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一位年輕美國醫生去世前看死亡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朋友推薦了 《當呼吸變成了空氣》一書,我匆匆讀完,深受感動。寫下這篇讀書報告,算是留個紀念。有興趣的讀者,最好去讀原著(When Breath Becomes Air, by Paul Kalanithi)。書寫得有深度,也很流暢,但是讀起來令人傷感。


  書的作者,保羅-卡蘭尼斯1977年出生在一個印度裔醫生家庭。他高中畢業以後,考入斯坦福大學,1999年取得英文和生物雙學士學位,2000年取得英文碩士學位。然後他去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歷史和醫學碩士學位。接著他進入耶魯大學醫學院學習。2007年醫學院畢業以後,他回到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做神經外科住院醫生和神經科博士後研究。2013年,也就是在他做住院醫的最後一年,他被診斷為四期肺癌。 2015年 保羅去世,留下這本沒有完成的故事。

  保羅有很好的文學修養,讀過很多書,又做神經外科醫生,所以對人生和死亡有深刻認識。他本來的計劃是,先做20年醫生,然後再做20年作家。按照美國的人口普查壽命,這個計劃是合理的。


  不幸的是,保羅35歲時被診斷為癌症晚期,上帝只給他留下了22個月時間。在這22個月時間裡,他接受癌症治療,和老婆重歸於好,生了女兒,完成住院醫培訓,並寫下了這本《當呼吸變成了空氣》的書。

  嚴格地說,保羅沒有寫完這本書,病魔過早地奪走了他的年輕生命。但是,他的書裡已經蘊含了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就像曹雪芹的《紅樓夢》沒有完結一樣,保羅的書也是他用生命寫成。

  保羅出生在傳統印度醫生家庭。他父親是心臓科醫生,他伯父也是醫生。他母親原計劃做生理科醫生,但是最後做家庭主婦。他哥哥後來也當了醫生,他弟弟做了電腦工程師。

  保羅出生時,他家住在紐約市的一個富裕郊區。在保羅10歲時,他們全家搬到亞利桑那州的一個小城金曼(Kingman)。金曼是一個貧瘠的小城,其高中綴學率在30%以上,高中畢業去讀大學的畢業生一年也沒有幾個,更沒有去哈佛大學這樣名校的畢業生。 而保羅的爸爸卻期望把自己的幾個孩子都送到哈佛大學這樣的名校

  保羅的媽媽在了解當地的教育情況後,夜裡自己在床上垂淚。她把自己了解的情況跟親戚朋友講了以後,換來了一些同情和暗喜。有的親朋心裡松了一口氣,以後自己的孩子再也不用擔心卡蘭尼斯家孩子的競爭了。


  當然,在條件落後時,人們容易忽略了個人奮斗的作用。保羅的媽媽,為了保持自己孩子的教育質量,搞來了一個讀書單,讓幾個孩子在家裡大量閱讀。她自己也加入學校的董事會,推動學校引入AP課程,開車送孩子到100 英裡以外的 拉斯維加斯去參加PSAT, SAT和 ACT考試。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的三個孩子都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兩個當了醫生,一個做了電腦工程師。

  這裡我們感到,印度家庭也是蠻拼的。從紐約來到亞利桑那是一個很大的決定。在貧瘠的小城,把三個孩子都送到斯坦福大學,進一步當醫生和電腦工程師(他後來在MIT又拿了一個碩士學位),說明學區並不是上名校的必要條件,關鍵還是學生本人的努力程度。


  保羅在斯坦福的四年,如饑似渴的學習,根本沒有考慮過以後的就業問題。他讀了英文和生物雙學位以後,感到文學可以幫助他理解人生的意義,所以又讀了一個文學碩士。

  在斯坦福的時候,有兩件事給保羅留下深刻印象。一次是夏天實習選擇,他可以選擇去一個科研中心去搞研究,或者去一個野營風景區去做廚師。用保羅的話說,是選擇去研究生命的意義還是去體驗生命的意義。當他最後告訴他的指導老師,他決定去做廚師時,他的教授暴跳如雷,說,你長大以後,是去做科學家還是去做廚師?!

  在野營風景區,保羅體驗了自然的美妙,感覺正像聖經上所說:讓世界擁有光。野營的助理經理是一位休學的斯坦福大學英文文學博士研究生,他後來回來完成了他的博士學位後,並給保羅寫到:有時候積累人生經驗並沒有生活的細節本身有意義,我們要活在當下(There is a moment, a cusp, when the sum of gathered experience is worn down by the details of living. We are never so wise as when we live in this moment)。

  另一次給保羅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是,斯坦福大學腦神經科學課老師帶他課上的同學們去參觀嚴重腦損傷病人療養中心。在那裡的人,基本都是被遺棄的殘疾孩子。 除了保羅他們這些學生被組織來看這些孩子,沒有其他孩子的親人來看孩子。 保羅感到那些孩子很可憐,但是工作人員解釋道,剛開始,孩子父母會經常來看他們的孩子,慢慢地,他們來的頻率少了,最後遠遠搬離,越遠越好。

  那次參觀,讓保羅進一步感悟人生。在回來的路上,保羅跟他的老師討論人生的意義。他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其實死了可能更好。多年以後,保羅認識到,人的大腦給人形成親密關系的能力,從而使得生命有意義。但是,大腦有時也會失去功能。我認為,這也是保羅最後選擇做神經外科醫生的原因。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45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1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