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相声: 从唐杰忠逝世谈相声“被阉割”史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北京时间6月18日晚,中国着名相声演员唐杰忠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唐杰忠生前先后与刘宝瑞、马季、郝爱民、姜昆等相声名家搭档。1987年央视春晚,唐杰忠与姜昆合作的相声《虎口遐想》家喻户晓,该作品被誉为“新相声”的经典佳作。


  

  上世纪80年代,唐杰忠和姜昆搭档,有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图源:VCG)


  相声的崛起史是一部“阉割史”?

  什么是新相声?首先要说说“旧相声”。

  每一份溯源相声史的资料都会告诉读者,这种曲艺形式起源于清末民间,祖师爷一般被认为是朱绍文(“穷不怕”)。后来,焦德海、李德钖(“万人迷”)、周德山(“周蛤蟆”)等“八德”之类的人物,各带着非常草莽的艺名将其影响在京津地区扩散开去。

  早期的相声受限于演员的文化修养,格调参差,但其核心是“讽刺”——当权者、商人、小偷小摸等群体都是相声艺人们的调侃对象。在一个兵荒马乱、秩序瓦解、新旧交替的时代,相声艺人用自己的方式关注时事,代表百姓出声。

  当然,不是每个相声段子都有宏大叙事。为求生计,相声艺人们也会以低俗内容博取关注。据中国着名曲艺理论家薛宝琨介绍,“旧社会里,黄色的段子大概不下100段,规矩人不许听相声,谁家孩子去,回家就挨一顿打,听相声是学坏的开始。”

  中国相声的命运在1949年发生了决定性转折。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从“旧社会”走来的相声艺人,组成“相声改革小组”,讨论行业发展事宜。侯宝林在小组讨论时表示,“共产党不会取消相声,是相声不争气,所以一定要改,首先改的就是相声里面污秽的语言、下流的内容。”


  此后,侯宝林一度为新相声代言,他的《婚姻与迷信》、《买佛龛》、《衣冠害人道》,以新社会新人的视角回看旧的时代,以善良和温暖的幽默讽刺旧时代的荒诞。

  这些作品后来被称作“歌颂型相声”,虽然当中也有讽刺与抨击,却刻意回避相声的“初心”——政治与性。新社会的相声艺人或被动或主动地放弃自己如鱼得水的领地,让政策、口号、应景的词句大量进入相声台词之中。

  即便如此,这样的改革还是没能改变相声因一场运动而销声匿迹的命运。在这场运动里,徒弟打师傅,同门相揭批,更掀去了相声大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


  上世纪80年代末,相声再次崛起,以姜昆为首的第八代相声艺人借助电视媒介迅速走红。这一时期的相声除了歌颂,也一定程度兼顾了讽刺的功能。相声艺人一面称赞新社会带来的种种美好,又会不失时机地指桑骂槐,讥讽时弊。有趣的是,讽刺的力度再猛,这些相声演员从来不会把矛头指向体制——体制没有错,坏的是人心。

  以旧相声之名向体制靠拢

  新相声一红就是10年,但因为相声艺人疲于应付各种曲艺汇演和专场演出,其原创力急转直下。1994年,侯宝林之子侯耀文在小品《打扑克》里说,“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宣布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然而,郭德纲以“旧相声”的名义救活了这门传统曲艺。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8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