和打斗。

  無一例外,她們都將動作做得華而不實、軟弱無力,甚至自己都笑出了聲。

  

  作為對照,攝制組找來了一群年紀更小的孩子,要求她們表演同樣的內容。

  像女孩一樣跑:

  

  像女孩一樣投擲、打斗:

  

  像女孩一樣,那就竭盡所能。

  

  如此明顯的對比,讓拍攝者有些驚訝,詢問年紀大一些的女孩:你怎麼理解“像女孩一樣”?

  女孩坦誠地說:是啊,這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明明女孩覺得自己是強壯的,但這句話的意思好像是在說她們很弱、比不上別人。”

  

  膽怯、內向、安靜……並非是所謂的“女人的天性”,而是在她們成長的過程中,被社會所規訓、被傳統性別印象所束縛,而後天養成的。

  正如哲學家波伏娃指出的:一個人並非生下來就是“女人”,而是逐漸長成了“女人”。

  “女性成長境遇中的每一個因素,合謀限制了她們,讓她們變得平庸不堪,但原因並不是她們天生就低人一等,而是她們慢慢學著變得被動、自我懷疑和過分熱衷取悅他人”。

  

  如果受性別所限,不允許兒童自由探索人生可能的話,那麼無論是哪種性別,都會飽受其害。

  對性別的狹隘認知,傷害的不止有女性。

  歌曲《玫瑰少年》的原型,是中國台灣的少年葉永志。

  葉永志成績不錯、善良孝順,原本是鄰居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可是,他在學校裡,卻被老師反感和排斥,要求葉永志媽媽帶這個“奇怪的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還被同班男生孤立、欺負,言語羞辱甚至欺侮、霸凌。

  

  “覺得他不正常的人,本身就不正常”/葉永志的媽媽接受采訪

  只是因為,他愛好做菜、編織和美妝,說話輕聲細語。比起男生,他更願意與女生交流。

  2000年,15歲的葉永志因為校園霸凌,不幸去世。

  如果沒有那麼多“男生就該喜歡數理化和體育課,女生必須喜歡廚藝和化妝”的刻板印象,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封《寫給父母的信》中,就提到過所謂的“男孩玩具,女孩玩具”:

  許多男孩喜歡娃娃屋,它們比太空船更貼近人性。許多女孩喜歡太空船,它們比娃娃屋更激動人心。

  

  “最重要的事情是,把合適的材料放到他們手中,讓他們創造他們喜歡的東西。”

  比起虛無縹緲的“性別天賦”,我們或許更應該關心每一個個體自身:我喜歡什麼、我想做什麼、我想成為什麼。

  而不是任來路不明的謠言擺弄,認為自己天生就只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

  “或者叫人安分守己……假如人活到世上之前‘分’都叫人安排好了,不如再死回去的好。”

  別再說“女孩就是不聰明,學不好理科”“男孩就是貪玩,背不過政史地”了。

  尊重每一個截然不同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才能、天賦和努力。

  因為,他們才是自己命運真正的主人。





本文章來自於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

這份報導的網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860108/lang=t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