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世纪60年代初,3000多名来自沪苏浙皖等地的幼小孤儿,从遥远的南方来到了有着辽阔大草原的内蒙古,在蒙古族母亲的悉心照料下长大成人,演绎了一段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人间佳话。
2021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专题)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和“三千孤儿入内蒙”两段历史佳话。而在“三千孤儿入内蒙”的背后,有着一段上海与内蒙古间的难忘情缘。
把“国家的孩子”送到草原
1959年-1961年的自然灾害和饥荒,席卷了江浙沪一带。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几十个孤儿院里,几千名孤儿因为粮食不足,严重营养不良。这些幼小的孩子该怎么办?党和政府决定,把这些“国家的孩子”送到草原。
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负责人的乌兰夫主持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会研究,部署各盟市、各有关部门做好准备工作,包括衣、食、住以及医疗保育人员等。
在得到周恩来的应允后,乌兰夫立即派人到上海去具体商谈孤儿移入内蒙古的联系接洽和准备工作。包括对即将移入的孤儿进行健康检查,请育婴院代购代制孩子的衣服被褥等。自治区计委专门给上海市划拨了上万尺布票指标,用于购置孩子衣物。对于这次孤儿移入,乌兰夫下达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指示,要确保一个不少地安全到达目的地。
牧民骑着马、赶着勒勒车从几百里外赶来领养

这是内蒙古巴音策勒牧业社的保育员和幼儿们玩耍(资料照片)。新华社发自1960年-1963年,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孤儿。其中,共1800余名上海孤儿分批移入内蒙古11个盟市、37个旗县的千余个家庭收养。
这些南方的孤儿小的只有几个月,大的也只有7岁,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这些孩子大多数面黄肌瘦,有些还在患病。
孩子顺利到达内蒙古,可养育的困难才刚开始。
起初孩子们大都先被收留在城市的医院里,经过严格的体检、治疗后,再送进育儿院。在那里,他们受到了精心的照料。这是一份呼伦贝尔保育院孩子们的食谱:
4―6个月的婴儿:早2时牛奶;6时牛奶;10时牛奶;午后2时牛奶加菜水或米汤;下午6时牛奶;晚10时牛奶。
7―12个月的幼儿:早2时牛奶;6时牛奶;7时30分牛奶、馒头;10时30分牛奶;晚6时30分牛奶粥;晚10时牛奶。
大班儿童:一日三餐,每天一次早点,一次水果。
牧民们非常心疼也非常喜欢这些来自远方的孩子,一些牧民骑着马、赶着勒勒车从几百里外赶来领养,有的牧民一家就收养了五六个孩子。牧民们把孩子接回自家的蒙古包,把这些孤儿视为“国家的孩子”,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抚养,这些既是孤儿又非孤儿的孩子个个长大成人。
19岁未婚姑娘当28名孩子的妈妈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