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香港: 中賣地學香港征稅學美國 得不償失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新聞配圖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中文網》


  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沈凌:房產稅不僅是對40年改革開放成果的征稅,還會造成社會階層的割裂,也會引發對產權保護的懷疑,最終阻礙中國經濟增長。

  房產稅是懸在中國樓市上方,也是懸在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成果之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因為在過去四十年裡面,一般的老百姓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家庭財富,一多半凝聚在房產上。中國住房自有率超過80%,遠高於發達國家比如德國。如果未來對房產征稅,實際上就是對老百姓過去四十年辛苦工作的勞動成果征稅。理應慎之又慎。

  首先,一個新稅種的開征,需要一個可以被老百姓認同的法理基礎,這樣才能獲得老百姓的認同。不能像有些專家認為的,只要政府有收入上的需求,就可以不顧法理任意開征。

  那麼,這樣的財產稅合理嗎?


  不少專家引述美國的例子,認為這些發達國家都在對房產征稅,為什麼中國就不可以呢?“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道理告訴我們,同樣的樹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會有不同的果實。美國這樣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土地基本私有。對房產征稅,實際上是對房產腳下的土地征稅。因為你房產坐落於這個位置,享受了周邊的公共設施的便利性,所以需要為此付費。這是房產稅的法理基礎。你交的房產稅也都用於社區公共設施的改善,進一步增加了你的土地的價值(體現於房價的上漲)。

  而中國的土地本來就不是房屋所有人的,而是房主向政府租賃來的,目前體制大體上是70年的使用權,也有不少是更加短的時間的。前一段時間溫州就有部分的20年租賃期的土地使用權到期了,住戶在出售房產時遇到了法律上的障礙。所以從理論上講,土地周邊的公共設施的改善帶來的土地增值,並不屬於房主,在土地使用權到期之後,國家是有法律依據將土地收回,或者重新估價,按照新的使用權價格再次出租的。因此,作為土地的租賃者,中國房主有什麼理由為了不屬於自己的財產繳稅呢?

  中國政府在建立出租土地的制度時,參考的並不是美國這樣的市場經濟國家,而是學了香港。香港當局因為本來就是從清政府手裡租了一百年的土地使用權,所以也不可能出售土地,只能轉租土地。所以,香港政府對房主收取的類似房產稅叫“差餉”,大約是房產價值的千分之二,和歐美的房產稅不可同日而語(歐美大約在百分之二),因此也有人認為這是對房屋租金的征稅。現在中國政府賣地的時候學香港,手裡保留了土地所有權;征稅的時候又想學美國,實在是容易落人口舌,不太容易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


  即便都是土地私有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也未必每個國家都征收美國式的房產稅。例如,德國房產的征稅,就明確是對房屋所在的土地征稅,而且征稅的依據是十幾年前的土地價值,這樣計算出來的房產稅,每年不過是現在房產價值的千分之幾,幾乎等於香港。

  那麼可不可以索性學香港或者德國,征收一個極低的“房產稅”(千分之一二)?那就要看征稅的必要性了。換句話講,建議開征房產稅的那些財政目標,是不是可以通過改革完善現有的土地批租制度,能夠以比較小的成本就達到呢?如果可以,那麼我們就沒有必要開征房產稅。

  第一,現有中國特色的土地批租制度是適應我國現階段發展需要的好制度。

  中國政府現有的土地批租制度解決了發展中國家城市發展初期對資金的迫切需求,是一個適應當前發展階段的好制度,不應該輕易否定。現在有一種不好的研究風氣,那就是沒有具體分析制度實現的前提條件,一味地照搬照抄西方發達國家的現行制度。不少人認為應該征收房產稅的一個下意識理由是: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都在征收,我們為什麼不能征收?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已經有 1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1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1 游客 [所.知.紂.不] 2018-01-19 07:04
    這位沈凌博士說錯了!中國大陸賣地(使用權)是學的香港,要征房產稅也是學的香港,香港的房子可是要交稅的,只是香港不叫“房產稅”,叫“差餉”。 相信這位經濟學博士也不知道,在台灣有些房子也是只有“地上權”,即土地使用權,不過沒有土地所有權,和大陸情形完全一樣,但也是每年需要繳交房產稅的。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48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3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