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从汪曾祺到张爱玲 掉进了文学史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1990年2月9日,台北《联合报》副刊刊登了一篇散文《草炉饼》,作者张爱玲。居美多年的张爱玲劈头就说:


  “前两年看到一篇大陆小说《八千岁》,里面写一个节俭的富翁,老是吃一种无油烧饼,叫做草炉饼。我这才恍然大悟,四五十年前的一个闷葫芦终于打破了。”

  


  张爱玲记得的,是抗战上海沦陷后窗外天天有小贩叫卖“马……炒炉饼!”“马”是吴语的“卖”。这食品的主顾“不是沿街住户,而是路过的人力车三轮车夫,拉塌车的,骑脚踏车送货的,以及各种小贩”,所以张爱玲也只在白天的马路上看过一眼,另有两次,一次是房客的女佣,一次是她姑姑,买了一角回来,“不是薄饼,有一寸多高,上面也许略洒了点芝麻”,“干敷敷地吃不出什么来”。只是想不通为何叫“炒炉饼”,《八千岁》帮她解开了半个世纪的疑团:原来是“草炉饼”。

  其实张爱玲还是狐疑的,毕竟她不曾从正在叫喊“马……炒炉饼!”的小贩手里买过饼,而她看到的所谓草炉饼,是“一尺阔的大圆烙饼上切下来的”,这跟《八千岁》里写的可不太一样:

  “这种烧饼是一箩到底的粗面做的,做蒂子只涂很少一点油,没有什么层,因为是贴在吊炉里用一把稻草烘熟的,故名草炉烧饼。”

  一尺阔的大圆烙饼当然没法“贴在吊炉里”烘熟,所以张爱玲只好想当然地解释说,《八千岁》里的苏北草炉饼大概是“原来的形式,较小而薄”,而上海的草炉饼是“近代的新发展”。

  后来《草炉饼》收入《对照记》,传回大陆。有人说,张爱玲看到的,是上海的大饼,并非草炉饼。


  但这些差别,于张爱玲来说,或许没那么重要,诱使她在四五十年后追忆当年沪上这种“贫民食品”的,主要是那“马……炒炉饼!”的叫卖声:

  “卖饼的歌喉嘹亮,‘马’字拖得极长,下一个字拔高,末了‘炉饼’二字清脆迸跳,然后突然噎住。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声音,与卖臭豆腐干的苍老沙哑的喉咙遥遥相对,都是好嗓子……此后听见‘马……草炉饼’的呼声,还是单纯地甜润悦耳,完全忘了那黑瘦得异样的人。至少就我而言,这是那时代的‘上海之音’,周璇、姚莉的流行歌只是邻家无线电的噪音,背景音乐,不是主题歌。”


  那是张爱玲最贪恋的上海的市声。有意思的是,在草炉饼的苏北老家,至少在汪曾祺的笔下高邮,这物事没有人去叫卖,八千岁坐在店堂里,“闻得见右边传来的一阵一阵烧饼出炉时的香味,听得见打烧饼的槌子击案的有节奏的声音:定定郭,定定郭,定郭定郭定定郭,定,定,定……”

  据说《八千岁》里的烧饼店有其原型,是汪曾祺家附近的一家“吴大和尚烧饼店”,想必汪曾祺十九岁离开高邮前,每日都会听见那“定定郭,定定郭,定郭定郭定定郭,定,定,定”的打烧饼声。

  这烧饼店开在高邮县城的草巷口。汪曾祺回忆道:

  “吴家的格局有点特别。住家在巷东,即我家后门之外,店堂却在对面。店堂里除了烤烧饼的桶炉,有锅台,安了大锅,煮面及饺子用;另有一张(只一张)供顾客吃面的方桌。都收拾得很干净。”(《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汪家开的药店“保全堂”(《异秉》的故事也发生于斯)就在草巷口,据比汪曾祺小几岁的高邮人储元仿回忆,这条极短的街市东头有一家草炉烧饼店,西头有一家插酥烧饼店,每天储元仿都在烧饼声中醒来: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8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2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