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鬼iPhone竟然有“捉奸”功能

日期: 2017-10-12
新闻主题:

来源: 电脑报

  天天用爱疯,但它的很多功能你可能并不知道。

  iPhone这个90%用户都不知道的功能,可能正在“暴露”你的行踪。

  打开苹果隐私中的“常去地点”页面后,可以见到一串历史记录,上面详细记载了你在什么时间去过哪些地方,精确到分钟!

  之前一些常去地点还被自动划分为家庭、公司等。

  

  

  

  “常去地点”在苹果手机中的位置

  几年前央视报道过的这项功能,系统升级到7.0版本就存在,如今升级到iOS11之后,轨迹记录仍未消失。

  

  这种功能一出,人的动向立即无所遁形。

  只要知道锁屏密码,就可以看到你每日踪迹。有朋友调侃:给老婆买完新手机,知道这个功能后,去哪儿她都知道了。

  

  

  网友晒“常去地点”的个人记录

  △

  手机定位方式多样,关掉一个还有后招。

  以iPhone为例。

  “常去地点”这一默认开启的功能,可以手动关闭,但关闭之后,除非手动清除,否则历史记录不会消失。

  那关闭之后是否就安全了?可能你看到的是。手机上位置记录确实没有了,实际上“掩耳盗铃”,相关数据还存在于苹果的服务器中。

  原因不难解释,手机一般有三种定位方法:软件定位、手机基站定位、WiFi定位。

  潍坊市的郑女士曾经遇到过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她觉得自己被“跟踪”了。

  2014年4月,她通过相亲认识了一个男孩,双方印象不错,但因认识不久,她想着等过一段时间再确定关系。

  就在那段时间,男生对她的行程特别感兴趣,总能猜出她去过哪儿,并称自己给她定位了。

  “当时我还以为他跟我开玩笑,因为我没发现我手机上有什么异常,但后来越想越疑心,跟朋友打听后才知道真有这种定位软件。”

  这种常被用来定位小孩、老人防走失的软件,只要打开被监控手机的GPS和网络,获取到设备序列号、经度、纬度、高度、水平、速度等与位置相关的数据,就可以实现精准定位,误差甚至小到几米。

  生活中某些健康软件也存在相似隐患,闺蜜就被软件定位坑过。

  失恋的她一个人跑去爬山,怕父母担心,说自己在图书馆学习,结果因为计步器显示的运动轨迹不符,晚上被父母刨根问底。

  而即使关闭了手机软件定位功能,遇到WiFi,手机还是会自动记录它的物理位置,顺带就暴露了你的位置。

  如果完全关闭GPS功能呢?后台记录确实清零,但这样做的坏处是,地图、天气、打车软件等软件都没法使用了。

  只能不嫌麻烦,需要用的时候再开启。

  △

  最初为了救援的定位服务,如今已是千姿百态。

  手机定位技术常见有两种:

  一是通过手机GPS定位,将自身位置信息发送到定位后台,实现位置确定。

  另一种是依靠基站,根据手机与多个基站之间相距的距离,测算用户所处位置地点。另外,基站定位不需要手机具有GPS功能。

  这项技术近年应用随处可见,出门打车,在家定外卖,甚至手机看个天气,没有定位可能都无法实现。

  但它的兴起,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

  1968年美国第一个911系统在阿拉巴马州的哈利维尔安装,用以当地派出所和用户的快速联系。

  遗憾的是,这个系统并不完善。

  1993年,美国一个名为詹妮弗·库恩的女孩被绑架,被绑过程中她曾拨打过911电话,但由于呼救中心无法通过手机确定准确位置,只听到三声枪响。而当警察找到库恩时,她已不幸遇害。

  悲剧的发生,让美国政府意识到建立准确追踪用户位置信息系统的紧迫性。仅仅三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就正式通过E911方案(E表示增强的,enhanced)。

  方案要求移动运营商为其网络和设备配套“定位追踪”服务,以确定用户位置及识别身份,方便及时救援,并用法律“US FCC E911”规定运营商提供的定位精准度相应标准。

  

  911系统|维基百科

  而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有数据表明人们日常接触到的信息,80%以上都与位置有关。

  

  位置服务(LBS)的几种实际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位置服务(LBS)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定位救援现在只占很小一块,今年瑞典市场研究公司Berg Insight发布的报告中,将LBS市场分为8个垂直领域:

  地图、导航与交通;

  旅行及旅游业;

  本地搜索与信息服务;

  社交网络与娱乐;

  休闲与健身;

  家庭及人员位置服务;

  移动广告;

  移动资源管理以及其他企业级和B2B服务。

  位置服务的巨大利益驱动各国技术进步。全球最大的移动定位服务网站——美国4SQ手机定位服务网站就是典型的例子。

  Berg Insight更是预测:到2020年,全球LBS市场规模将达到348亿欧元(约合3021亿人民币)。

  

  全球LBS市场规模从2014年至2020年的变化|瑞典市场研究公司Berg Insight

  △

  手机定位不被告知,隐私泄露甚至危及生命。

  定位服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用户本身可能并不知道其信息泄露的源头。

  央视2014年的调查里提到,苹果的“常去地点”功能,就有超过90%的用户不知道它的存在。

  英国隐私保护活动创始人杰夫·雷维尔表示:“手机服务商对手机用户的信息动态了如指掌,而手机使用者自己却毫不知情。”

  早在1980年就提出的“隐私权”,大数据时代,反而不容易获得。

  英国Krowdthink隐私保护团队的一项调查说到,在英国,93%的人陷入定位信息泄露的危险中,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商业用途或是利益第三方,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或因此受到威胁。

  央视在2017年2月记者进入了一个专门贩卖个人信息的QQ群,发现只要提供手机号码,便可以在网络上查到他的身份户籍、支付宝账号、通话记录等各项私密信息,价格区间在220-2000元。

  

  

  信息贩子还表示可以对移动、联通和电信的手机用户进行定位,声称误差在50米以内。

  调查时记者和同事小王在北京西客站北广场,记者要求对方定位小王的实时位置。

  

  对方发来“马上”。而开始定位后的17分钟,对方发来了小王的多张实时位置图,定位的位置地点是:距离北京西客站北广场向北约150米。

  准确程度令人咋舌。

  2015年,河南汝州发生了一起特大杀人案,张姓村民一家三口被杀死在家中,凶手是其家中女孩的男朋友。

  男生远在广东,和女孩也是在打工期间相识相恋。过年回家,由于母亲反对,女生向男方提出分手,也没返回广东。

  一家三口被害,是男方把这一切归咎到女生家庭的报复。让人疑惑的是,从没去过女孩家的他如何准确找到住址?

  后来男孩本人交代,他是凭着女友之前发过的老家照片,通过卫星地图确定女友家的位置。

  给生活带来便利的手机定位功能,因女孩的疏忽,间接导致三个人的死亡。

  不止照片,一些更前卫的拍照功能也存在相似的安全隐患。

  宁波一位爱“晒娃”的孙女士,喜欢在微博、朋友圈分享女儿的趣事,也喜欢用苹果的“live photo”功能,拍摄女儿生动的日常。

  后来一次小事,让她不再使用这个功能。孙女士拍了张女儿在教室门口的照片发到微博上,不过半小时,就有人给她留言,明确指出了她家孩子的幼儿园。

  “你女儿是xx幼儿园吧,很好的幼儿园。”

  孙女士询问他如何得知,他说,将照片保存下来,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地址了。

  幸好此人没有恶意。

  一张照片,一个定位,把孩子的位置暴露无遗,科技时代,手机被有心之人利用,泄露了隐私,危害无法计量。

  这些年,关于隐私与安全的讨论从未停止,用户通过手机数据相联系的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一旦失去保护,将和“裸奔”无异。

  △

  防不胜防也要防,隐私保护非“一日之功”。

  2017年7月公布的数据显示,iPhone上市10年以来,累计出货量达11.63亿台,目前仍有7.28亿台iPhone在服役。这不由得让人对这7亿iphone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表示担心。

  实际上,不仅是iphone用户,安卓用户的隐私保护同样堪忧。

  去年3.15晚会,主持人就曾做过实验,用手机加入一个免费WiFi,打开手机软件发现,个人信息统统被提取,甚至连哪天看了哪部电影都清楚记录。

  不管那些无法彻底关闭的定位功能,有些隐私保护我们可以做到:

  1、彻底删除旧手机上数据

  2、安装软件少点“允许”

  3、别随意晒私人照片

  4、及时关闭WIFI功能

  5、关闭微信里的 “附近的人”、“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等功能

  6、谨慎参与网上各种趣味测试

  7、关闭iPhone“常去地点”以及相关不必要的定位选项

  互联网无国界,通过网络去到世界各地可能轻而易举。

  如何避开手机隐私雷区,数据跨境制度常被提及。

  通过分级分类,对数据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如重要数据是禁止跨境流通的,一般数据审核流通等。以俄罗斯为例,法律就规定,俄罗斯本国公民信息必须存储在国境内。

  网络一日千里,信息流出防不胜防,隐私泄露这件事,依然任重道远。

  △

  去年,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传的一张照片,眼尖的网友却发现,其Macbook的摄像头和麦克风位置都贴上了胶带。用这种土办法保护隐私,可以说十分优秀了。

  

  

  话说回来,隐私这种东西,可能对扎克伯格这样的人意义比较大,你我吃瓜群众,还是先挣钱买电脑再说吧。





本文章来自于 加西网 (温哥华门户网)
https://www.westca.com

这份报导的网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606143/lang=s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