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两会”关注高教热点综述

日期: 2017-03-20
新闻主题: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习近平,胡锦涛,江泽民,邓小平,毛泽东,薄熙来,周永康

来源: 刘广明博客

  在2017年两会中,对高等教育的关注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这从一个侧面反应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着力点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政府对高等教育热点的回应。

  一、习近平:广大知识分子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4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知识分子。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

  习近平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分子,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同知识分子打交道,做知识分子的挚友、诤友。要充分信任知识分子,重要工作和重大决策要征求知识分子意见和建议。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对的就积极采纳。即使个别意见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也要多一些包涵、多一些宽容。要为广大知识分子工作学习创造更好条件,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遵循知识分子工作特点和规律,让知识分子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把自己的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习近平希望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始终坚守正道、追求真理,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身体力行带动全社会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希望我国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不断增加知识积累,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

  二、政府工作报告论高教

  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事关高等教育问题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是今年事关教育的一个新提法。在高等教育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以下几个重点工作:“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提高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继续推动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制定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我们要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这其中公平优质教育体现以下内容:一是重点高校城乡生源结构问题。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学生问题, 2013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上年增长8.5%。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在2013年基础上再增长10%。2015、2016年虽然没有比例的指标,但“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仍在着力解决重点高校生源城乡结构问题。二是解决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问题。体现在“双一流”建设、“应用型大学”建设、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均衡发力。第二,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有效方式,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的现实渠道,要不断引向深入。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使各类主体各展其长、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使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第三,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完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今年高校毕业生79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要实施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等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第四,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广聚天下英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定能成就创新大业。第五,报告中的几个关键数字:2016年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增长21.3%;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超过4%。;2016年,全年资助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8400多万人;2017年高校毕业生79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三、教育部长陈宝生回答高等教育热点问题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3月12日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应邀就“教育改革发展”这一主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事关高等教育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五个方面:

  一、“通过思政教育给学生筑起‘承重墙’”。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短板在于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难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的期待。陈宝生指出了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几个方向。第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第二,育德和育心相结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给大学生修筑起一座“承重墙”,将来走向社会能够承重,能够经得起各种考验。第三,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第四,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二、“规范人才交流,不搞恶性竞争”。陈宝生指出,在今年2月份出台的规定的基础上,引导各高校形成联盟,制定公约,对薪酬等条件大体上作出规范,目标是不让它恶性竞争。人才竞争是遏制不了的,但遏制恶性竞争是可以加以管理的。要规范正常的人才交流,不要搞恶性竞争,不要恶意挖人家的墙脚。从教育部的角度讲,也要改变一些评价机制。用评价机制作为指挥棒,使我们的高校下功夫练内功,自己培养人才,从海内外吸引人才,而不要浪费人才。

  三、“让留学人员回国潮来得更猛烈些”。截至2016年,大约派出去458万名留学生,回来了322万名。就是说,我们派出的留学生有八成以上回国效力了。陈宝生指出,从教育部的角度,一是给回国人员提供服务,为他们建立“绿色通道”。二是给他们提供事业条件。三是提供岗位。四是为在海外的留学人员提供比较全面、综合、周到、方便的留学服务。

  四、“‘双一流’不是‘985’‘211’的翻版”。“双一流”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它的定性就是8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它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在“985”“211”基础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在新历史潮流下推向前进。陈宝生强调,一是明确“双一流”的遴选范围。我们同等对待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建不了一流大学,可以建一流学科。两类遴选,一类叫大学,一类叫学科。采取“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形式。

  五、“对职业教育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陈宝生说,这几年由于央视播出一个专栏节目,我们国家开始流行两个词,一个叫作“大国工匠”,一个叫作“工匠精神”。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新常态,进入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大变动的时代。这个阶段加上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加上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急迫的要求,要求我们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大规模的技术人才支撑。也就是提供两个公共产品,一个公共产品是在全社会通过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一个公共产品是提供大量的大国工匠。建设教育强国,职业教育非常重要,和普通教育一样,是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智力保障。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也需要培养爱迪生,需要培养鲁班。

  四、两会代表委员论高教

  在2017年两会上,教育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问题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代表委员对以下高等教育问题进行关注并参政议政。

  一是“双一流”建设问题。《中国教育报:聚焦高校“双一流”建设系列报道》作了三个专版:①三位大学校长“论剑”双一流;②什么样的大学和学科才是一流的?③政协常委葛剑平:一流大学不是“拼凑”出来的。新华社推出:《代表建议“双一流”建设加大对西部高校支持力度》专题。黄德宽认为:借助“双一流”这个契机,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马敏认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是靠“挖墙脚”砌成的。葛剑平认为:建设“双一流大学”不能靠高薪买“雇佣军”。赵路认为:“双一流”经费管理思路已确定即简政放权。钱锋认为: 制定“双一流”建设标准要放宽眼界,着眼未来。丁烈云认为:中国到2050年会有一批一流大学出来。陈十一认为:中国到了该吸引世界英才的时候。王树国认为:建设“双一流”得有中国自信。陈骏认为:一流大学得先从“一流课堂”开始。

  二是高等教育“新常态”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认为,中国整个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也要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速度降下来,实际上就是把浮躁降下来,把指标追求降下来;第二个把结构搞清楚,什么样的大学、学科应该跟国际接轨,什么样的大学、学科主要做基础研究,把这些结构定下来才能分类;第三个动力机制要转换,应该给高校放权以激发它们更多的办学活力。李蓝认为:高校学科设置应引领社会创新。朱永新认为:加大对国家开放大学的财政经费投入,构建适应网络时代的终身教育体系。李晓明认为:高校优秀课程可通过慕课向公众开放。《中国教育报》提出:政策支持中西部高校须更精准。《中国青年报》:西部高校如何留住人才:“孔雀东南飞”无解吗。郑永扣提出:国家要建一流大学,河南别再错过机会。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中国教育报》推出专版:高校“双创” 弄潮儿向涛头立。《中国科学报》推出:《“国家队”办教育:让知识创造者走上三尺讲台》、《创业教育“过火”了吗》两个专题。冯俊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应规范化系统化。郑惠强认为:完善高校就业评价体系。

  四是高等教育管理特别是科研管理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建议实行清单管理制度。教育领域应该有三份“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致公党中央提出《将高校成果转化作为评价应用研究的主要指标》提案。民盟中央提出《改革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提案。《中国青年报》推出:《政协委员热议:让科研评价回归科学》专题。《中国科学报》推出:“代表委员们热议国家高端科技智库该如何构建”专题。《科技日报》推出:《国家实验室:筹建的“旧船票”能否登上“新船”》专题。罗富和认为:建议改进和提高境外科研网站访问速度。庄毓敏认为:应建立针对高校的一揽子税收政策。段树民认为:履职十年最满意这份提案―《关于建议教育部暂停对高校学科评估和排名的提案》。印杰认为:少些项目拨款,多些经常性预算。冯骥才认为:守护文化是知识分子的天职。王长华认为:高校经费使用还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潘建伟认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人才无后顾之忧。钱峰认为:优化高校工科教师结构 提升工程教育水平。马瑞燕认为:减免高等农林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学费。郭雷认为:激励合理才能充分释放科技潜能。胡葆森认为:建议鼓励支持“企业家办大学”。程恩富认为:提高科研人员劳务费用比例。

  两会关于高教热点议程,体现着中央到地方、媒体到代表对高等教育的关切、关注。关注这些热点,可以观察到中央对高等教育的关注点、着力点;观察到代表对高等教育的关切点。上下联动,就是高等教育共振点。这虽然有立场、视野的局限,但终归代表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重心和方向,仍是每所高校、每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关切和研究应对的问题。





本文章来自于 加西网 (温哥华门户网)
https://www.westca.com

这份报导的网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560951/lang=s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