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哀牢山遇難4人帶一次性雨衣不應該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三十多年前,當費宣與他所在的雲南地質隊踏入哀牢山時,目標是尋找一座金礦。


  他感慨當地密布的森林和溝壑,其間水流湍急,濕熱難當。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野外作業條件艱苦,他們每日靠山民的手搖電話與指揮部保持通聯,這幾乎是一條生命線。

  2021年11月,同樣進入哀牢山的費宣的同行們,失去了與後方的連接。


  11月13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以下簡稱:昆明中心)的四位隊員從鎮沅縣者東鎮樟盆村進入哀牢山,按照計劃,他們將翻過山脈到達玉溪市新平縣完成預定的森林資源調查任務。出發前,他們與司機約定最晚14日下午下山,但他們再未出現。

  

  11月21日,救援組在哀牢山中搜尋失聯人員。圖據鎮沅縣委宣傳部

  失聯八天後,11月22日,四位隊員的遺體被找到,他們之中,年紀最大的32歲,最小的25歲。據媒體報道,四人均為抽調人員,來自後勤服務中心、化驗室、野外中隊等部門。

  已是72歲的地質學家費宣,為年輕同行的殞命感到惋惜。在他的經驗中,多位地質隊員在低海拔密林一同犧牲的狀況未曾有過。他也有許多的不解:隊員們的裝備和補給是否充分,失聯是怎樣發生的。這些還有待調查披露。

  在退休離開地質崗位之後,費宣加入了國際探險隊。他徒步穿越過北極格陵蘭島冰蓋,也進入到撒哈拉沙漠考察,那是在荒野裡發現“寶藏”的誘惑——比如在北緯81°找到一塊竹子化石,證明大陸漂移的存在。也是極致凶險的威脅,比如從白雪覆蓋的冰縫險些掉落北冰洋。

  費宣說,兩千二百多萬年以前,喜馬拉雅山曾是茫茫的大海,而一萬年前的撒哈拉沙漠,是陸地上最大的淡水儲存地。一切都是變化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而他們這些在“哀牢山”跋涉,與大自然打交道的人,要對它既親近,又敬畏。


  【以下為費宣的口述】

  穿越哀牢山

  哀牢山這個地方我跑過七八次。


  1969年,我從昆明地質學校鑽探專業畢業,先後在雲南省地礦局16地質大隊、17地質大隊、805地質大隊和第5地質大隊從事野外地質工作。80年代末,我們地質隊在雲南省鎮沅縣境內,哀牢山斷裂帶的北段勘探老王寨金礦,那是一個大型礦產。

  雲南的山脈絕大部分都是南北走向,哀牢山呈西北-東南走向。海拔雖然最高才三千多米,但是森林非常茂密,溝壑眾多,水流豐富,夏季非常炎熱,多年以來周圍主要是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村落)。

  前期我們也搞過普查,那個時候裝備遠遠不如現在,野外露宿、遇到迷路的情況也有,但沒有發生過在低海拔密林裡面四個地質隊員一起犧牲。從來沒有,這算是第一次。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們野外作業帶的饅頭鹹菜是最好的東西。有時候到部隊的供給站,去找他們買一點壓縮餅幹、戰備幹糧,現在五花八門,巧克力、牛肉幹、罐頭,簡直是太奢侈了。

  野外作業通信非常重要。我們那會兒還沒有衛星電話——小分隊離開大本營以後,必須精確的規劃路線,第一天在哪裡,第二天在哪裡,第三天在哪裡,千方百計地向大本營報告位置。有時候一個小分隊都沒有電台,好在農村多半都有手搖電話了,我們就用手搖電話報告,“今天我小分隊,到達了哪個村,我們一共幾個人,我們都平安順利,采了很多樣品。”這是一個規矩,每天必須要匯報。

  絕大多數時候,在野外作業我們會找村子,學校有建築的地方過夜,迫不得已我們也會在野外搭帳篷過夜。但那個時候的帳篷比現在重多了,保暖性,防風防雨性能,都不太行。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