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產品召回: 垃圾回收,我們該向台灣學什麼?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垃圾回收,我們該向台灣學什麼?


  

  台灣民眾將垃圾投入垃圾車內。


  柴逸扉攝

  來自上海的張先生曾向記者講述這樣一段往事:幾年前自己去台灣旅行,和當地一位朋友約吃飯。結果這位朋友遲到近1個小時,理由是“先回家扔垃圾。”當時他覺得很不可思議。然而,如今上海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後,張先生已然明白那位台灣朋友的心情。“現在每天分類幹垃圾、濕垃圾就已忙得團團轉,大家見面討論最多的就是垃圾話題。”

  相比大陸,台灣嚴格的垃圾回收和分類政策已行之有年,且效果不錯。那麼,台灣的垃圾政策是如何制定和執行的呢?

  燒出來的“垃圾政策”

  “那年我們坐在淡水河邊,看著台北市的垃圾漂過眼前。遠處吹來一陣濃濃的煙,垃圾山正開著一個焰火慶典……”台灣歌手羅大佑的這首《超級市民》,諷刺的正是20世紀80年代台北糟糕的環境。彼時,台北市垃圾隨處可見,甚至有市民期望台風把垃圾吹入大海。當地政府的填埋工作也相當無序,填埋場地也是“一地難求”。


  當時的台灣,正經歷快速的工業化發展,不斷創造“經濟奇跡”。但伴隨而來的則是環境污染、城市垃圾與日俱增的問題。1984年7月,台北內湖垃圾山發生大火,燃燒持續10天以上,成為台北市民心中的痛點。這一事件後,台灣從政府到民間開始積極思考垃圾處置問題。

  1987年,台當局提出“一縣市一焚燒廠”的政策,想要以“焚燒替代掩埋”。但未經分類的垃圾焚化效率低,甚至會產生有害物質,且民眾都不願意焚化廠建在自家附近。在此起彼伏的抗議中,這一政策阻力重重。


  於是,從20世紀90年代末起,台灣轉換思路,由掩埋、焚化,走向資源回收、源頭減量,建立完整的機制。簡單說,就是實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定時進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並付費處理垃圾。

  “剛開始實行這些政策時,很多市民都不習慣,紛紛聚集抗議。有的民意代表為了特定選票,也都頻頻發聲要求停止這項政策。”在台北工作、生活數十年的蘇誠說,大家原本習慣在小區門口直接扔垃圾,結果現在要定點定時才能有垃圾車來,還要強制回收,街頭也沒有垃圾桶,很不方便。但隨著宣傳、推廣的深入,尤其是“從娃娃抓起”的教育,這項政策得以較好實施。據了解,當時全台北7萬多名公務員花了兩三個月時間,每天輪流上門,督導社區和市民進行垃圾分類。時任台北市環保局局長在推廣政策時還多次被人砸雞蛋。

  追垃圾車跑成風景

  “剛到台灣的時候,我在晚上出門散步時看到許多人拿著垃圾袋追著垃圾車跑,感覺很好笑,還專門拍了視頻發在社交平台上。”台灣世新大學陸生鄭梓儀告訴記者,自己大一時因為在專門提供陸生居住的宿舍生活,所以學校沒有強制要求大家進行垃圾分類,並且定點放置垃圾桶,大家隨時扔就可以。但大二搬出去住後,鄭梓儀居住的小區屬一般居民樓,就要自己分類並定時扔垃圾了。

  “之前我還看風景,沒想到我現在自己就成了一道風景。”鄭梓儀說,由於自己居住的社區人比較少,所以垃圾車停留時間很短,一般只有2分鍾。一開始自己沒有經驗,總是看到垃圾車到的時候才下樓,結果往往剛到路邊車就開了,得追著車跑才能把垃圾袋丟進車尾的回收框裡。“我還算幸運的,至少沒有因為追垃圾車而摔倒。聽說有的人會摔個‘狗吃屎’,甚至擦破皮。後來我就學乖了,只要聽到垃圾車的音樂聲響起,我就馬上沖下來站好,等著垃圾車到來。而且網上現在也可以追蹤垃圾車的定位,可以提前掌握丟垃圾的節奏。”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