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怀里孩子没有心跳 父母为何还这么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重约4-5斤,长相高度仿真,会“哭闹”会“咳嗽”,甚至咿咿呀呀叫“妈妈”的“重生娃娃”(reborn doll),因其“真实”的特点,正被越来越多的大人们青睐。


  在YouTube的“重生娃娃”条目下,可以看到超过34万条来自世界各地的视频,记录着人们和娃娃真实“相处”的点滴。

  


  第一个“重生娃娃”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因为娃娃爱好者对逼真娃娃的需求,它们诞生了。

  “重生娃娃”很受欢迎,市集和网上都能买到。2002年,eBay上开始销售第一个重生娃娃。

  从肢体分散的模具到上色、烘烤,安上玻璃眼珠,一缕一缕粘上(真人的)头发,画静脉、小雀斑,贴上睫毛,安装好模拟心脏跳动、宝宝说话的装置,撒上“宝宝粉”,一个从工厂批量生产的模具成为一个有体温的“重生宝宝”的过程才算完成。

  这个过程常常要花费手工制造者几天的时间,他们称自己为“重生者”,也叫重生艺术家。

  人们热爱“重生娃娃”的原因是多样的。

  失去孩子或者无法生育的妈妈是“重生娃娃”爱好者中的一大群体。

  美国21岁、因真人秀走红的年轻模特Courtney Stodden,不幸流产后几周,就接受了医生的建议,买了一个“重生娃娃”。医生认为这可以帮助治愈她内心的创伤。

  收到了“宝宝”的Courtney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她激动的心情:“它是如此的漂亮又脆弱,就像一个真的宝宝!”

  童年不幸、心灵创伤的人组成了另一大“重生娃娃爱好者”群体。

  Vice采访了一对在家里“养”了五个“重生娃娃”的夫妻。


  丈夫形容曾经的妻子,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活力。

  这样活泼的女人,因为在婚礼上亲吻了一只小鸟,被感染了肺病,继而引发代谢性疾病,三年时间几乎无法行走。她得了耗竭综合征,身体和心灵都在衰竭……

  当一位朋友问她:当你还是个孩子时,你会跟谁倾诉?

  妻子想到了----娃娃。自幼失去双亲,她的心事都说给娃娃听。


  于是丈夫在网上订了他们的第一个“重生娃娃”。

  一开始两人也觉得这“有些诡异”,但渐渐地,这些娃娃让妻子重新“活”了过来。

  他们有专门给五个“孩子”准备的衣柜,每次出门前会给宝宝们挑选衣服,同时兼顾几个宝宝让他们也时而疲惫。仿佛和真实的父母没有区别。

  看着对生活重拾信心的妻子,丈夫说:“或许正是这些娃娃的真实性触发了某些东西(让她起了变化),这是其他的治疗做不到的。”

  但“重生娃娃”的购买群体不仅仅是很多人所认为的“空巢综合征”父母、心灵创伤者,也不乏很多纯粹的娃娃爱好者。

  接受采访的“重生娃娃”艺术家Ortiz甚至表示,她绝大多数的卖家都是这样的纯粹爱好者。还有一些男士会定做长得像自己的娃娃,送给妈妈做母亲节礼物。

  只有当拟人程度突破人感官能够明显分辨的区别时,人们的感觉才会回到对同类天然的好感和共鸣上来----“重生娃娃”之所以受欢迎,莫非正是因为模糊了真与假的界限,从而突破“恐怖谷”的魔障,使人产生共情?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重生娃娃”寄托着无法在现实中得以成全的期待,无处安放的情感,或许是对逝去的人,又或许是对自身生命的一个缺憾,再或者只是涌动着无法得到满足的爱意。它们在人偶上找到了出口,便有了以上种种人类和人偶的“结合”,乍一看或许荒诞,却也因其真实而动人。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9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7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