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豆瓣9.5!這部零差評記錄片被吹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最近,TVB拍了一部紀錄片,不僅上了熱搜,還拿到豆瓣9.5的超高分。


  

  片名叫《無窮之路》,“無窮”指“消除貧窮”,也指扶貧這條路無窮無盡,道阻且長。


  和我們平常看到的新聞視角不同,它沒有晦澀難懂的政策解讀,有的都是當地人最真實的日常生活。

  攝制組選了10個極度貧困地區的案例,深入拍攝,用最直觀的方式,講述了在扶貧政策下,這些地方的真實變化。

  

  看過紀錄片的人紛紛表示繃不住了:

  原來有些人的生活,是我們根本想象不到的艱辛。

  原來扶貧不只是一句口號,一路上會遇到數不盡的困難。

  原來國家默默地做了那麼多,我們卻從未了解過……

  這一切真的是個奇跡。

  

  你能想象在如今這個年代,還有人出門買個菜,都要冒生命危險嗎?

  四川大涼山的懸崖村,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那裡與世隔絕,村子建在懸崖上,出入村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爬天梯。

  

  

  由於地勢險惡,最陡峭的地方將近90度垂直,一旦摔下去,就不只是受傷這麼簡單了。

  這樣的山路(甚至不能稱為路),一共要爬1500米才到頭。

  

  

  連路都沒有,更不用說水電網了。

  為了喝水,村民們每天早上5點出發,去另一個村莊打水,去晚了就沒水喝了。

  那裡的孩子,如果想要上學,每天天不亮就要開始爬山。天黑透了,才能回到家。

  由於條件艱難,村裡的孩子能適齡上學的很少,有的十一二歲了,才開始上學。

  20歲出去之前,他們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麼樣。

  

  在他們的心裡,懸崖村就是自己的整個世界。

  他們不知道,自己要走整整一天的路才能到的學校,在外面坐個車,可能幾分鍾就到了。

  

  

  讀書都是這樣的情況,想掙錢就更不用說了。

  山上的村民種植玉米,除了自己吃之外,想背到山下賣點錢。結果怎樣?

  直接被商販壓價50%。因為他們吃准了,一步步把玉米背下山的村民,沒辦法再背回去。

  還能怎麼樣?賣吧。

  所以一直以來,閉塞、貧窮、幾乎零收入……這些都是懸崖村活生生的現狀。

  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將來的路怎麼走?

  沒人知道。

  

  

  2013年開始,國家的精准扶貧政策開始實施。

  數以十萬計的調查人員,逐家逐戶敲開12萬8千個貧困村9900萬貧困人口的門。

  他們詳細了解貧困原因,對症下藥,制定策略,並派出數以百萬計的人駐村。

  

  

  2016年,政府在當地人必經的垂直1000米的懸崖上,修建了鋼梯。

  鋼梯一共2556級,改變了過去只能靠繩子、藤梯和石頭翻山的危險狀況。

  

  基本的安全保障之後,同一年,全村電纜鋪設成功,有了自來水,還有4G網絡覆蓋。

  村民可以看電視和上網了。

  

  之前一個美國博主郭傑瑞,探訪懸崖村時,驚奇地發現這裡有4G覆蓋,他覺得很神奇,並直言在美國的這種地方,是不可能有信號的。

  同樣沒有4G信號覆蓋的,還有倫敦的地鐵。

  與此相比,我們在2020年,已經實現全國農村通光纖4G的比例達98%以上。

  

  有了網絡,就等於有了和外面世界接觸的橋梁。

  閉塞的懸崖村成功和現代社會接軌。

  年輕人有了智能手機,玩起了直播。

  

  通過網絡溝通,很多原本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村民,慢慢熟練運用普通話,識字也多了。

  網絡在這裡有了正向的影響。

  

  通過紀錄片,你不難看到懸崖村的景色真的好美。

  但貧窮的世外桃源,絕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修路、通水電網只是第一步。

  即便鋼梯安全了很多,爬上爬下還是耗時耗力。

  紀錄片的主持人貝兒,用了13個小時,筋疲力盡才來回走完全程。

  於是,一個龐大的計劃,就此展開——搬遷。

  

  怎麼搬?往哪搬?村民們不願意去怎麼辦?搬了之後靠什麼生活?

  這一樁樁一件件事,都要從頭計劃、摸索、嘗試。

  2020年5月,懸崖村全村搬家。一個翻天覆地的“出懸崖記”上演了。

  

  這是一個絕對的大工程。

  在此之前,政府早已花了三四年的時間,在涼山周圍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區建立了1400多個安置社區,幫2000多個貧困村,約35萬名村民搬了出來。

  有“懸崖飛人”之稱的拉博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之前他們一家六口擠在山上一個小房子裡面,吃睡都在同一個地方,非常簡陋。

  

  

  

  搬遷之後,他最小的孩子正好出生。

  如今一家七口,搬進100平方米的三室一廳裡,所有東西都是現代化的,和他們以前的生活簡直天壤之別。

  

  

  最令人感動的是,這個房子在當地市場價要40-60萬,而他們全家只湊了1萬元,就得到了這個房子。

  

  

  拉博還記得自己剛到鎮裡小區,看到房子時候的感受:

  這房子好漂亮,真的是給我們的嗎?

  簡直做夢一樣,不,做夢都夢不到,因為從沒有看到過……

  現在他住進了夢想之家裡。

  

  同時,配套的醫療教育也都跟上了。

  以前因為下山太危險,老人只有身體實在不行了,才會往山下背,送到醫院,現在走個兩步路就可以去做檢查。

  子女們也不再像以前一樣,用生命的代價去爬天梯。

  當年要走一天的懸崖路,現在他們走兩分鍾就可以去上學。

  這才是真正地解決問題啊!

  從2016年起,政府和各類資金累計注資6000億,於全國建了266萬間安置房,幫助超過1000萬貧困人員搬遷。

  這麼大的體量,幾乎相當於一個小型國家的搬遷了。

  

  如果說,有些人正在承受“一方水土沒辦法養一方人”的宿命,那麼國家就做到“換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要想富,先修路。”

  看過那些貧窮地區的情況,你會深刻體會到這句話是多有道理。

  地處雲南的怒江大峽谷,被稱為地球的褶皺,水流湍急,是黃河的1.6倍。兩側有很多少數民族在居住。

  而怒江之困,就困在交通。

  

  因為沒有橋梁,怒江一側的居民如果想到對岸去,需要借助一種工具——溜索。

  現在其實也有很多景點有溜索體驗,只不過,我們大部分人是為了娛樂,而怒江人民溜索,是為了生存。

  

  這個東西很危險,如果稍不留神掉入江中,在湍急的河水裡,大概率連屍骨都找不到。

  受傷就更是家常便飯了。

  在怒江附近的村莊裡,有一名村醫叫鄧前堆,當地人都叫他“溜索醫生”。

  

  因為他經常通過溜索到對岸去給村民看病,有時一天跑四五次。

  第一次溜索時,他很怕。


  那感覺就好像是從高樓上跳下去一樣。

  

  有一天晚上,他照例去給人看病,一手拿著電筒,一手握著溜板。結果到對岸時刹不住車,直接撞了上去。

  等到了地方,病人家屬看他傷得這麼重,難過得哭了。

  如今20多年了,鄧前堆留下的疤還是很清晰。

  

  因為危險,當地好多村醫申請調崗離開,唯獨他從沒想過離開。

  提起當醫生的契機,他說自己曾得了重病,被當地的醫生治好,從此以後,他也想成為一名醫生。在接受了培訓和學習之後,他就留在村裡做了村醫。

  為了當初的承諾,他一直留在這裡,守了37年,每天在危險中往復,累計出診5000多次,步行約60萬公裡,診治患者13萬余人次。

  時間到了2016年,一切都變了。

  雲南省政府進行了溜索改橋工程,注資20億,一共建了199條過江大橋。

  至此,雲南境內全部溜索被取代,村民們的生活成本大大降低。

  以前要把一包水泥從外面買回來運到家裡,需要30幾塊錢,現在只需要不到3塊錢。

  有病也可以隨時去看病,大家不再需要冒著生命危險出行,不再有人枉死在怒江。

  

  有了路、基建和物資的支持,大家的生活就有了希望。

  但是,對於消滅貧困,僅做到“授人以魚”是遠遠不夠的。

  於是,國家在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做交通基建、安置房地的同時,更多地思考如何幫助人們解決生計問題,避免貧窮的世代傳遞。

  於是政府牽頭,由企業投資建設運營,建立了生態產業園。

  人們可以選擇去園區打工,也可以參加合作社,享有補貼。

  

  以往在山上耕種,太辛苦了。

  種些土豆玉米之類的農作物,一個月賺不了幾百塊。

  現在有專業人員指導,農民們知道了種什麼賺錢,怎麼種賺更多,收入一下子翻了好幾倍。

  這些農產品,也有專門的銷售網絡,賣往深圳、香港等地。

  一個個精心策劃的產業,解開了一個個貧困的死結。

  更重要的是,他們看到了不同的道路,找到新的希望。

  比如大涼山的“懸崖飛人”拉博,因為經常直播懸崖村的風光,漲了十幾萬粉絲,因此,被旅游公司看中,做了專業山區導游。

  現在的他,一個月有三四千的工資,還非常喜歡這份工作。

  

  怒江附近的村民,摒棄了以往不值錢的農作物,改種利潤更高的草果,再配合政府興建的運輸交通網絡,收入一下子成倍增長。

  為了防止貧困的世代延續,最重要的,就是抓教育

  “扶貧先扶智”,教育是消滅跨代貧窮的根本辦法。

  

  在為村民提供的每個安置點內,都會配套相應的幼兒園、小學、中學,適齡兒童都接受免費義務教育,貧困人口連幼兒園費用都免除。

  只有真正學到了知識,有了本事,漲了見識,才能一代一代延續下去,改變貧窮,走向富裕。

  然而,在長久的貧苦下,普及教育意識也絕非易事。

  


  由於之前生存環境太惡劣,很多家庭並不想送孩子去上學,因為對他們來說,孩子是勞動力。

  很多人小小年紀就要挑起成人的擔子,照顧家人,幹農活。

  

  因此在農民心中,家裡多了一個孩子去讀書,就少了一個人種田。

  要改變這種觀念非常不容易。

  自從精准扶貧之後,政府派人每家每戶敲門去勸說,一定要讓孩子來上學,一個都不能少。

  就像是《山海情》裡,白校長做的事一樣。

  有時候,老師們從12點就開始爬山,爬到6點才來到一個學生家裡。

  千山萬水就為了讓一個孩子回來讀書。

  而孩子找回之後,也不是就此不用擔心了。如何開導溝通,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更是難上加難。

  

  在雲南,有很多民族被稱為“直過民族”,意思是從原始生活直接過渡到現在。

  這些人沒有時間概念,孩子們甚至連自己什麼時候出生的都不知道。

  這些直過民族比一般的貧困人口更復雜,他們的生活方式很原始。

  你知道學校的老師,要從哪裡開始教這些學生嗎?

  從教他們認識肥皂、洗衣粉,學會洗頭、洗澡、刷牙,甚至喝燒開的水開始。

  

  他們當中,很多都已經十幾歲了,卻連字都不認識。

  因為跨代貧窮,父母給不了孩子先進的意識。

  男孩子長大了就去打工幹活,女孩子長大了就嫁人,甚至被賣出去。

  曾經有個小女孩,才小學六年級,就被父母強行以20萬賣給別人家當媳婦。

  為此,村主任跟小孩父母理論,卻被父母反嗆關他什麼事。

  最後,還是跑到法院去告,才救下了這個女孩子。

  

  面對這種情況,即便老師們嘔心瀝血,幾年下來,感受更多的還是挫敗感。

  但他們並沒有因此放棄,因為如果自己不做,還有誰去幫他們呢?

  

  所幸的是,在大家的努力和堅持下,情況正在逐漸好轉。

  男孩子們不再游手好閒,有的人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音樂、茶藝、做機器人。

  女孩子們明白了人生不只有嫁人這一條路,她們可以有更多豐富多彩的選擇,去看更大的世界。

  改變從他們身上開始,再改變他們的下一代、再下一代……

  每個人都可以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未來。

  

  

  精准扶貧絕對是人類史上的偉大工程。

  看《山海情》的時候,以為很多東西是藝術加工,直到看到這些真實資料才明白,當時的真實情況更惡劣,如今的改變更震撼。

  

  

  

  《山海情》中的西海固是中國扶貧的起點。

  “天上不飛鳥,地上不長草,沙灘無人煙,風吹沙石跑”就是那裡的真實寫照。

  

  環境惡劣到什麼程度呢?

  你能想象一個地方十年不下雨嗎?

  

  40多年前,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專家曾去考察,說那裡根本就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但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通過一代代人不懈努力,改變了那裡“以苦甲天下”的文明。

  

  國家的精准扶貧策略,發達地區一對一幫扶,專家組日夜不停地研究工作,當地村民努力自救……

  搬遷、種地、建設……

  那裡從一個飛鳥都不停留的荒蕪之地,變成了一個綠油油的金沙灘,有了現代農業、物流、電子產業……這簡直就是個奇跡。

  

  如今,這種奇跡正在祖國大地各處生根發芽。

  

  扶貧在全世界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我們國家將如此大規模的脫貧攻堅做了下去,經過8年的持續奮斗,任務全面如期完成,這在全世界絕無僅有。

  這世界上再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做到。

  即便如此,很多外界的聲音仍然是質疑和抹黑。

  BBC曾公開表示懷疑中國脫貧的真實性,美國更是把拍攝中國脫貧的紀錄片都下架了。

  也許,那些“利益至上”的國家永遠不會理解,也不願相信:

  “扶貧”,一個“穩虧不賺”的事,為什麼我們的國家願意付出巨大的代價,義無反顧地去做?

  他們永遠不會理解。

  因為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被放棄。

  

  因此,我們希望,多多有像《無窮之路》這樣的節目出現。

  通過這些節目,“扶貧”對我們來說,不再只是一個空洞的口號。

  我們能夠深切認識到:

  原來自己的迷茫與抱怨,與很多人的生存相比,不值一提。

  原來有那麼多和你我一樣的人,在默默地為了理想而奮斗。

  原來我們的安全感,來自國家一直以來默默的堅持和努力。

  我們可以將這些年來取得的成績、見證的奇跡,驕傲地告訴整個世界。

  

  

  

  最後,就像網絡上有人所說的那樣:

  我看到老有所終,幼有所教,貧有所依,難有所助,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這句儒家對社會的最高理想,毫不誇張地說,我們做到了。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已經有 2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2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1 Burnaby Mountain 2021-10-18 16:05
    國家幹的好,電影拍的好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62 秒 and 8 DB Queries in 0.003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