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CTC何時帶來檢驗醫學的春天(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如果CTC開到檢驗科,將來醫生可能會照檢驗人員要精准的、個體化的診斷結果;CTC做下去,未來檢驗科可能就能向患者提供精准的藥物篩選結果,這對於檢驗人員來說,真是意味著春天的到來。”在近日在京召開的第一屆長城檢驗醫學會議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簡稱CTC)前沿技術論壇上,中國解放軍陸軍總醫院檢驗科主任劉傑如是說。


  論壇現場已是春意盎然。《中國科學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相比其他分論壇,CTC前沿技術論壇的人氣分外高漲。安排緊湊的3個多小時的技術分享,會議室全程爆滿,過道、門口的聽眾也“一站到底”全部聽完。

  


  現場火爆的CTC前沿技術論壇

  這讓擔任論壇主持人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主任康熙雄大感意外,在介紹演講嘉賓時不停地說“請我們的嘉賓盡量不要拖堂”。

  CTC是“何方神聖”?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它能否如劉傑所說將帶來檢驗醫學的春天?

  CTC備受關注迎來“第二春”

  飽受關注的CTC並不是一夜之間“火”起來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中科納泰公司董事長胡志遠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不同於隨著測序技術發展而廣為人知的ctDNA(循環腫瘤DNA)技術,CTC雖然有著170多年的歷史,但只在近十五年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才逐漸嶄露頭角,對此他稱這讓CTC“這一稍顯古老的概念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胡志遠介紹說,CTC是存在於外周血中的各類腫瘤細胞的統稱,因自發或診療操作會從實體腫瘤病灶(原發灶、轉移灶)脫落,大部分CTC在進入外周血後發生凋亡或被吞噬,只有少數能夠逃逸並錨著發展成為轉移灶。而近年來的大量文獻證明,CTC與早期癌症的不良預後相關,涵蓋乳腺癌、膀胱癌、頭頸癌、睾丸生殖細胞癌與結直腸癌等多種癌症

  1869年,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約翰·阿什沃思首次發現CTC,他在死去的腫瘤患者的屍檢中發現了循環腫瘤細胞,並且推測其對於腫瘤本身具有影響:“在血液中發現的這些癌細胞對於患者至關重要……有一件事可以確認,它們(CTC)沿著循環系統而遷移”。


  約翰·阿什沃思的發現無疑有重大啟示意義,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全軍腫瘤中心腫瘤學研究室分子診斷項目負責人劉毅在論壇報告中說:“CTC的出現,一定程度代表了原發灶的腫瘤侵入血管的能力,另一方面代表著在遠端轉移並形成轉移灶的機會。總的來講,CTC是一個非常好的預後指標。”

  如今,CTC已經成為當下最為主流的液體活檢技術之一。作為諸多腫瘤標志物中的一種,CTC在臨床檢驗環節備受關注,大有迎來“第二春”之勢。特別是近年來單細胞測序技術進展迅猛,對CTC單細胞測序的研究也大量開展。2016年,一項“利用單細胞CTC多重轉錄組來研究腫瘤異質性”的工作成為單細胞測序領域一個重要進展。

  多項特質促CTC研究最深入

  原本,就技術門檻上而言,隨著測序技術的進步,ctDNA檢測變得最為容易,也是液體活檢領域發展最快的分支。然而,與會專家介紹說,由於ctDNA並不具備完整的細胞形態,臨床人員很難對其呈現的結果進行更深層次的研討。因此,盡管CTC的檢測方法復雜,但CTC具備完整的細胞形態,包含整個細胞的基因組、轉錄組和蛋白質組,並且可以進行全基因組測序、miRNA、mRNA表達、突變檢測等多項檢測,CTC反而一直在液體活檢領域的臨床研究中最為深入。

  在臨床直接應用中,CTC的風頭也蓋過ctDNA。資料顯示,經過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認證的可以直接應用於臨床的液體活檢技術在CTC裡有三項,在ctDNA裡只有有肺癌的EGFR突變檢測一項。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1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21 秒